《哈利·波特》系列的又一次熱銷,不僅證明了其商業策劃的成功延續,且還表明了文化背景的差異并未妨礙國外魔幻文學占據中國市場。又為《哈6》狂
如同被施了魔咒一般,《哈利·波特》系列的每一次新書發行,都會讓全世界的出版商和書迷們瘋狂一番。
北京時間7月17日,“哈利·波特”系列第六集《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進行全球同步首發。僅僅24小時后,這本小說就以全球銷量1000萬冊,平均每秒銷量超過120本,打破了《哈利·波特5》在2003年首發時創造的紀錄,成為出版史上銷售最快的圖書。
在中國,急于買到新書的書迷們在首發日一早就開始在首發儀式的舉辦地——北京王府井書店門外排隊,長長的隊伍和熱情高漲的書迷毫無疑問地成為了當日的新聞頭條,一位書迷在購買時甚至擠掉了鞋子。與一些全球同步公映的電影不同,此次同步首發的《哈6》為英文版,但這并未影響書迷們的熱情。一些讀者在現場向記者表示,為了讀《哈6》,他們會去學習英語,以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
《哈利·波特》新書的熱賣,給運作它的諸方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如“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羅琳,就在新書首發的24小時之內,坐收4400萬美元,僅在英國銷售的200萬冊,就給她帶來了3600萬美元的收入。當然,這對于超過10億美元身家的羅琳來說,還算不上什么。據專家估計,《哈6》最終會給羅琳帶來超過2億美元的收入。
該書的英國出版社布錄姆斯伯里出版社,2004年通過這套系列叢書獲得稅前利潤1600萬英鎊,今年,其稅前利潤預測更是提高到了2000萬英鎊。負責《哈利·波特》系列的美國出版商Scholastic首發當日股價即上漲了0.9%。美國最大的在線圖書銷售商亞馬遜在首發之前,就從全球客戶那里接到了150萬本的提前預購單。在首發當日,美國很多獨立書店都出現了斷貨的局面。情急之下,有些店家甚至跑到超市里購書,再拿回來賣給讀者。日本一家經營不善的書店,更因銷售“哈利·波特”書籍而避免了倒閉的厄運,書店老板鈴木說:“很多書一輩子也賣不掉那么多。”
據統計,在《哈6》上市之前,《哈利·波特》系列在全球的銷量已達2.75億冊。在2000年《今日美國》統計出的全美十大暢銷書中,《哈利·波特》前4部奪走了前5名中的4個座次。而在前不久亞馬遜公司網上書店成立10周年之際的統計表明,J·K·羅琳成為了該網站賣出圖書最多的作者。相比之下,文豪莎士比亞只排在了第26位。
即便在中國,《哈利·波特5》也成為了建國以來銷量最大的外文原版書籍。《哈利·波特》簡體中文版的授權出版商,人民文學出版社策劃部主任孫順臨告訴記者:“《哈利·波特》前五冊,每冊在國內銷量平均在140萬冊左右。”
時至今日,《哈利·波特》已經被譯成了62種語言,甚至包括印度一部族使用的吉吉拉特語,以及古希臘語,銷往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歷史銷量僅次于《圣經》和《毛主席語錄》。三部由書改編的“哈利·波特”電影,票房總收入則超過了20億美元,DVD發行也超過了10億美元。其他的衍生產品如玩具、服裝等更因其影響的不斷擴大而收益頗豐。據一項粗略的統計,由《哈利·波特》帶動的相關產業,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2000億美元。
商業成功+文學魅力
不可否認,《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得益于一個龐大、復雜的商業鏈條,這包括出版商、銷售商、電影商、廣告策劃等各個環節。很難想象,缺少成功的商業運作,《哈利·波特》系列這個因火車遲到而突發靈感的魔幻故事會成為出版業的奇跡。
巨大的投入,廣告的造勢,電影、圖書與游戲的互動,幾乎所有的商業宣傳手段都在《哈利·波特》系列的出版過程中有所展現。美國甚至出版了一本書,名為《神奇!哈利·波特品牌的魔力》,以揭示《哈利·波特》系列的商業運作。該書作者斯蒂芬·布朗認為,作者和出版商聯手,讓讀者保持一浪高過一浪的心理期待,是造成《哈利·波特》熱銷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然,廣告再好也要“看療效”。現在的消費者對時下的商業宣傳手段已經并不陌生,單單依靠商業手段,而缺乏能夠吸引人的內容,在市場上最多也僅是曇花一現。即使是小孩子,受到廣告的蠱惑買了書,倘若內容乏味,他們也是不會再有興趣的。而《哈利·波特》系列的內容,普遍受到了國外書評界的認可。甚至《紐約時報》也在頭版刊登了有關《哈利·波特》的書評,盛贊羅琳“大膽創新的敘事技巧和不知疲倦的創造性的想象”。
對此,國內的作家也表示認同。兒童文學作家楊鵬就認為,羅琳的作品確實不錯,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在兒童文學評論家譚旭東看來,《哈利·波特》構建的是童年的兩個世界:現實和奇幻世界的混合體。現實世界是由成人主宰的,家長、老師貌似給孩子帶來成長的益處,實則孩子們會感到壓抑。與之相比,孩子心中的幻想世界則是美好的、魔幻的、甚至是荒誕的。而《哈利·波特》給予了孩子這樣一個世界,可以主宰自己。
此外,《哈利·波特》緊貼時代的文化策略也引起了文學界的注意。盡管羅琳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但《哈利·波特》之中不乏感官刺激和腦力刺激等好萊塢式的娛樂元素。在與現代消費文化、享樂文化、休閑文化完美對接后,時尚成為了最受歡迎的標簽。“在電腦游戲和電視節目的時代回歸讀書。”楊鵬說,“讀《哈利·波特》成為了一種時尚,讓讀者體驗到了閱讀的快感。”
中國何時有自己的“波特”
《哈利·波特》在全球,包括在中國的成功改變了此前人們對兒童文學和魔幻文學的看法,也深深觸動了中國文學界和出版界。一時間,“幻”字走紅。一些作家和寫手紛紛以網絡為基地,開始大量創作中國本土的魔幻、奇幻和玄幻文學。
采訪中,記者發現,在一些規模較大的中文閱讀網站,超長篇幻想小說占據了半壁江山。如較早成名的“龍的天空”、“幻劍書盟”等網站都擁有龐大而固定的作者群和讀者群,日訪問量更是高達數十萬甚至百萬。此外,一些小說也已經從網上走下,“變身”圖書得以出版,如《小兵傳奇》等,且銷量不錯。
但與《哈利·波特》相比,這些作品大多還只是停留在“初級階段”。楊鵬認為,中國要擁有如《哈利·波特》般成熟的現代魔幻作品,還需要一段時間。
楊鵬從文化角度向記者闡述了其中原因。同西方連綿持續的魔幻傳統相比,中國自己的魔幻傳統是缺失、斷裂的。比如《山海經》,清末的《西游記》、《聊齋志異》,雖然具有非常鮮明的本土特色,但幻想傳統并沒有被繼續下來,也沒有發展成一個完整的幻想文學體系。因為長期以來中國的文學傳統強調的是“子不語,怪力亂神”,幻想類的文學作品被斥為“怪力亂神”。中國的知識分子,以研究神神怪怪為恥,自然也就不愿意天馬行空地想象。由于中國文學長期以來都以現實作品為尊,幻想文學因此被貶為低現實主義一類的邊緣文學。這種過于強調現實的文化傳統妨礙了幻想文學的發展。
正是這種傳統的缺乏和斷裂,導致今天的幻想作家如果想進行創作,就不得不“從頭再來”,獨自進行魔幻體系的構造。這同《指環王》、《哈利·波特》直接借用西方魔幻內容相比,要困難得多。楊鵬認為,從西方成功的文化作品中學習技法和對空想世界的構造,再與中國的文化優勢結合,生產出自己的文化產品,將是中國幻想文學的創作之路。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簡單模仿就可以成功,楊鵬強調,一種文化就像一棵樹,在西方種的很好的圣誕樹,把它搬到中國來,如果中國的土壤不適宜,它就無法扎根。如何將作品與文化因素融合起來,使其長成一棵大樹,目前國內的幻想文學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定位。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注定了國內的魔幻文學仍會處在一個模仿階段。在模仿階段,很難出現成熟的文學作品。“我們的幻想文學要想飛向天空,就要找到自己的翅膀。”楊鵬說。
作者::勾曉峰 實習生 閆蓓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