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狼煙四起的中國連鎖零售業市場,沃爾瑪前景如何?
沃爾瑪首家上海店開張,引發諸多關注。這不僅因為沃爾瑪作為世界連鎖零售業巨頭的身份,更因為沃爾瑪已經開始放棄美國做派,向中國消費模式妥協。
這是由消費模式倒逼出商業模式的典型。
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之初,沃爾瑪就像一個古板的紳士,保持美國本土做派。比如,沃爾瑪堅持郊區開店模式和商業二三線城市布局,將大賣場開在城鄉結合部和社區,被戲稱為“農村包圍城市”。又比如,沃爾瑪堅持由一個統一的結算中心繳納各地分公司的稅收,而不是在營業地繳納;還比如,沃爾碼開了不少山姆會員店與社區店,堅持不收供貨商的進場費,配送中心建設在前店鋪發展在后等等。
沃爾瑪的特色雖然不少,但在中國的發展實在不算成功。這些在美國本土行之有效的模式,一旦克隆到中國,難免水土不服。有數據為證。2004年底,家樂福的銷售額為162.4億元,沃爾瑪為76.3億元,至今仍處于虧損之中。
郊區模式與山姆會員店原是為了美國有車階層購物預備的,但“沃爾瑪大叔”沒想到大部分中國消費者將逛大賣場當作休閑的手段。而由設在深圳的統一結算中心繳納各地分公司稅收的做法,使沃爾瑪在深圳以外成為不受歡迎的店家———原因無他,各地在稅收上無利可圖。而沃爾瑪引以為豪的全球物流系統,盡管備受業界推崇,卻因為中國的大多數供貨商沒有實現完全的業務活動數據化,以及受政策所限衛星系統不能發揮作用,部分成為擺設。
結果可想而知,沃爾瑪的盈利遠遠落在家樂福等連鎖企業之后,不能不以學生的姿態迎頭趕上。幸虧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的商業取向本就充滿牛仔的沖勁,起家靠的就是商業模式與組織模式的創新。
所以,我們看到了一連串的變化:開設的店鋪選擇在一二線城市的繁華商圈;山姆會員店、沃爾瑪社區店逐漸被舍棄;一部分沃爾瑪店的營業稅和增值稅將在當地繳納;采購與中低層管理人員基本實現了本土化;連進場費都用開業免費送貨的方式在私下得以回收;他們甚至在店堂內貼上對聯、剪紙、掛上鞭炮,以渲染中國味。
當我們走在城市街頭,看到不再具有美國特色的沃爾瑪大賣場時,也許只當作logo不同的又一個家樂福。但這有什么關系呢?畢竟,這樣的一個沃爾瑪才有可能盡快盈利。
在消費者面前,再傲慢的商人,也得低頭。
作者:葉檀 每日經濟新聞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