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富饒的地區,歷史上就一直屬于長江三角洲。從財政收入上來講,農業時代的長江三角洲還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蘇”即蘇州,“湖”為湖州,足見其對中央財政的貢獻。而工業文明在長三角的登陸,一開始也是看好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外來投資的集聚和微觀管理的水準,使長三角的地位由國家財政的貢獻者提升到了國民經濟發展火車頭之一的層次。
目前,長三角的具體形象已經被很多西方媒體描述為“世界制造業的加工廠”,而在國內,長三角制造業的發達程度也是公認最為領先的。尤其在過去的5年間,國際直接投資者紛紛看好長三角的區位條件和已有的硬件基礎,加上長三角地區本地人才和更主動地對外開放的影響,已經有100多家國際制造業巨頭的地區總部新建或遷移至此。
這里要探討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現有區域經濟發展的局限性如何得以破解,在這方面學者們有過很多研究。《2005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的主編趙曉雷教授就提出了共同編制長三角區域規劃以促進統籌發展的觀點,我覺得是很有見地的。目前,各地“十一五”規劃都在進行最后的編制,國家發改委也有對長三角區域進行整體布局的設想,預計再過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會有初步的框架正式出臺。這對于今后長三角區域更加理性的發展,當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真正能夠對區域協調發展產生實質性影響的要素,除了共同規劃以外,還有聯合產業的推動。從這個角度來看,長三角區域必須大大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步伐,以形成更多的聯合產業來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
為什么要在長三角區域推崇現代服務業呢?主要是因為長三角區域各方面的時機都已經成熟,符合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各項需求。和制造業相比,現代服務業占用的土地資源較少,而且具有可控制性。比如,一家鋼鐵廠要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只能再圈地再建新的高爐,而一家銀行的融資業務如果大規模擴展,它需要的是提升商務樓里人力資源的素質和專業網絡的容量。兩廂用地的比較,顯然后者更勝一籌。更何況,制造業對于城市電力的消耗,在長三角區域已經影響到了夏季居民正常的生活。我認為,產業能耗替代是合理謀劃區域能源市場的關鍵,很現實的選擇就是擴大現代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形成少耗能、多產出的發展新格局。
需要強調的是,現代服務業是為生產而提供各種服務要素的行業,它和為生活而供應各項社會便利的傳統服務業有明顯的差別。現代服務業經營范圍廣、產業鏈長,往往是跨區域和跨國運營的,它直接關系到制造業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分工與地位,也決定著城市和區域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如果說,傳統服務業在長三角單一城市還可以獨自成長的話,那么,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就必須打破城市之間的限制,實現全區域的服務要素聯合互動。也只有充分發展現代服務業,長三角的各個城市在各項功能上才會實現接軌。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地理上的長三角區域成長為經濟上的第6城市群的催化劑。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7月29日 第十三版)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 王泠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