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珠三角低附加值產業的轉移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時,該走的走了,希望來的并非就會如期而至,產業“空心化”問題在一些地區逐漸浮出水面。據報道,廣東省東莞市在20多年的發展中,引進外資和技術,形成了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在IT產品制造業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與配套優勢,但東莞也是“民工荒”中受到沖擊最大的地區。
東莞市經委的一位負責人說,去年因出現“民工荒”、“電荒”、原材料漲價等問題
,給人留下了“中國開始不再‘廉價’”的印象。而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廉價勞動力并非我國獨有,眾多第三世界國家正在緊緊追隨。因此在東莞有不少港臺投資者都有將企業遷到成本更便宜的東南亞的計劃。去年該地的臺商協會就組織了兩批赴東南亞的投資考察團,之后就陸續有企業遷走。
他不諱言,由于東莞本地資金和技術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不多,現代服務業較薄弱,民營經濟綜合實力不強,對外資依賴程度過高,如果新的產業不能盡快地成長起來的話,東莞很快就會出現產業的“空心化”,經濟發展會受到巨大的影響。因此,今年政府的頭等大事就是怎樣制定一些優惠政策設法讓想遷走的外資企業留下來。
目前作為帶動東莞市產業升級的龍頭地區———松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招商情況并不理想,本來園區定位為智能家電、電子通訊、醫藥保健、精密化工、新材料、環保飼料、光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但實際入園的產業是汽車零部件、家電、電動機械、涂料、紡織印染機械、鋼材深加工、精細化工等。很明顯,這些產業的技術層次并不太高,與規劃目標相去甚遠。那些優質外資———既有高新技術,又符合環保和產業升級要求,且在國際上具有極高聲譽的企業更愿意選擇廣州和深圳。
在這種情況下,有專家驚呼:在一些地區產業轉移后將會造成產業的“空心化”!其實東莞這種情況是珠三角大多數城市的縮影。廣東省社科院科研處處長丁力說,“靠低成本勞動力生存的企業被淘汰出局了,使我們可以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但是能否迅速填補這一空缺,面臨的首個問題是結構調整誰來唱主角。一種可能是招商引資引進技術型企業,但這種企業現在全世界都很缺乏;還有一種可能是讓自己的企業唱主角,但現在自己的企業大多還沒有這種能力。不盡快培育新產業,產業的“空心化”不可避免。
《市場報》 (2005年07月27日 第七版)
作者:劉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