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 姜鏘
通俗地講,7月20日正式出臺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鼓勵以“大魚吃小魚”的方式展開行業整合。
這個由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國家級產業政策意圖非常明顯:“國家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集團,進行跨地區的聯合重組,到2010年,形成兩個3000萬噸級,若干個千萬噸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企業集團。”
新政出臺后,寶鋼集團董事長謝企華當即高調接受媒體專訪,放言自己為寶鋼制定的“十一五”規劃是———“干3000萬噸,看4000萬噸,想5000萬噸”。
在2004年,寶鋼的產量是2100萬噸,而韓
國全年的鋼鐵產量為4630萬噸,巴西為3240萬噸———這意味著新政背景下的寶鋼宏圖,就是一家“量可敵國”的超級企業。
聯合證券隨后出臺的研究報告樂觀地預測:“此鋼鐵新政出臺將催生鋼鐵黃金時代十年!”當然,這一黃金時代屬于“優勢鋼鐵企業”。“優勢企業在既掌握產品定價權又獲得規模大幅擴張的雙重支持下,將體現出明顯的抗行業周期特征。”聯合證券高級研究員付羅龍分析道。
提高行業集中度無疑是這次鋼鐵新政的“主旋律”,圍繞“加大鋼鐵工業結構調整和鋼鐵企業重組力度”而彈奏的“命運交響曲”,帶給聽眾的是悲歡兩極的體驗。
歡者當數優勢企業。“所謂提高產業集中度,肯定是鼓勵大的企業去提高,而不是小的企業。”武鋼董秘辦公室的趙先生說,“這對我們大型鋼企肯定是比較有利的。”盡管目前業界在關于“武鋼和鞍鋼誰將會成為另一個3000萬噸級”的爭論中,多數觀點認為鞍鋼占有先機,但大企業的愉悅感仍清晰可見。
另一些企業恐怕要發出“悲鳴”了。新政中嚴格規定:現有企業要通過技術改造努力達到包括鋼生產規模800萬噸及以上等硬指標,企業新建項目自有資本金比例必須達到40%及以上。
由于被貼上“產能落后”的標簽,“大部分民營企業可能在短期內面臨退出市場的風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郭勵弘預測。
沙鋼或許是例外。這家中國最大的民營鋼廠,雖然其2004年的市場占有率是2.36%,名列全國第七,但是新政出臺之后,沙鋼集團辦公室的李先生仍向媒體表達了困惑:“民營企業困難啊。”
然而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司長劉鐵男卻不認為新政針對民營企業,他說:“市場準入條件的提高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目的就是要淘汰落后能力,產業政策不是針對所有制的。”
為了充分論證“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和技術標準”的合理性,太鋼集團政策法規研究室高級經濟師郝培鋼“用數字來說話”———新政要求鋼廠高爐有效容積要大于3000立方米,這樣的高爐每煉一噸鋼就要比目前1000立方米以下的高爐節約100公斤煤,如果是年產2億噸鋼材的話,那將節約2000萬噸煤。
郝培鋼感慨:“如果1990年代就這樣要求了,我們的損失就沒這么多;如果現在不這么要求,損失就會更大。”
這一論證背后反映了大型鋼鐵集團和中小型鋼廠的積怨:2003年以來,大量中小鋼廠投產建成,一方面這些企業“規模小能耗高污染重”;另一方面,迅速擴大的產能“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被用來做論據的事實是,今年4月以來,國內各種鋼材價格普遍連續陰跌。
6月26日,寶鋼、鞍鋼等國內九家大型企業還曾聯合起來“堅決反對極少數惡意不正當競爭行為”。
現在有了新政這一“尚方寶劍”,大型集團更加理直氣壯了。按照新政的規定,“到2010年,鋼鐵冶煉企業數量較大幅度減少,國內排名前十位的鋼鐵企業集團鋼產量占全國產量的比例達到50%以上;2020年達到70%以上。”而在2004年,該數字僅為30.56%,這意味著,即使總產量保持不變,前十位的企業產能也肯定會提高1倍以上。
顯然,新政是希望用先進的“置換”落后的,“建一個新的就必須管一個落后的,現在產能不能再增加了。”“我國鋼鐵產能在總體上已大于市場需求。”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冰生也感慨。不過大型企業集團是否會按照政策指引展開“大魚吃小魚”卻仍有疑問。
大型鋼企對跑馬圈地更感興趣。武鋼正在籌建的防城港項目產能也在“1000萬-2000萬噸”;太鋼新上馬的不銹鋼項目也在“200萬噸左右”。
“我們最希望的是單獨擴建新廠,對兼并沒興趣,那些小廠技術落后裝備水平低,重組成本很高。”武鋼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稱。
這意味著,鋼鐵新政的產業整合意圖和業界擴張的實際發展路徑可能還有不小的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