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電荒時代,投資熱電反失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8日 02:39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一個月來,由于高溫侵襲,用電壓力不斷加大,一些省市已經開始拉閘限電。同時,“環保風暴”繼續推行,違規電廠紛紛落馬

  熱電能夠同時發熱發電,既能緩解用電壓力,也相對環保。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急需的行業,在我國幾乎走到了死胡同

  外資熱電在政策的限制下,銷路無法得到保障;本土熱電面對水漲船高的煤價,利潤不斷降低;《京都議定書》的生效讓熱電企業的環保性能面臨新的挑戰……

  ①

  外資熱電全線撤退

  在外資滾滾進入中國之時,熱電領域的外資卻在全線撤退。外資可以和我國政府簽訂投資電廠的協議,但是不保證電價和上網小時數,“利潤根本無法得到保障,很少有外資愿意進來”

  2005年7月5日,美國聯合能源公司宣布,董事會已經批準對其在中國經營的資產進行剝離,打算賣掉中國境內的10家熱電廠。該公司首席執行官Bill·Harvey指出,公司通過評估大量的可投資選擇,最終決定退出中國市場,這符合股東的長期利益。

  聯合能源的退出,已經不單單是一個企業的問題。就在外資滾滾進入中國,各界驚呼“狼來了”之時,熱電領域的外資卻在全線撤退。

  2004年3月,美國電力公司以245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持有并經營的河南南陽浦山電廠70%股權轉讓給南陽市能源投資公司。首家以BOT方式進入中國發電市場的法國阿爾斯通公司轉讓其持有的廣西來賓電廠B廠項目40%的股份,之后宣布撤離中國市場。美國賽德能源在中國的代理公司也出售了東莞厚街電廠、唐山熱電和蒲圻賽德發電有限公司的股份。全球第三大能源巨頭美國邁朗公司出售了其在山東國電和廣東沙角某電廠的股份,并撤銷了駐中國辦事處,全線退出中國市場。

  究竟是什么力量讓外資在這一領域紛紛卻步?中國熱電專業委員會顧問王振銘為記者作出了解答。

  王振銘說,當年外資進入中國熱電產業,是和地方政府簽訂的采購合同,以保證生產出來的熱和電都有處可去。但是后來,中央發布文件,規定地方政府不具備這種權限,因此原來的合同只能作廢。外資電廠的電無人收購,加之煤價高漲,終于失去了利潤空間,紛紛撤退。“在這件事情上,政府的形象受到了很大影響,信用度遭到了質疑”。

  王振銘同時表示,中央作出這樣的決策,是由于我國電力曾經過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經過了一定的產業結構調整,工業用電減少,生活用電增加,總體用電量減少,造成電力過剩。因此國家出臺了一些限制發電廠的政策,外資熱電廠可以說是首當其沖。

  現在的情況是,外資可以和我國政府簽訂投資電廠的協議,但是不保證電價和上網小時數,“利潤根本無法得到保障,很少有外資愿意進來”。

  ②

  本土企業九成虧損

  中國熱電專業委員會顧問王振銘向記者透露了一個驚人的數字:中國90%的熱電企業都在虧損。2005年3月,多家熱電企業在蘇州聯合召開會議,幾乎所有與會企業都提到了煤價與電價、熱價漲幅的失衡

  然而本土的熱電企業并不會因為外資的撤出而得到任何好處,王振銘向記者透露了一個驚人的數字:中國90%的熱電企業都在虧損。

  2004年,煤價一路飆升,而電和熱的價格則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使得熱電企業經歷了有史以來最難熬的年頭。2005年3月,多家熱電企業在蘇州聯合召開會議,商議對策。在蘇州會議上,幾乎所有與會企業都提到了煤價與電價、熱價漲幅的失衡。

  比如淄博熱電集團,該集團是在“六五”期間國家計委批準建設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節約能源、改善環境”的重點節能示范項目基礎上擴建的集團公司,擔負著淄博市五十余個大中型企業的生產用汽和大部分城區居民的采暖用汽。

  2002年開始,煤炭價格持續攀升,2003年、2004年漲幅較大,2004年標煤價達600元/噸,是2003年的140%,同時生產用水價不斷上揚,環保費用逐年增加,并且因機組老化,維修費用也逐年增加,造成生產成本大幅上升。但是電價、熱價沒有隨成本聯動,電價為0.35元/kWh,熱價為22.83元/GJ,致使企業利潤空間大大縮小。

  雖然熱電企業通常規模較小,供給的電力通常不占地方電源的主要部分,但也達到了10%以上,在一些省市甚至超過了20%,作用不可忽視。大范圍虧損將導致熱電企業不愿發電,勢必影響電力供應。由于熱能無法遠距離傳輸,熱電廠通常規模較小,截至2003年底,全國6MW及以上熱電機組2,121臺,發電總容量4,369萬KW,平均單機容量3.4萬KW。熱電機組承擔了全國總供熱蒸汽的65.89%,熱水的32.66%。其供熱能力可滿足全國需求的72%。

  上海化工區熱電聯供項目是該市今年最大的新增電源之一,6月底順利并網發電。據該項目工作人員介紹,雖然還沒有正式運作,但從6月底到7月上旬,該熱電廠已經為緩解高溫期間的電源壓力作出了很大貢獻。

  王振銘表示,熱電聯產在能源緊缺的今天,是應該受到重視的。據悉,火電發電的能源效率為35%,而熱電則在45%以上,屬于節能環保型電廠。北方有很多采暖小鍋爐,技術落后,效率低下,并且污染十分嚴重。如果廢棄這些小鍋爐,采用熱電聯產的方式統一發電發熱,則除了效率得到提高之外,熱電廠具有的除塵設備,也能在相當程度上減輕污染。

  ③

  惟待政策東風

  “政府部門可以算一筆賬。與其一方面拉閘限電,一方面沒有具體措施來增加電力,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不如給熱電企業補助,讓他們看到這個行業的利潤,多發電。這樣對政府來說,肯定是合算的。”

  面對困境,熱電企業對于國家政策性調整價格應對煤價飆升及其渴望。王振銘也告訴記者,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國家出臺有利的政策,對熱電企業是至關重要的。有利的政策主要包括“煤電聯動”、“煤熱聯動”、“政府補貼”等,另外,專業委員會正在為熱電企業爭取減稅。

  事實上,國家在2004年已經因為煤炭價格上漲調整了電力企業的上網電價,下達了上調發電企業上網電價0.007元/kwh的文件。

  但這次調整并非針對熱電企業,因為文件中規定,調價范圍是指燃用國家統配煤炭和電力調度為省級電網的發電廠。而燃用市場價格煤炭同電網的地方調度電廠(包括熱電廠)沒有享受到這個政策。

  不利于熱電發展的政策尚有其他。比如發展熱電聯產的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能環保,若與

  火電企業一同競價上網,則優勢全無。又如目前的電力增值稅制度未考慮可持續發展因素,無論是否節能環保一律照章納稅。特別是在煤炭增值稅13%、電力17%、運輸10%的條件下,由于煤價運價上漲造成燃料成本在整個電價構成比例不斷高升,熱電企業仍將自身增值部分按17%納稅。

  在針對熱電產業的一份“兩會”提案中有這樣的表述: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高度匱乏的國家,煤、油、天然氣和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實施“節能優先,效率為本”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但目前的形勢對于能夠有效節能的熱電聯產產業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特建議政府有關部門關注這一問題,及時制定相關政策,保護和繼續鼓勵熱電聯產的發展。

  該提案同時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熱電企業應與火電企業同樣享受“煤電聯動”的待遇;地方政府應該實行“煤熱聯動”;應堅持“效率為本”,支持環保,將熱電與火電區別對待,不一起競價;在稅制改革中給予熱電企業減免稅優惠;熱電企業應同樣享受國家計劃電煤指標,保證效率等等。

  所幸,政府部門已經對熱電聯產問題開始有所動作。2004年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供熱企業稅收問題的通知(財稅[2004]28號)》,規定2003-2005三年對居民采暖免繳增值稅。

  一些地方政府也認識到了煤電聯動、煤熱聯動對熱電聯產的積極效應,并采取了具體措施調整熱價。2003年的減電價,浙江省物價局推遲了4個月(從1月1日推遲到5月1日);2004年4次上調上網電價,3次上調熱價;2005年7月1日,上海市今年首次煤熱聯動正式執行。

  除去調價,政府補貼也是一種能夠立竿見影的辦法。比如浙江省就一直在對熱電企業進行補貼,使得整體狀況有所好轉。王振銘說:“政府部門可以算一筆賬。與其一方面拉閘限電,一方面沒有具體措施來增加電力,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不如給熱電企業補助,讓他們看到這個行業的利潤,多發電。這樣對政府來說,肯定是合算的。”

  ④

  10%,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嵊州新中港熱電公司2004年前期因為煤價上漲持續虧損,但是后幾個月由于技術更新、新機組投產而迅速扭虧為盈。

  該公司總經理謝百軍告訴記者,政府補貼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熱電廠走出困境的關鍵是靠技術革新

  熱電廠總體虧損嚴重,但仍有10%的熱電廠經營良好。在幾乎相同的政策條件下,這10%的成功,是值得深思的。

  王振銘在接受采訪時特別提到了嵊州新中港熱電公司,十分感慨。這個公司2004年前期因為煤價上漲持續虧損,但是后幾個月由于技術更新、新機組投產而迅速扭虧為盈。

  記者致電該公司總經理謝百軍,他認為政府補貼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熱電廠走出困境的關鍵是靠技術革新。

  他說:“通常只有在缺電的時候,為了促進熱電廠供電,政府才會補貼。但是總有一天,電力會平衡甚至供過于求,那時補貼就會不復存在,如果企業自身不具備競爭力,肯定無法生存。也有一些熱電廠,雖然領了補貼,但是技術太落后,還是倒閉了。政府扶持只能短期解決問題,熱電企業必須讓自己的翅膀長硬。”

  電力供不應求,供熱大幅增長,煤價迅速上漲(從往年的200多元,2003年的300多元,上漲到了600多元),電價基本不動(2003年5月減了0.033元/kwh,2004年1月加了0.007元/kwh,6月加了0.04元/kwh)———這是該公司2004年所面臨的狀況,虧損持續了半年多。

  直到當年8月,轉折點來臨,該公司4號機投產。從那以后,情況逐步好轉,全年達到收支平衡。據悉,4號機投資兩億多,能耗為浙江北侖電廠的一半一下(該廠能耗原為浙江省電廠最低)。

  謝百軍表示,既然煤價不降,那就只能靠新機器新技術來提高功率、節約成本。據悉,近幾年來,該公司共進行了30項技術改造。除此之外,該公司還以降低熱價來吸引顧客(由于全省熱價整體上調,酌情降低并不會影響利潤)。

  2004年,該公司全年供熱量增幅達35%,供熱月銷售收入首次與售電收入持平。目前,每月純利潤達到200多萬元,即使沒有政府補貼也能良好運作。謝百軍告訴記者,預計2005年可以創造建廠20年來最好的經濟效益。

  什么是熱電

  熱電聯產是熱能和電能聯合生產的一種高效能源生產方式,與熱電分產相比,可以顯著提高燃料利用率,是全球公認的節約能源、改善環境、增強城市基礎設施功能的重要措施,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作為循環經濟的重要技術手段,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

  1997年11月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第三十九條,國家鼓勵“推廣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提高熱能機組的利用效率,發展熱能梯級利用技術,熱電冷聯產技術和熱電煤氣三聯供技術,提高熱能綜合利用率”。

  2000年,為落實《節能法》,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等四委部局聯合印發了《關于發展熱電聯產的規定》,作為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明確了國家鼓勵發展熱電聯產具體辦法。

  2004年國務院轉發國家發改委《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中將發展熱電聯產作為重點領域和重點工程。

  他山之石

  1、丹麥

  丹麥是世界上對熱電聯產優惠政策最多的國家之一。2000年丹麥熱電聯產的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61.6%,供熱量占區域供熱的60%。20年間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43%,而能源消耗實現零增長。

  丹麥很早便制定了集中供熱的法規,城市的供熱規劃由中央政府批準,強制實行區域集中供熱,不搞競爭。從法律上解決了熱電的電力上網問題。后來還規定熱網工程費用可以從政府得到30%的補貼。

  1990至1995年期間批準建設的150萬-200萬KW的新建電廠全部為熱電廠。政府對熱電工程給予2%的利率。對使用天然氣的熱電廠,政府給予30%的無息貸款,在投產年內給予0.07克朗/千瓦時的補貼。

  1996年在工商業中引入環保稅。稅收所得作為投資撥款返還給工商業。其中40%的款項將發放給工業熱電聯產。

  2、美國

  1990年后在放松對公益事業管制的呼聲中,允許熱電廠將其電力直銷用戶,電力公司只收相應的“通道”(電網)費用。

  1998年美國燃氣在熱電聯產發電量1950億千瓦時,占熱電聯產總發電量的64%,燃煤熱電聯產占總發電量的17%,可再生能源占13%。

  美國計劃2010年前再增加4600萬千瓦裝機容量的小型熱電聯產能力翻一番,達到全國總發電能力的14%,而到2010年則達29%。

  對于發展熱電聯產的優惠政策的建議具體集中在3點:(1)給予熱電項目減免10%的投資稅;(2)縮短熱電資產的折舊年限;(3)使熱電項目獲得經營許可證的程序簡單化。3、英國

  1999年,英國宣布熱電聯產的目標是:到2010年生產能力要翻一番,達到10000兆瓦。

  為達此目標,英國政府在2001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免除氣候變化稅;免除商務稅;高質量的熱電聯產項目還有資格申請政府對采用節約能源技術項目的補貼金。

  英國從2001年4月1日起,工業和商業用能源要繳納氣候變化稅。初步稅率將使電費提高0.43便士/千瓦時,煤和燃氣費提高0.15便士/千瓦時,而熱電聯產用戶將可避免對上列項目征收稅款。4、日本

  日本將熱電聯產作為21世紀城市建設必不可少的設施,因此制定了相關的法令和優惠政策保證該事業發展:《供熱法》、《城市規劃法》、《防止公害法》和關于推動熱電聯產發展的指導標準等。明確規定在新建和改造30000平米以上的建筑物時,一定要納入到城市集中供熱系統。

  優惠政策有鼓勵銀行、財團對熱、電、冷系統出資、融資,并進行減稅或免稅。對供熱設施,投產年折舊按30%計算,并減免稅7%。免除與供熱行業用設施有關的事業所得稅。政府對熱電項目給予低息貸款年利率3%(一般工業為6%)和補貼。

  (本報記者黃靖整理報道)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7月28日 第八版)

  作者:本報記者 黃婧 發自上海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