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管理的根留住
吳仕逵
以社會生態學家自居的德魯克主張:每個人都是管理者,因此,管理的本質就是自我管理。原因是管理好自己是可以做到的,而管理好別人到未必。直到現在,這確實還是一個顛覆性的思想。因為,知識分子已經成為組織中的主力,美國人就愿意花20萬美元培養一名博士。但和體力相比,智力的工作本身難以顯現,有效性就必然成為衡量智力工作績效的標準。德魯克是知識分子真正的代言人,他的高明之處就在于看到了文明進步刺激下管理者性質和內涵的變化。
這樣的管理者只要在位一天,就不能忘記自己的標準。他不是別人的上司和監工,他存在的價值在于影響整體績效,他要追求自身有效性的最大化。但是,只有別人能夠利用管理者的貢獻時,管理者才是有效的。組織固然能使個人才干得以增值,但是,如果沒有影響力,管理者本身就無效。因此,是否有效是新時代管理者普遍面臨的尷尬。
張瑞敏甚至把自己的成功歸功于“旁觀者”德魯克,應該說是真心的。該書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英特爾主席安迪·格魯夫就承認:“德魯克的思想在那些狂熱追求時髦思想的人群中獨樹一幟。”當然,德魯克再怎么“卓有成效”,畢竟只是他自己的事,讀者的問題是,如何借來德魯克的火,點亮自己作為一個管理者的心。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魯克 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MBA是什么?
——管理大師對MBA教育的反思
楊沛霆
作者在自序的第一句就談到:我教過15年MBA課程,但我自己沒有MBA學位。并表示自己寧愿降低工資也不愿再講MBA課程,因為他感到目前MBA課堂的教學與企業經理人的業務、能力要求存在太多的脫節。最直截了當的說法是:學歷永遠是一個人步入社會、掌握系統知識、奠定自己今后工作基礎的重要過程的標志,但它與能力是不能等同的,尤其是管理這個學科重在實踐,更需要提醒人們擺正學歷與閱歷的關系。
在我和國內的企業家的談話中,他們幾乎都表示學過MBA,或看過教材。但不少人都有這種感覺:“我讀MBA的目的是要這個能跟我一輩子的學歷證書,和在學習中交朋友,至于MBA課程,不是最吸引我的。”
對MBA教育的反思,可以說大師的話一針見血。作者在書中說:工商管理教育不能給人們留下關于管理的扭曲印象。管理應該是一種實踐。他將大量的管理技巧(經驗),一定程度的藝術(洞察力)和一些科學(分析)結合在一起,對管理教育進行反思重構,把管理教育與管理開發帶入一個新的境界。總之,讓我們看到管理學的真面目,在實踐中成長,才是管理教育的最終目的。
(《管理者而非MBA》亨利·明茨伯格 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市場報》 (2005年07月15日 第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