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期的到來,如何讓孩子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成為眾多家長思考的問題。記者通過走訪發現,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在暑假中學到一些知識。而獲得知識的途徑,家長們幾乎眾口一詞:讀書。可是,當家長真正走進書店為孩子選書時才發現———
高價童書處處可見
7月2日,記者來到了北京西單圖書大廈。記者隨手拿了一本《世界經典童話故事》,其定價為288元。隨便一轉,發現定價在三位數的書籍不在少數,一套《安徒生童話》180元,《新格林童話》118元……而十幾塊錢的書幾乎找不到,即使是最普通的一本書講一個故事的畫冊也要四五十元。在收款臺前記者發現,凡是買兒童讀書的人很少有消費200元以下的,動輒就是四五百元。在人們印象中經濟實惠的兒童圖書怎么會突然身價倍增?記者發現這些高價的兒童讀物往往具有兩個特點:精裝和套裝。精裝的兒童讀物比簡裝的價格要高出一倍甚至更多,書頁更厚,而且大多是彩頁。套裝圖書最大的特點是不單賣,動輒七八本十幾本一套,書雖然擺出來很好看,但價格高得令人咋舌。一套12冊精裝的《21世紀新編365夜故事》,定價高達980元。據家長反映,事實上很少有孩子有耐心把一套書都讀完,一般都是挑喜歡的那幾本看,不喜歡的就扔在一邊了。
這種情景同樣出現在王府井書店,家長們面對高昂的書價既痛心又無奈。一位帶孩子買書的家長告訴記者,現在的兒童圖書貴得離譜,可是為了孩子的智力投資又不得不買。她說,有時看到這樣高的書價真想去買便宜的盜版書。
高價不等于高質量
如果仔細翻閱一下就會發現,現在的兒童讀物大多華而不實:幾十元一本的書,要么只有薄薄一本,要么字體巨大、留白過多,還有的依靠大幅大幅的插圖拼湊內容。
記者一位朋友的孩子拿出一本名為《你好》(適合3—5歲幼兒)的圖畫故事書,該書足有3毫米厚的硬制封面印著卡通動物圖案,十分精美。翻開書,內容一共10頁,每頁都是一張卡通動物彩圖,配一行文字。記者翻看了一下,每一頁的內容都基本雷同,大致意思就是小動物見面打招呼說“你好”,而這本書的定價為10元。這位朋友對記者說:“當時孩子說要,我們就給她買了,現在留著也沒什么意思,連點故事情節都沒有。”
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的兒童讀物價格雖然貴得離譜,內容和設計上卻粗制濫造。一位姓趙的女士說:“我們小時候那會兒,小人書又便宜又好看,一本也就幾毛錢。書雖然不大,捧在手里卻可以讀很久。現在我還保存著一些,舍不得扔呢。”另一位也說:“現在的兒童讀物沒有多少有意義的,我有時會跟朋友借一些以前的小人書給孩子看。孩子還特別喜歡!那樣好的書,現在的出版社為什么就不出了呢?難道非得出精裝的嗎?”
雖然采訪中孩子和家長都對目前的少兒讀物表示不滿,但在農村孩子眼里,能夠有一兩本兒童書看已經非常幸福了。記者采訪時了解到,目前兒童讀物的價格已經貴得讓農村的孩子買不起、讀不起了。一本十幾塊錢的書,往往是農村家庭幾天的飯錢。
目前,高昂的兒童讀物價格已經影響到了少兒讀物在廣大農村和城鎮低收入群眾中的普及,限制了其社會效益的發揮。
高價背后的產業弊端
近幾年,出版業不斷被列入“暴利行業”的名單中,兒童讀物具有巨大的市場,這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個家庭都不會把“節省”這個詞用在孩子的智力投資方面,幾乎所有的城市家庭都會給孩子買兒童讀物。以一個孩子一年買一本兒童讀物來計算,每年兒童讀物的需求量就高達3億冊。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出版兒童讀物的利潤相當可觀。首先,大量的發行可以降低圖書的成本,同時由于兒童讀物類很少有原創作品,人工成本也十分低,只要在古典詩詞里抄一點,在中外童話里找一些,七拼八湊一本書就出來了,這也是現在兒童圖書質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出版社、二級書商、書店……雁過拔毛的結果是兒童讀物的價格一路飆升,讓眾家長冷汗直流。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去年底對所有外資企業開放,標志著中國出版業開始正式融入國際市場。邁向市場的中國出版業能否撼動高昂的圖書價格,是全社會都期待的。
高價童書“書味”淡
“兒童讀物有必要這么貴嗎?”這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在北京圖書大廈,記者進行了隨機采訪,90%以上的家長都表示“兒童讀物過分追求包裝,價格令家長感到難以承受”。
兒童讀物最大的特點就是其讀者具有鮮明的年齡特征,過了這個年齡段就該換其他讀物了。這個特點決定了兒童讀物不能像其他書籍一樣被長期保存。也正因如此,很多家長都表示,花幾百塊錢買的書其實根本看不了幾個月,其價值用“曇花一現”來形容都不為過。
另外,由于兒童本身的特點,他們不懂得愛護書籍,在翻看圖書的同時很可能會撕書、咬書。因此,兒童讀物也保存不了多長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認為買高價童書更沒必要。
同時,兒童書的“書”味越來越淡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目前,兒童書大都作為禮品在同事、朋友間送來送去。它的價值不再被人放在首位。相反,外觀漂不漂亮、夠不夠檔次倒成了關鍵。聽說還有一種“圖書禮盒”,在裝書的盒子里搭送玩具。是買書還是買禮品?送的人和收的人似乎都不是那么在意了。
《市場報》 (2005年07月06日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