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來自中國金融界的消息頗多,一時吸引了各方眼球。美洲銀行上周成功入股中國建設銀行之后,新加坡淡馬錫控股仍在為收購建行股權而努力。而此前,繼美國銀行公開表示對中國銀行的興趣后,蘇格蘭皇家銀行、德意志銀行、瑞士銀行等有意入股中國銀行的外資銀行也相繼浮出水面。與此同時,交通銀行IPO的推介活動在香港熱火朝天地上演后,今日將正式掛牌上市。
受這些消息刺激,滬深股市的銀行股近期走勢也集體走強,招商銀行上周除權后兩陽夾一陰,走出標準上升攻擊形態;浦發銀行上周三開始,五連陽上漲,與大盤“6·8行情”后的疲態形成鮮明對比。
外資競購股權提高投資者信心
近期銀行類上市公司的消息此起彼伏,歸結起來有兩方面。一是上市公司經營層面的,如深發展的獨董風波順利結束,洋董事長終于成為公司的管理層核心人物;招商銀行與阿里巴巴建立了銀企合作關系,從而有利于招商銀行在電子銀行方面獲得進一步的戰略制高點。這些信息讓場外資金看到了銀行股基本面正在向好的方向改變,提升了他們對銀行股的信心。
二是銀行業的資本運作方面的,如民生銀行的H股之行頗多磨難,但交通銀行的H股之行卻順利得多,而且市盈率、市凈率與當前A股市場的銀行股的數據相差不大,提升了銀行股定位合理、已與成熟資本市場接軌的預期。同時,多家外資銀行踴躍競購中國各大國有銀行的股權,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目前A股市場的銀行股已具有戰略購并價值,提振了目前基金等中長線投資者的持股信心,也引發了場外資金對銀行股的關注。
會計政策變更提升估值水平
巧的是,銀行股在此時還迎來了東風,即會計政策的變更,引發了估值提升的預期。這緣于財政部頒布的、將于今年7月1日實施的《金融企業呆帳準備提取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不再要求銀行在稅前計提一般準備,而是要求進行利潤分配時提取一般準備,將其作為所有者權益的組成部分。一般準備計提比例由金融企業綜合考慮其所面臨的風險狀況等因素決定,原則上一般準備余額不低于風險資產期末余額的1%。
業內研究人士認為,此項金融會計政策的變更將會影響銀行股的凈利潤以及凈資產,使之凈資產收益率與每股收益都得到提升。如浦發銀行的凈利潤受此政策變化影響最大,估計賬面上可提高34.6%;招商銀行次之,為9.5%。
但即便如此,我們發現業內行業研究報告似乎對銀行股的看法仍然沒有太大的改變,大多維持原來的評級,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此次金融會計政策變更影響的,只是銀行業上市公司的利潤結構,沒有改變主營業務收入;二是此次金融會計政策變更并不會影響到銀行業所處的行業背景,比如說影響不了貸款增長速度下降,也影響不了經濟減速預期后的違約風險。
銀行股走勢謹慎樂觀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認為銀行股近期的走強確有合理之處,但能否長期看好,也存在著一定疑問。一是銀行類上市公司一季度季報顯示出盈利能力出現了滯增,意味著上市公司業績增速放緩,影響到銀行股的盈利預期;二是股權分置改革中,由于銀行股股權結構較為復雜,采取什么的方案存在著諸多變數,這可能是銀行股未成為第二批試點股的原因之一,在這樣背景下,也會影響到銀行股的估值水平。
三是銀行股“批發”式的上市融資,勢必對現有A股市場的同門兄弟股產生比價上的壓制,以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深發展等股票6-7元的當前價來比較,交行每股2.5港元的低價啟航或多或少地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一旦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等巨形航母正式破冰下水,相信對A股市場的銀行股將帶來極大的沖擊。
所以,我們對銀行股的操作思路是,盡量不要大幅加倉,靜候半年報的披露,然后再作投資決策。作者:秦洪 尹飛 特約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