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部委專題--國家環保總局 > 正文
 

解振華:構建新時期環境保護戰略(組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6日 07:59 經濟參考報
  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解振華:構建新時期環境保護戰略(組圖)
  經濟發展的質量直接影響環境狀況。歐美等發達國家在人均GDP8000—10000美元的發展階段,環境狀況總體開始好轉,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使這一轉折點提前到人均GDP5000—7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我國東部一些地區和典型示范區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時環境質量開始改善。因此,只要發揮后發優勢,政策措施到位,就可以提早實現環境質量的好轉。

  (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建設以節水、節能、節地、節約礦產資源和保護環境為主要內容的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探索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摸索一套全面反映經濟發展和國民福利真實水平的指標及統計方法。公開環境信息,推進公眾參與,對影響公眾環境權益的政策和立法建議、規劃與建設項目,要充分聽取公眾意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以環境意識提升國民素質,以環境維權促進社會公平,以生態平衡推進社會和諧,以環境文化豐富精神文明。

  (二)統籌規劃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打破行政區劃的分割,進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規劃。根據各地的人口規模、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確定區域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和增長方式,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一要在人口和經濟密集、資源短缺、環境容量不足的地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污染的的產業,大力削減污染負荷,改善環境質量;二要在有環境容量、資源較豐富、適宜發展的地區,合理規劃布局,在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工作;三要在自然保護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實行保護優先,限制和禁止一切危害環境的開發活動,保護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良好的生態。

  (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環境與發展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節約意識和環境意識,宣傳循環經濟理念。按照“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為核心,努力實現產業生態化,治理污染產業化。一是政府對發展循環經濟負有引導責任,國家制定推進循環經濟的行動計劃和指標體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并給予資金支持;各地和重點行業編制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以清潔生產和生態鏈為紐帶規劃產業發展。二是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工業集中地區建設生態工業園區,農村發展生態農業,促進產業生態化。發展環保產業特別是廢物回收再利用產業。三是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行政代執行、排放強度準入、環境標識、政府綠色采購、居民綠色消費等制度;繼續推廣各類循環經濟試點示范。

  (四)強化環境管理。一是強化環境準入:嚴格執行重大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合理布局;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和過程減少新上項目帶來的環境問題。二是建立嚴格的產業淘汰制度:將保護環境作為重要依據來制定產業政策,公布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淘汰名錄,對造紙、釀造、冶煉、煉焦、印染、建材等行業中規模不經濟、污染嚴重的企業或生產線實行強制淘汰。三是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根據環境容量或控制目標的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對排污單位實行排污許可制度。

  (五)健全環境監管體制。堅持和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執法監管體制。國家加強對地方環保工作的指導、支持和監督,協調解決跨省域環境問題,督促檢查突出的環境問題。地方政府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組織完成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任務。法人和其他組織負責解決自身的環境問題。

  (六)完善環境法治。進一步加強環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環境法規的制定進程,加重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按照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嚴格依法行政,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切實解決行政干預執法等問題;實行嚴格的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對執法人員不作為的、瀆職的要嚴肅處理。完善公眾參與的程序和規則,建立環境維權機制和法律援助制度,維護環境受害者和公眾的環境權益。完善和嚴格執行環境標準,依法追究超標排污者的法律責任。

  (七)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堅持“污染者負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合理確定城市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標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鼓勵污染治理產業化,促進專業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場化運作機制;推進環境咨詢服務業市場化進程。

  (八)健全環境經濟政策。研究探索和運用有效的經濟手段加強環境保護。一是研究探索稅收、價格、融資的新政策,鼓勵循環經濟、清潔生產以及其他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使環境不友好的行為在經濟上付出更大的代價。二是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解決下游對上游、開發區域對保護區域、受益地區對受損地區、受益人群對受損人群以及自然保護區內外的利益補償問題,上游對下游造成水污染損害的也要給予賠付補償;建立遺傳資源惠益共享機制;礦產資源開發要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有效防止生態破壞。

  (九)加強環境科研和能力建設。開展環境政策法規、重點地區和重點環境問題、環境與人體健康、重點難點治理技術、環境標準、環保產業等方面的研究及技術示范;加大環境監測、監察、應急體系、宣教能力建設的投入,加強空間技術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努力建設“數字環保”;建立健全國家環境監測網絡、重要流域和城市實行環境自動監測、重點污染源實行在線監控;完善環境與安全信息、應急監控和預警體系;建立信息資源部共享機制,為準確判斷環境形勢、應對突發事件提供決策依據。

  (十)加強國際環境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承擔我國保護全球環境的責任,樹立負責任的國家和政府形象。通過履約和國際合作,促進我國發展方式的轉變,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完善有關產品和生產工藝的環境標準,嚴格環境準入,促進對外貿易,規避環境與貿易風險,嚴格防范污染轉入、有害外來物種入侵和遺傳資源流失。

  戰略機遇期的工作原則與重點任務

  從現在到20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緊緊抓住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環保工作的關鍵時期。做好這一時期的環保工作,對于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至關重要。

  要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用改革的方法解決發展中的環境問題,以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核心,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建立統一高效協調的環境管理體制,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這一時期環保工作要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不欠新帳、多還舊帳的原則,努力完成以下重點任務。

  第一,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污染防治。要采取最嚴格的措施保護飲用水源,禁止一切在飲用水源保護區的排污行為,特別要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染;把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三峽庫區及上游、黃河小浪底水庫及上游、南水北調東線、丹江口水庫及其上游、太湖、滇池、巢湖作為流域污染治理的重點;把渤海、重要河口海灣地區作為海洋環保工作重點。

  第二,以113個城市為重點,推動城市環保工作。國務院批準的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人口占全國城市人口的50.1%,GDP占全國城市總量的71.3%。這些城市的環保基礎設施必須與城市發展同步。重點治理城市污水、垃圾和顆粒物特別是細顆粒物的污染;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轎車;優先解決油煙和噪聲污染。對污染企業搬遷后的土地進行環境風險評估和修復;限制生活垃圾與工業固體廢物擠占耕地。城市建設應注重自然化、人文化、生態化,盡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灘涂濕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動物等自然遺產。

  第三,以減排二氧化硫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減少二氧化硫排放,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加快原煤洗選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合理使用煤炭資源,含硫量低的煤優先用于工業鍋爐,含硫量高的煤原則上用于配有脫硫設施的燃煤電廠;新建燃煤電廠必須同步建設脫硫設施,老電廠分階段建設脫硫設施;低硫煤、天然氣、電力優先民用;加快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行業的大氣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積極開發核能,科學合理開發水能。

  第四,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議程。開展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積極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參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活動,集中搞好垃圾、污水等處理,解決農村“臟、亂、差”的問題。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與監測制度;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生產和菜籃子基地的污灌;減少對土地的掠奪性開發,合理使用農藥、化肥,減少對糧食、蔬菜的污染;積極發展節水農業與生態農業,加大養殖業污染治理力度。

  第五,把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作為生態保護的重點。一是堅持生態建設與保護并重,重點控制人為破壞;生態建設的重點應由人工建設向自然恢復轉變;要優先保護天然植被,重視自然恢復;需要人工恢復的地區,要堅持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二是嚴格控制破壞地表植被的開發建設活動,重點控制農牧交錯區的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減輕農牧交錯區的糧食生產壓力;在自然環境惡劣和生態脆弱的地區,以“人退”實現“沙退”;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和旅游開發的環境監管,防治新的破壞。三是處理好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的關系,規范涉水行為,以水定發展,從節約用水、合理開發水資源、防治水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維護健康的河流生態系統;發展適應洪澇與干旱的避災經濟,保證河流生態用水;干旱半干旱地區,要嚴格控制涉水工程建設,所有建設項目都要充分論證。四是加強生態功能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搶救性建設一批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監管,使一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達到規范化要求。五是規范海洋開發行為,加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和海島、海岸帶的生態保護。

  第六,實施九大工程,改善環境質量。根據環境治理重點,積極推動和實施“危險廢物處置”、“城市污水處理”、“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燃煤電廠脫硫”、“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自然保護區管護”、“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核與輻射安全”、“環境管理能力建設”九大工程。通過實施這些工程,到2010年,使城鎮污水處理率、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燃煤電廠脫硫比例均超過60%,危險廢物,特別是醫療廢物和放射性廢物基本得到安全處置,切實改善重點流域海域、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解決重點環境問題;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服務功能增強,環境管理能力基本達到規范化要求。

  環境問題:關鍵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環境普遍污染、生態破壞嚴重,環境狀況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1. 當前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

  環境污染十分嚴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超過環境自凈能力。重要河流與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農村地區的群眾仍在飲用不合格的水;城市空氣污染嚴重威脅居民身體健康;工業危險廢物、城市垃圾的數量在增加,無害化處理設施的建設滯后;噪聲擾民相當嚴重。
解振華:構建新時期環境保護戰略(組圖)
生態破壞問題突出。水土流失、沙化土地以及天然草原退化仍然在擴展;森林生態功能退化;一些北方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合理水平,其中黃河、淮河、遼河開發利用率超過60%,海河超過90%,大大高于生態警戒線(30%—40%),流域生態功能嚴重失調;華北平原出現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

  2. 未來環境形勢將更加嚴峻

  未來15年,我國人口將繼續增加,經濟總量將比2000年翻兩番,環境保護的任務更加艱巨。

  一是在工業化進程中,造紙、釀造、電力、化工、建材、冶金等行業將繼續發展,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難度加大;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長期存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煙塵、粉塵治理任務將更加艱巨;三是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大量的垃圾與污水得不到安全處置,工廠搬遷后土地污染凸顯,沿海地區高強度的開發加大近岸海域的環境壓力;四是在農業和農村發展中,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養殖業的無序發展、農村衛生設施落后、污水灌溉以及工業不斷向農村轉移,將加劇農業面源和農村環境污染,既損害農民的健康,又威脅農產品安全;五是在社會消費轉型中,電子電器廢物、機動車尾氣、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內裝飾不當等各類新污染呈迅速上升趨勢;六是轉基因產品、新化學物質等新技術、新產品將對環境和健康帶來潛在風險,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危害加重。

  面對如此嚴峻的環境形勢,如不采取堅決措施,環境問題將日益突出,即使恢復,也要很長時間,投入巨大財力、物力,有的甚至無法逆轉,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這將嚴重抵消經濟發展成果,危害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和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

  3. 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

  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過度依賴能源資源消耗,造成能耗物耗高,污染排放強度大。我國單位產出的能耗和資源消耗水平明顯高于國際先進水平,火電供電煤耗高22.5%,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可比能耗高21%,水泥綜合能耗高45%。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是國外先進水平的一半左右,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是國外先進水平的10倍。資源消耗過高相應增加了單位GDP的污染物排放量。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發達國家的8—9倍。

  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與我國人口多、資源少、環境容量小、生態脆弱的基本國情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使資源和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約束日顯突出。

  一是資源人均占有量少。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缺水,其中110個嚴重缺水。人均耕地僅有1.43畝,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石油和天然氣人均儲量僅分別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3%和4.1%。我國人均礦產資源量僅為世界水平的58%,一些大宗礦產的可供性持續下降。

  二是自然條件先天不足。我國2/3的國土面積是山地丘陵,1/3是干旱或荒漠地區。西北干旱,少雨多風;西南山高坡陡,土層淺薄,多暴雨;青藏高原寒冷嚴酷,空氣稀薄。惡劣多變的自然條件導致我國西部地區生態脆弱,承載力低下。即使是自然環境相對較好的東中部地區,與其承受的巨大人口壓力相比,生態承載力依然不足。

  三是高消耗、高污染的原材料型重工業快速增長。房地產及基礎設施建設處于高投入期,形成對能源、原材料工業的較大需求。今后一個時期,房地產發展還有較大空間。城鎮基礎設施仍須加快建設和完善。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將加快發展地鐵、軌道交通。由此帶動能源、原材料、建筑、交通通信、房地產及公用事業的發展。

  四是國際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當前,國際社會戰略性資源競爭激烈,資源和環境正成為國際關系的一個焦點。美國戰略部署越來越重視中東、中亞、東南亞三大地區,其根本用意就是為了保證美國和西方能源的持續供應。如果能源問題疊加上環境問題,形勢將更為復雜。如美國拒簽《京都議定書》,對外聲稱有兩個原因:一是美國執行議定書,將影響經濟增長,美國的經濟衰退了,世界的經濟也將受影響;二是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大國不承諾減排義務,美國減少排放,發展中國家增加排放,它減排意義不大。我國在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

  我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除上述原因外,還有一些主觀因素:一是一些地方未能真正樹立科學發展觀,將發展等同于單純的經濟增長,有的則以犧牲環境和群眾健康為代價來追求不可持續的發展;二是環境法制不到位,處罰環境違法行為的手段不硬,存在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象;三是環境保護的機制不健全,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多,污染成本內部化、污染治理市場化機制發育緩慢;四是環境管理體制不順,執法不力,環境科技滯后。

  如果不從根本上盡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切實加強環境保護,要實現我國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出路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標
口蹄疫疫情進展
高考最后沖刺
日本甲級戰犯罪行
二戰重大戰役回顧
諾貝爾獎得主來京
汽車笑話集錦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中國艾滋病調查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