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是解決企業組織的持續性增長問題,而并不是教人賺錢的各種技巧,一個代代相傳存在了300年的包子鋪,雖然實現了長壽,但卻并不具備現代企業管理的價值,因為它僅僅以自己賺錢為目的、而不是以滿足客戶為目的,只存在而并不增長;同樣,一個在短期獲取了暴利隨后就迅速消亡的企業,也沒有現代管理的意義,因為它只增長而并不關注長期存續。
中國人今天所遭遇的“管理痛苦”,是發生在中、西方管理的碰撞中。
利潤來自熟人
在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中,商業網絡是由血緣和地域慢慢擴展開來的。最可靠的“信任”,永遠是自己的親人或熟人,信任程度的高低、遠近,是以家庭為中心,由小而大、由近而遠、由親而疏的延伸擴展,形成了人格信任的社會網絡,社會學者曾將這種熟人網絡概括為“五緣”,即親緣、地緣、神緣、業緣、物緣。對于傳統商人、商業來說,他們生活在這個現實的“熟人網絡”中,商業性的交易活動是發生在可信任的熟人之間;即使是有陌生人闖入進來,強大的傳統商業慣性,也會迫使交易雙方由“陌生人”變成“熟人”。
在這種表面上看似混亂、無序、非理性的商業競爭中,其實隱藏著一種商業競爭的秩序、標準或原則,那就是必須“成為熟人”———客戶之所以會放心大膽地進行交易,是因為對方是信得過的熟人;官員之所以敢收禮為商人辦事,也是因為對方是無話不談的可信賴的朋友。在這樣的“熟人網絡”里,冷冰冰的、法律意義上的契約關系,并不會給中國傳統商人帶來滾滾利潤;而只有投入極大的情感因素,真心真誠地結交朋友,最終達到高度的“人格信任”,才會因此而聲譽鵲起、財源滾滾。事實上,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非主流的商人、商業始終處在社會的邊緣狀態,他們必須小心翼翼地應對各種潛在的社會道德秩序。
繞不過去的“政商關系”
在今天的中國,政商關系依舊是顯著的贏利模式之一。在幾乎每一個城市里,擁有豐厚利潤的所謂知名企業幾乎都與地方官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在每一個倒下的腐敗官員的背后,幾乎都會看見企業主和老板的影子。顯然,這已經不僅僅是特定歷史時期的商業模式產物了,而是成為了中國商業史上重要的商業贏利模式之一。將責任單純地歸咎于政府或商人任何一方都是不恰當的膚淺認識;而如此毫無價值的“政商關系”贏利模式,卻受到了政府的變相鼓勵和商人的追逐,這本身就耐人尋味。
事實上,“政商關系”是一種典型的商業悲劇———在這場商業悲劇中,社會、政府、企業、企業家、消費者等利益關聯者,沒有任何一方是勝利者。在胡雪巖的商業悲劇中,相關官員最終落馬下獄;商業組織本身因此灰飛煙滅;眾多與胡雪巖生意關聯的蠶桑農戶由此家破人亡;而胡雪巖個人的一生,則更是精神極度扭曲的一生,為了討好官員竟然將自己的姨太太送給他人,反過來其個人生活極度糜爛和驕奢淫逸。今天中國的一些企業現象,比如廈門“遠華”走私大案,與胡雪巖的悲劇是何其相似,實際上,在中國曾經輝煌一時、最終卻成為階下囚的所謂企業家,還有長長的一串名字。
富不過三代
對于傳統商人“富不過三代”的擔憂描述,其實正是因為利潤是來自于商人的個人能力、而不是來自于組織能力———“組織能力”可以被不斷沿承下來,但“個人能力”卻只屬于商人個人,因此,當創造商業利潤的能力,主要是依賴于商人、管理者個人能力,而不是商業、企業組織的能力時,那么,商人、管理者個人的失敗,也就成為了商業、企業的失敗;商人、管理者個人的去世,也就意味著組織的消失,顯然,在這樣的狀況下,能夠“富足三代”已經實屬幸運。如果今天的中國企業家不能清醒地區分自己企業的利潤究竟是來自個人能力、還是組織能力,那么,就意味著依舊處在危險的混沌狀態;如果中國的企業家不能創造出強大的組織能力,那么,渴望實現所謂的企業基業長青,就成為了一張空頭支票。
即使是今天的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也沒能逃過此劫:他因上百億美元的個人財富而與比爾·蓋茨同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前列,但我們卻“看不到”與之匹配的企業規模、產品、影響力。事實上,在這個獨特的中國商業現象的背后,我們所看到的依舊是沿承下來的傳統“商機意識”,即企業組織的利潤并不是來自惟一的源泉“顧客”,而是來自于人際關系、資源占有、情感投資等等多個層面。偉大商人的能力在經歷商海磨難后,越發嫻熟自如,甚至是爐火純青,但是,在他們個人商業能力趨于完美的同時,組織自身的能力卻越發軟弱和疲憊。事實上,直到今天,在華人圈里取得巨大成功的商人,他們個人的巨大財富與他們企業組織能力與產品的弱小,依舊顯得如此的不對稱。
由“輕視組織”到“蔑視制度”
中國傳統管理是如何蔑視制度、規章的?———假如一個員工偷竊了自己店里的東西,應該如何處置?按照組織制度管理原則,當然是按照制度賠償、開除甚至是報警,但中國傳統管理卻不會簡單地這么去做:在一個描寫中國老字號名店“全聚德”的電視劇里,老板面對偷竊了店里烤鴨的大師傅,并沒有采取制度開除的方法,反而是通過事先設計,在大師傅偷竊烤鴨的瞬間突然出現,并且當眾宣布大師傅是首先發現了竊賊、并趕跑了竊賊的人。就這樣,一個組織內部的“內賊”,在老板的巧妙設計安排下,反而成了擒賊的“英雄”。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的計謀管理,它所破壞的是組織的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但換來的卻是大師傅更加感恩的工作。
僅僅就這個獨立的管理事件本身來說,我們不得不為中國人計謀式管理的聰慧叫好:既警告了大師傅,又保全了他的面子,同時還贏得了心知肚明的員工的敬佩,可謂“一石三鳥”。僅就這個獨立事件的事實結果來看,中國人完全有理由嘲笑和蔑視制度,因為這樣做的效率和效果,遠比簡單的開除更好。但是,當這件事被放大到“組織”層面,其危險的缺陷顯而易見了———假如對于這個事件的處理,并不是發生在一個手工作坊式的小烤鴨店,而是發生在規模龐大、人員眾多的現代企業組織里,所造成的組織混亂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假如在這個小烤鴨店里,假如老板不是出于挽留人才的公心,那么,這個事件完全可能演變成派系權力斗爭。
“制度”是一項最重要的組織功能,它的真實意義在于擺脫了傳統的人治管理,使得組織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活的生命體,但是在中國,“制度”卻常常被理解為是統治者管理被統治者的工具,它常常是只對被管理者有效,而對管理者本人無效;只對一部分普通背景的人有效,而另一部分特殊背景的人無效;從表面上看,中國傳統商業的嘲笑和蔑視“制度管理”,是因為在中國的商業歷史上,一直缺乏大型商業企業組織,但事實上,更為深刻的社會原因,則是來自于中國傳統的統治觀。
(摘自孫景華所著的《中國人的管理邏輯》一書)
《市場報》 (2005年05月31日 第二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