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邯鄲一名8個月大的女嬰因食用嗨啦爾牌劣質奶粉,出現了類似大頭娃娃的營養不良癥狀,此事已經媒體多方曝光。
“劣質奶粉”和“大頭娃娃”早已成為令公眾難以忘懷的惡夢,想不到竟然還有人敢在奶粉上“頂風”造假,發這份不義之財。雖然他們用的是假廠名、假地址和假聯系電話,但以公眾對此的敏感和執法部門的重視,順藤摸瓜查下去,也絕沒有查不出“作俑者”的理由。所以,面對嚴重的后果,造假者怎么還敢于冒如此風險?是不是腦子“進水”了?
細細想來,當初那些造假者們制造的劣質奶粉,雖然我們以其毒害性后果也稱其為“有毒奶粉”。但是,對于造假者來說,他們也不過是以次充好,以假冒真,只圖發財,并不想害命。后來吃出了“大頭娃娃”,他們受到封殺和追究,打斷了自己的“財源”,這也不是他們所想要的。所以,對于絕大多數造假者來說,“吃不死人”也許就是他們造假僥幸心理的底線。當然這種預期是沒有保障的,因此最終吃出了“大頭娃娃”,吃出了人命也是很自然的結局。
明白了這一點,就明白了在“劣質奶粉事件”之后,何以又會有人圖財“冒險”了。由于前不久在全國開展了對“劣質奶粉”進行的風暴式追查,現在人們也許在各種食品中,對奶粉的質量和安全已比較放心了,想不到竟然讓新的造假者又鉆了空子。而問題的關鍵卻是,這次劣質奶粉的出現,又是先發現了“受害者”,才發現的線索。這無疑證明食品的質量和安全監管機制存在漏洞,我們食用的奶粉,或者說食品的質量和安全仍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如果不是吃出了這個8歲的“大頭娃娃”,不知嗨啦爾牌的劣質奶粉還要害人多久才能被我們發現。而那些吃了既死不了人,也不會讓人“大頭”卻慢慢損害人們健康的不合格食品,其危害就更深遠,更令人擔憂了!一次偶然的食品安全問題事件,再次向我們的有關部門敲響警鐘,也讓我們衷心期望:“何時我們的食品問題不再由受害者來揭露?”
《市場報》 (2005年05月27日 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