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早在1915年就一舉奪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但令人痛心的是,目前的信陽毛尖似乎已是“昨日黃花”,香醇不再那樣悠遠了。去年,信陽毛尖及其相關產業年收入不足十個億,而信陽市去年的財政支出為四十億。作為支柱產業來打造的信陽毛尖,這一數字的對比不能不令人深思。
在第13屆中國信陽茶文化節舉辦前后,本報記者深入信陽,試圖探尋名茶失落的深層原因,以尋找名茶復興的新途徑。
信陽毛尖的魅力
“淮南茶,信陽第一”,這是宋代文豪蘇東坡在品嘗過信陽毛尖后的贊譽。距今2000多年的東周時期,信陽就開始種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信陽茶葉發展緩慢,但其制茶工藝不斷改進,茶葉品質不斷提高,其細圓、光、直并顯白毫的外形,嫩綠、明亮的湯色,毫香、鮮嫩香、熱板粟香的香型,鮮爽、高長、耐泡的特性博得世人青睞。從唐代起,信陽茶就成為朝廷貢品,清末,“信陽毛尖”茶形成其獨特的品質,躋身當時名茶之列。1915年,信陽毛尖一舉奪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信陽毛尖被譽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龍潭牌”信陽毛尖茶獲國家銀質獎,1990年榮升國家金質獎;1991年,信陽毛尖在杭州首屆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
一個個榮譽使信陽毛尖品牌的含金量不斷加大,信陽毛尖成為婦孺皆知的名牌茶。一個名牌,應當讓它發揮名牌效應,為當地經濟發展做貢獻。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1991年,當時的信陽地委、行署決定舉辦信陽茶葉節,以茶葉為載體,實現打開山門、走向世界的目的,并提出了“茶葉搭臺,經貿唱戲”的辦節方針。1992年5月15日,首屆信陽茶葉節在信陽隆重開幕。從1992年至2004年,信陽成功舉辦了12屆茶葉節。招商引資、茶葉展銷、經貿、旅游、文化娛樂等活動貫穿每屆茶葉節始終。據統計,前12屆茶葉節的商品貿易成交額累計接近87億元;簽訂經濟技術合作項目626項,總投資125.28億元人民幣,其中外商投資項目比例增大;完成硬件建設項目300多項。從第九屆茶葉節,主辦者就把茶葉節更名為茶文化節,并著意要請茶道茶藝專家來信陽表演,且把該項表演列入比賽項目,茶文化越來越凸顯。第13屆茶文化節于4月28日至30日在信陽市舉行。本屆茶文化節首次提出打造茶都品牌的概念,借機宣傳信陽毛尖,提高信陽知名度,推動信陽茶葉走向世界。
所有的舉措都是一個目的:打造茶文化牌,發展經濟。
是名茶卻不是名牌
但現實卻是,種種原因使信陽毛尖蒙塵,品牌遭到打擊,是名茶卻不是名牌,甚至還沒走出河南,落在其他名茶后面。
“信陽毛尖作為十大名茶之一,其內在品質要超過龍井等品牌,但名氣上卻落在其他品牌之后,而且這種差距愈來愈大。”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李學昌如此感慨,“信陽毛尖的知名度與其內在質量不成正比,這么多年,一直沒有走出去,是名茶但不是名牌。”
在鄭州茶葉批發市場,約有一半的門店都在經營信陽毛尖,這說明它的影響力,但其知名度與影響力基本局限在河南,在外省很難見到信陽毛尖的影子。
“在外地出差,不少人只是聽說過信陽毛尖,而不像對龍井、鐵觀音等品牌那樣熟悉。”李學昌對此深有感觸,全國茶葉消費量較大的廣州、北京等城市,市場上幾乎見不到信陽毛尖,在茶館里消費,也難以喝到信陽毛尖。
鄭州茶葉批發市場總經理姬霞敏說,信陽毛尖的榮譽很多,內質公認的好,20世紀獲得很多獎勵,其綜合指標均超過其它品牌,可現在它在10大名茶中比其它品牌的知名度都要低,不少人去外地出差還說著這樣的話,“新茶出來了,給你捎兩盒信陽毛尖。”十大名茶之一,竟淪落到土特產的份兒。質量標準不統一
名茶價格落差大
信陽毛尖品牌未能走出去,在價格上也處于劣勢。據稱,一斤高檔次同品質茶,信陽毛尖要比西湖龍井低400多元,且龍井、鐵觀音等品牌的價格一直在攀升,信陽毛尖卻在下調。就連茶農的收益也存在較大差距,一畝龍井茶一般一年能收入一兩萬元,而一畝信陽毛尖只能收入兩三千元。其原因除了外地茶冒充信陽毛尖帶來的副作用外,更多的在于當地的茶葉生產仍是一家一戶的零星生產、炒制,缺乏規范統一的加工標準,炒出的干茶質量參差不齊。
記者在信陽采訪中也感受到,信陽毛尖茶的種植、生產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種什么樣的茶,種多少茶,生產的茶葉以何種價格出售等都是茶農自己的事,很少有人過問。信陽市獅河區的一位工作人員在談到茶葉如何定價時說得很形象:不同檔次的茶賣什么價,茶農自己也犯嘀咕,交易時,買方嫌貴,茶農就沒底了,反問:“你看值多少錢?”
除了在產量、產值等方面的懸殊外,信陽毛尖的質量標準也很難實現統一。信陽市質監局從2002年就聯合相關部門成立了信陽毛尖標準研制組,并于2003年5月拿出了信陽毛尖系列標準實施方案。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茶商、茶農并不知道這個標準,只有在當地的一些大公司內才能見到對茶葉品質進行分等定級的范例,但部分企業也只是執行自己所謂的企業標準。在文新茶葉人民路專賣店內,記者見到了一本由信陽市質監局和信陽市茶葉協會于2004年3月聯合編印的《信陽毛尖茶標準化技術》,該書對信陽毛尖茶、手工或機械炒制工藝流程、有機茶生產技術規程及產地環境條件等內容都作了詳盡闡述。但是,一茶商對記者說:“按照目前的狀況,想要統一執行這些標準,真的很難。”
在黑龍潭種植有60畝茶園的車女士不無感慨地說,相對于信陽地區幾十萬畝茶園的面積來說,小小的標準化示范園能解決什么問題呢?“我敢說自己沒有使用過禁止使用的化學肥料、農藥,可其他人呢?這一點,又該誰來規范?怎么樣規范?”市場上隨處可買毛尖包裝袋
包裝管理混亂 助推假茶泛濫
假信陽毛尖大量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就連信陽市工商局、茶辦、茶商等被采訪者都直言不諱地說,因信陽毛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一些不法商販從福建、湖北等地低價收購劣質茶葉,再按照信陽毛尖的加工工藝,生產出假冒的毛尖,在信陽市場銷售。信陽市工商局雖然也對此不斷加大打擊力度,但收效甚微。假茶泛濫,包裝管理混亂是罪魁之一。一茶商氣憤地說:“信陽毛尖空包裝流失嚴重,成為滋生假冒偽劣的土壤。”
在信陽市幸福茶葉市場內,沒有浪費一句口舌,記者便在一茶葉經銷商處買下八種信陽毛尖的空白塑料包裝袋。雖然八種包裝袋同樣顯示為“信陽毛尖”,但其中至少有四種包裝袋連最基本的廠名廠址都沒有。記者就這些包裝袋向信陽市人民政府茶葉生產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茶辦)咨詢時,一負責人指著一種帶有信陽毛尖證明商標和原產地標記并由信陽市茶葉協會監制的包裝說:“只有一種是正規的。”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對信陽毛尖證明商標和原產地標記同時進行管理的有兩個部門:茶辦和茶葉協會。
根據規定,只要是生產原料來自信陽市行政區域內的產茶鄉鎮和茶場、生產工藝和品質特征符合信陽毛尖標準的,只要向協會遞交使用申請書,經審查符合條件的,就可使用由信陽市茶葉協會印制的、帶有“信陽毛尖”字樣和商標圖案的包裝。具體的管理規定是:需要印刷信陽毛尖包裝的大型企業和縣、區茶葉集團,由信陽市茶葉協會審定其資格,確定其印刷數量,發給印刷證明商標印單,到協會下屬的包裝管理中心辦理印刷手續,在協會和使用者共同認定的、具有商標印刷資格的印刷企業印刷包裝,小型企業和經營門店可掛靠大型企業和縣、區茶葉集團,使用其包裝并接受監督,信陽毛尖茶原產地標記的使用管理程序與證明商標相同。
記者在信陽采訪時發現,這種以指定印刷包裝為主要內容的有關信陽毛尖證明商標和原產地標記的使用規定受到當地多方的普遍質疑。
“證明商標和原產地標記應該有利于信陽毛尖做大做強,而不是要阻礙其發展,更不應成為絆腳石。”“主要是收費問題,是沒有標準的收費。按理說,他們自己制定個標準進行收費也是合理的,但不能把它當成獵取錢財的手段和工具。”“只要是正規的企業,只要按要求把廠名、廠址、凈含量、保質期等內容都印上,都應該能到茶協去申請自主印刷。”幾位茶商你一言我一語抱怨不停。
在信陽市內及獅河港鄉,記者見到至少七八種不帶信陽毛尖證明商標和原產地標識的包裝,其中三種包裝物上,連“信陽毛尖”四個字都未有顯示。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包括文新公司總經理劉文新在內的多位茶商對此不以為然。文新公司內多款茶葉包裝盒上則直接顯示為“文新毛尖”,并伴有“文新”商標及“綠色食品”字樣。據知情者透露,文新公司曾因擅自印刷帶有“信陽毛尖”證明商標和原產地標記的包裝而遭到信陽市茶葉協會和工商部門的聯合查處,雙方因此鬧得很不愉快。目前的狀況是,文新公司已棄用創業以來一直使用的信陽毛尖商標,并打出自己的品牌“文新毛尖”。對此,文新公司總經理劉文新面對記者不愿多談,他頗為無奈地說:“我們不交費,他們不讓使用。之所以不用,是因為他們做的包裝滿足不了我們的需要,主要是制作檔次和工藝水平太低,收費標準也不合理。現實的情況是,我們制作的包裝全部由文新公司使用,而那些帶有證明商標和原產地標記的包裝隨處可見,隨處可買。它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信陽毛尖這塊金字招牌非但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假冒產品搖身一變成為正宗的信陽毛尖。”打造毛尖品牌
只有靠龍頭企業帶動
信陽市雖然一直把茶葉作為支柱產業來規劃,但其產值規模則相對弱小,雖然去年信陽市GDP總量達310億,但信陽市茶葉及其相關產業的產值不足10個億,而被大家普遍看好的旅游業,相比茶葉的收入還要低一些。
文新公司總經理劉文新不無感慨地說,改革開放以來,信陽市內能夠把信陽毛尖做大做強的企業寥寥無幾,信陽毛尖是信陽人民的大事兒,每一個有歷史使命感和責任心的信陽人都應該共同把這塊蛋糕做大做強。信陽市相關職能部門做得很好,都在圍繞著信陽毛尖的發展做一些工作,包括茶葉協會在內,其引導意圖也是好的,也想打造自身的茶葉航母,但一些人為的因素制約了信陽毛尖的快速發展。“打造‘信陽毛尖’的品牌靠誰?實際上還要靠企業。只有靠龍頭企業的帶動才能打造出真正的地方名牌。”劉文新希望政府有目標地在政策、環境、資金、服務等各方面支持龍頭企業。同時他也希望政府盡可能全力打造“信陽毛尖”的公益廣告,以擴大其影響力,并通過培育農村青年經紀人隊伍,讓更多有能力的農民走出去,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讓信陽茶葉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此外,源頭基地的建設也不容忽視,如肥料的使用等都應由政府統籌管理。
茶葉節考驗政府操盤能力
“茶葉節應該在如何擴大信陽毛尖品牌的影響上下工夫,而不是辦成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一位茶界權威人士這樣評價信陽茶文化節。
“在河南,誰不知信陽毛尖,無需宣傳,關鍵是要走出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李學昌說。每屆茶節,前來參展的大多是信陽的茶商,其中一屆茶節,參展的只有三四十家。因為沒有招商,其他知名品牌茶商很少出現在茶節上。缺乏交流,茶節就顯得閉塞,沒有活力。
同時很多茶商也懶得去擴大影響,去年,國家商務部舉辦國際茶葉博覽會,很多外商都去了,信陽毛尖卻未露“真容”。
現在,全國不少省份都在辦茶葉節,對比一下就能看出差距。杭州西湖國際茶文化博覽會早已提出打造“中國茶都”口號,其茶博會不是以茶交易為內容的茶展,而要辦成國際影響力最廣泛的茶產業、茶文化、茶旅游盛會。杭州已建成中國茶葉博物館,還準備建設與茶產業有關的5大中心:國際茶文化展中心、茶科學茶文化國際培訓中心、全國性的茶葉質量技術培訓服務中心、茶葉信息中心和茶葉交易中心,目標是成為全國茶經銷的主要集散地。
杭州的硬件建設是一方面,其市場運作很成功也令人刮目。請進來走出去,借鑒別人如東南亞產茶國的經驗,及時調整思路,將茶活動開發得有聲有色。據悉,杭州茶博會期間,可以看炒茶、欣賞地方戲曲、吃農家飯、喝農家新茶、欣賞茶村落、體驗炒茶樂趣、逛茶市,并開通茶旅游專線,如茶文化遺址游、茶文化徒步游、茶健康養生游、茶工業游等。龍井還在開發茶飲料方面進行大膽嘗試,這對于品牌又是一無形的宣傳。
而信陽茶文化節對于茶旅游似乎還僅停留在口頭上,還沒有實質性的動作。通往信陽毛尖主產區的公交車又舊又臟,且每天下午3時就停運了,服務意識可見一斑。
回過來再看看信陽茶文化節,前12屆茶節展品較為單一,其他名茶更是少得可憐。難怪有位嘉賓感嘆:信陽的茶農竟不知喝功夫茶的茶臺為何物,竟猜為煤氣灶。
第13屆信陽茶文化節提出要把信陽打造為“中國茶都”,在展品范圍上也有所擴大,組織雞公山特種郵票首發儀式、文藝晚會、信陽名吃烹飪大賽,借助在南灣湖風景旅游區舉辦的全國水上摩托艇錦標賽之機推介茶旅游為茶節增色不少。
信陽毛尖何時能叫響全國,這是每個河南人共同關心的話題。信陽市茶文化節架起了對外交流的橋梁。文新茶葉公司的老總劉文新對此頗有感慨:1992年,信陽舉辦第一屆茶葉節時,他僅僅是一個在街上擺攤的小商人,現在,公司已有一定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是伴隨著茶葉節成長起來的一家企業,但企業要想再上臺階,就必須要借助外力,尤其要有政府的支持。
我們期待著信陽毛尖從名茶到名牌的早日復興。 (信息來源:河南地方商務之窗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