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入夜后那些或焦慮或狂歡的城市“欠睡族”,從某種角度,昭示著我們的生物鐘是如何被急速的經濟節奏所重塑。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70年代的日本和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都曾由于經濟的飛躍而興奮得睡不著,現在輪到我們了。
《新周刊》
GDP曲線與睡眠曲線之間有著驚人的關聯度:GDP走高,睡眠值走低;GDP走低,睡眠值走高。
伴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生活的急速革新,劃一的作息時間表被各種的焦慮、亢奮激素撕裂。入夜后那些或焦慮或狂歡的城市“欠睡族”,從某種角度,昭示著我們的生物鐘是如何被急速的經濟節奏所重塑。在尋求社會經濟繁榮與個人財富增長的同時,有人呼喚“睡眠關懷”。
我們并不真的需要“綿羊辭典”和心理醫生。中國人的睡眠問題其實是全社會的心態問題———如今,是整個中國社會處在不眠和亢奮之中,人人熱衷于工作及享受,來不及休息,睡個好覺。
中國人正在呈現多種作息時間表———一些自由職業者在過著西半球的時間,在中國的早晨陽光下累得呼呼入睡;更多的城市人,包括公務員、工人和經商人士則在早晨擁擠的公共汽車、地鐵上擠著,在繁忙的進城道路上焦急萬分地堵著;小城市的女工則正下著“三班倒”的晚班,在以前的這個早晨,她們該走在田埂上開始一天的農活;更多的農民仍然在趕早,那些老人家仍然堅持晨運!耙蝗罩嬙谟诔俊笔敲總中國人在小時候都會接受的做人道理和教誨,但在如今,這個說法顯然被更時髦的說法所取代———“今晚你有什么節目?”
被城市化撕裂的作息時間表
上海自由職業者佳寧,從事形象設計,又是一個職業時裝買手,是那種晝夜顛倒的“夜生動物”。她通宵工作,在凌晨4點睡下已是“早點睡”,碰到要趕工的時候,試過從頭天夜里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的11點。每天下午2點多起床后,她出門第一件事情便是徑直溜達到一家星巴克去,喝上一杯熱騰騰的瑪奇朵,“這個時候整個人才算醒過來,”佳寧已經離不開咖啡因的味道,“每天怎么能不喝咖啡呢。也許,我是那種不喝咖啡就睡不著覺的人!彼ㄔ谶@家來自西雅圖的咖啡連鎖店的金錢,恐怕自己也難以計算。確實,若論未來對中國人生活改變最大的東西,咖啡大概可以位居前列,在某種程度上,它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飲品,還作為一個社會強者角色的符號存在。
像她這樣的“咖啡癮君子”在上海和其他大城市不在少數。另外有人依賴香煙、可樂、茶、音樂、電視、DVD,或者是游戲,讓自己在夜深人靜的凌晨保持清醒。他們或者是工作狂人———正如我有個同事曾冒出一句狂言:“我覺得睡眠才是浪費時間!彼麄兓蛘呤巧睢胺攀帯闭摺缤鯑|,廣州一個自由音樂玩家,常常與同伴通宵排練音樂,“做音樂就停不下來,一晃七八個小時,飯都不記得吃了,當然更想不到睡覺這回事。”
一如AC尼爾森最近進行的一項全球睡眠習慣調查,結果顯示,1/4的中國內地受訪者午夜之后才就寢,近2/3的中國內地受訪者早晨7點之前就起床,調查還表明,20-30歲的年輕人正成為夜生活的主力軍。
睡眠科學研究發現,人體的睡眠循環是他們無法控制的———但,可以通過咖啡因刺激和亢奮的成功感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操控!耙曈X藝術超人”陳逸飛每天才睡4小時,可他正是長期如此導致勞累過度,意外地英年早逝———在此之前,每每出現在公眾場合的他,總是精神抖擻、神采飛揚地描述他的“大視覺”構思。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像他這樣的人才叫“成功”。
“當所有的人都在為他們的事業奔忙的時候,如果你還在被窩里面呼呼大睡,這種特性無論如何,得到的都是一致的否定!敝ゼ痈鏡ush大學醫學中心的教授愛德華·斯特潘斯基(EdwardJ.Stepanski),是一個睡眠科學的研究專家,在對他的失眠病人做研究后發現,現代人群對成功和收入的焦慮常常讓他們扎醒,讓他們從夢鄉進入殘酷的名與利的世界。
在中國,農村正在向城鎮靠攏,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看齊,大城市在城市結構和生活形態向世界國際大都會攀比的城市化“大躍進”時期,劃一作息時間表便自然而言地被撕裂了。
曾經“可以睡在任何地方”
香港明珠臺,有一檔生活節目,主題是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舒服的床”———一家位于紐約的采用超級密集的彈簧的床墊和最高檔床上用品的精品酒店;一家在馬爾代夫的海島酒店,睡床架設在碧綠淺海上;一家在瑞士的超級安全酒店,動用元首級保安系統來讓你睡得安穩。西洋人必得有舒服的床才可以睡,而中國人“可以睡在任何地方”,這是美國學者明恩溥(約翰·史密斯)在其經典之作《中國人的素質》中的驚訝發現。
“他可以睡在任何地方。任何足以使我們發瘋的細小干擾,都無法打攪他的睡眠。用塊磚頭當枕頭,他便可以躺倒在用草、泥磚或藤條做的床上,其他一概不考慮。他用不著把房間的光線弄暗,也用不著別人安靜!
明氏對中國人睡眠習慣最大的詫異在于“喜歡午睡”———“所有的人在午后兩小時似乎都睡著了。這已經成了常規,不管他們人在何處。午后的這兩個小時,整個世界安靜得就像子夜后的兩個小時。”但這種狀態已經是百年前的中國人的狀態,如今,所有的中國人都學會像他認為的“西洋人”那樣處于財富焦慮中,拼命努力工作,廢寢忘食,為的就是買車買大屋子,在“最舒服的床”上睡得美滿。
教育家潘光旦認為國人在睡覺上的本領是我們的長處,他說“中國人的鎮靜、不忙、睡覺的本領、忍痛的本領、不好運動及在擾亂的環境里能泰然安處,與西洋人的神經過敏、講效率、好運動等,兩相比較,的確是我們的一些特性。從某種見地看,這正是中國民族的長處!
但如今,曾經在哪兒都能睡得著的中國人變了,屬于中國的午后“子夜兩小時”在中國正在喪失,中國正從“昏睡癥”變到“不眠癥”。種種圍繞中國人夜生活的“夜經濟”正在成型:電視中出現了入夜后的“新黃金時段”,越來越多的電視臺、電臺變成24小時頻道;夜店和24小時便利店在凌晨依然燈火通明;網絡視頻、網絡游戲上圈著一大群的夜貓網民……在年輕人為城市人群主體的深圳,人大、政協代表提議市政府能否率先把“朝八晚五”的上班制度改為“朝九晚六”,以便讓城市的“夜經濟”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
為何一定要在夜里醒著
中國人為何變得一定要夜生活?中國人為何一定要在深夜醒著,在做什么?
是為了在夜間增添額外的工作時間?———“如果你每天額外工作兩個小時,你能超越你所在領域的任何人。”美國職業咨詢顧問布萊恩·翠希(BrianTracy)說,“問題是,你到哪里去找這兩個小時?清早時光是最具生產力的時間。在每天夜里工作并不適宜,因為到那個時候,你的電池都快耗盡了。太多的成功人士都是在5點或5點半前起來的。起得晚,工作時玩樂,那都是失敗者所為!奔热怀晒θ耸咳匀皇窃缙鸬镍B兒,那么,那些晚起的懶蟲追求的是什么?是成功?顯然不完全是。他們更多的是在享受自我支配的感覺而已。
是為了顯示自己是能掌控生活的時髦者?———“只有弱者才睡覺”則是《時代》周刊新近的一個說法,文章認為,在這個年頭,工作時間彈性大、通宵夜宴、制作全天候新聞以及家庭蒸煮咖啡的人們比那些中規中矩起床吃飯睡覺的人正常得多。但,隨著“欠睡”現象的嚴重,已經在全球引起了“自我檢討”風潮,“自然睡眠”已經成為生活的時髦。
那么,是為了讓自己更幸福嗎?———盡管研究者幾乎一致同意,缺乏睡眠會導致精神和神經系統的遲鈍,但許多人仍然堅信,他們的身體是例外的。對于他們來說,增加生產時間的滿足感、陪伴家人朋友的額外時間、以及深夜沉浸于電腦、電視、游戲之間而不受任何干擾,都比從入睡的無意識中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只是,林語堂曾經在《生活的藝術》中指出,中國人對于快樂和幸福的概念是“溫暖、飽滿、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頓豐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覺的情景。
明恩溥對中國人的幸福睡眠狀態的描寫更為直接:“至少對干活的人來說,睡在哪里倒是無關緊要的。其他人也一樣。橫臥在三輛手推車上,低著頭,像一只蜘蛛,張大的嘴里還有一只蒼蠅!北M管描繪有點尖酸,但從我們如今這些陷入“睡不著”的現代生活的奴隸看來,這樣的沉睡功夫其實是最簡單的幸福。
生活方式的選擇只在乎個人,但這里可以判斷的是:睡不著的人,絕大多數并不是生活家。
《市場報》 (2005年05月17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