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素以路好著稱。驅車魯西北地區的德州,不僅感嘆國道、縣鄉道路四通八達,平坦順暢的村路也讓人驚異。
德州正在掀起一場農村公路革命。兩年時間,德州市改造農村公路近萬公里,使全市6394個村莊,400多萬農民群眾行路難得到解決。
“德州農村公路的變遷,是中國農村改善通行條件的一個典型樣本。”交通部公路司一位負責農村公路建設的官員向記者如是評價。
“不惹眼”的大政績
對于地方官員而言,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抓幾條看得見、摸得著、影響大的高速公路項目,無疑是改善地方面貌,迅速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在任期內創造政績的一個重要方面。
“這當然無可厚非,問題是一些地方城鄉交通條件嚴重失衡,大動脈日趨暢通,而包括鄉村公路在內的‘毛細血管’不暢。”德州市委書記黃勝告訴記者,愿不愿意下氣力抓農村公路這項“不惹眼”的政績,在某種程度上也能檢驗地方官員的政績觀。
德州交通發達,素有“神京門戶”、“九達天街”之譽。目前有9條國道、省道穿越境內,可“一小時上天(濟南)、兩小時下海(天津、黃驊港)”。而截至2002年底,全市8389個行政村中,還有5617個行政村沒通公路,占總行政村數量的近70%。
“盡快解決農民行路難問題,是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黃勝一直強調這個觀點。
2002年,國家作出實施農村公路改造工程的重大決策,不久,山東省委、省政府決定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實現全省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的目標,省交通廳把這項工程列為交通工作的重點,貸款對全省8萬公里農村公路進行補助。
2002年初,黃勝和市長孫永春數次到省交通廳,對德州市2002年的農村公路改造計劃從20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隨后增加到3800公里,最終確定為4135公里。德州市交通局局長孫華斌說,在全省8萬公里農村公路改造的任務盤子中,德州爭取到12800公里,占了全省農村公路改造總里程的1/7強,列全省17地市之首。
德州地處平原地區,在公路建設中基本沒有就地取材的優勢,砂石料、石灰、瀝青等主要原材料都依賴長途運輸,按照四級路的路面結構標準,平均每公里的路面工程造價在12至14萬元左右,除了省交通廳每公里補助的7萬元(德城區每公里4萬元)外,需地方每公里再配套5至7萬多元。三年內實現村村通油路目標,平均每個縣(市、區)每年需籌集配套資金2000多萬元。
孫永春市長告訴記者,德州市財政每年列支1200萬元作為“以獎代補”資金用于農村公路改造,市政府要求縣、市、區財政每年列支不少于200萬元,同時從車船使用稅、農業稅及其附加中每年列支10%作為地方配套資金。
兩年來,德州市農村公路改造工程總量連續兩年保持全省第一,創造了德州市歷史上農村公路投資規模最大、速度最快、里程最長、質量最好的“四個新高”,在工程和資金管理上也形成了獨特的“德州模式”。
2004年3月,德州市交通局和寧津、臨邑、禹城三縣市政府被山東省交通廳評為“全省農村公路改造先進單位”,市交通局還獲得了全省唯一的一等獎。
“德州模式”
“因為點多線長,修好1萬多公里農村公路,其難度不亞于建設數條高速公路。”孫華斌如是感嘆。
德州市借鑒國內外高等級公路建設的經驗,結合當地實際,創造性地推行了一整套獨特的“五四三”管理模式。這一模式得到國家交通部和山東省政府的贊賞,并在全省和全國推廣。
一大特色是建立市縣兩級建設業主負責制度。市農村公路改造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為市級業主,負責省補資金、市政府“以獎代補”資金的落實和發放;縣市區農村公路改造工程領導小組為縣級業主,負責地方配套資金的籌措和落實,支付全部工程造價中除省補資金以外的一塊資金。簽訂合同時,兩級業主的法人代表共同作為甲方與施工單位簽訂施工合同;工程計量支付時,兩級業主同步按照計量支付文件,將省補助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足額支付到施工單位。
“這一制度豐富發展了公路建設中的項目法人制度。”交通部公路司副司長李彥武對記者如此評價“德州模式”。
德州市打破行業界限、縣域界限,對全市所有工程按照30公里一個標段,向社會進行了公開招標,從全國120多家投標單位中篩選了69家施工隊伍。定標后,按照市縣兩級業主負責制的有關規定,依法與中標單位簽訂了施工合同和廉政合同。先后有3家施工能力較差的單位被驅逐出德州農村公路建設市場。
德州市縣兩級項目辦聯合對該縣所有施工單位進行監理,保證每個施工單位至少有兩名專職監理人員進行現場監理,并對所有監理人員進行交叉異地使用,同時聘請水利技術員、鄉鎮脫產干部或村民代表,進行全民監督,從而有效防止了施工單位偷工減料、降低質量標準的問題。市縣兩級業主和施工單位簽訂施工合同的同時簽訂廉政合同,并且把廉政合同的落實情況作為工程驗收的一項重要指標。
“一旦出現廉政問題,無論相關責任人到了什么位置、調到什么地方,都可以一查到底,嚴格追究。”孫華斌向記者強調。
德州的另一硬招是實行質量責任終身制。從上到下,各級各單位都按質量責任終身制的要求,層層簽訂了責任狀,只要工程出了問題,就按責任狀層層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這樣,就嚴把原材料、施工工藝、施工工序和試驗四道關口。
德州市還實行規劃設計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檢測驗收統一。只要達不到合格標準,不頒發驗收證書,不支付省補資金,并立即做返工處理。
“德州模式”
的典型意義在于:改造上萬公里農村公路,無群眾上訪。
村路經濟學
德州市80%的人口在農村,90%的土地搞農業。農村公路改造工程的實施,使長期困擾農村“進不來,出不去”的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極大地改善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力地帶動了農副產品流通,使農產品優勢迅速轉化為商品優勢,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這在德州成為各級官員津津樂道的“村路經濟學”。
德州市政協主席李懷喜曾對全市農村公路建設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他告訴記者,兩年來全市農村新增各類運輸機動車約15萬輛,轉移了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為農民致富提供了門路。過去道路狀況較差,農民不敢買車搞運輸。村村通公路后,農村的物流閘門打開,各類機動運輸車得到了迅速發展,為農產品快速走向國內外市場提供了保障。“過去怕種了運不出去,沒人要,現在運輸方便,客人爭著來搶了。”
李懷喜說,過去由于農村交通不暢,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種養基地比較困難,企業怕需要時送不來,農民怕種了養了運不出去。村村通公路后,農業龍頭企業的基地得到了快速發展,一些種植養殖小區規模不斷膨脹。寧津的東崔蔬菜批發市場,日交易量由過去的10萬公斤提高到20萬公斤。樂陵市近兩年新增調料種植基地10萬畝。慶云縣沿路兩側形成了為中澳集團提供肉鴨的養殖熱潮,近兩年新增養鴨基地20處,養鴨大棚9000多個。德城區新立村通公路一年,300頭豬以上規模的養殖戶發展到15個。臨邑、禹城、陵縣、德城與光明乳業、勤農乳業、雙匯集團、金鑼集團相配套的奶牛生豬養殖基地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樣立桿見影的故事還發生在鄉鎮沿路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上。如慶云的一些鄉鎮已形成了前店后廠,成為縣城商貿批發城的生產加工基地。夏津、武城借助村村通公路已形成百里銀棉長廊,為棉花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寧津培植起百公里木制品特色產業隆起帶等。
李懷喜向記者講述了一種現象:一些外出務工經商農民有了一定的積蓄后想投資辦廠,苦于到縣城實力不夠,在村鎮交通不便。村村通公路為這些農民創造了機遇,紛紛到鄉(鎮)村投資辦企業。夏津宋樓鎮新上加工項目30多戶,東李鎮新上加工項目26個,香趙莊鄉新上加工項目14個;武城的滕莊鎮和魯權屯鎮新增玻璃鋼企業26家;慶云新增加工小區15處,平原新增民營小區10多處,樂陵新增民營業戶8000多家,16個鄉鎮工業小區框架基本形成;寧津新增民營業戶4000多個。隨著全市農村公路網的形成,進一步激活了農村民營經濟的發展。
市委書記黃勝稱,實施農村公路改造工程,不但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村路網結構,極大地提高其通達深度和服務功能,為加快縣域經濟和小城鎮建設提供了強力支撐,而且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使小城鎮與民營經濟聚集、市場培育、園區升級、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了中心城鎮和小康示范村的輻射帶動功能,使大批個體私營經濟工業園迅速興起。
作者:肖波 實習生 周君彥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