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康 源/文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博士牽頭,南開、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專家于近日聯合完成的《2005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3》上顯示,與前兩年相比,珠三角地區的城市競爭力有所下降。
《報告》稱,在我國東部地區城市繼續保持領先的同時,東北、中部、西部中心城市競爭力提升的步伐加快,顯示出產業轉移和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正在發揮作用。長三角城市的競爭力近兩年來提升更快,長三角又以浙江最快,山東半島地區城市競爭力明顯提升,而相比之下,珠三角地區的城市競爭力卻有所下降。
現狀:與長三角的競爭處于劣勢
據我國臺灣一個民間機構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臺商對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投資環境的滿意度連續3年保持第一,其中蘇州為臺商最滿意城市;與此相反,珠江三角洲地區特別是廣州、深圳、東莞等城市則面臨整體投資環境惡化的問題。
據一些臺商介紹,臺資從珠江三角洲向長江三角洲的遷移或者拆資已經不是個體的行為,而是群體的行為。
對此,長期從事臺灣經濟研究工作的暨南大學陳恩教授認為,一是內銷的需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企業為了搶占未來的內銷市場,必須要占領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第二,廣東的投資軟環境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地方政府對引進臺資重視不夠、臺商負擔加重等等。
東莞臺商協會副會長郭山輝說,“長江三角洲的政策比較靈活、優惠,而且政府不收費,這是一個很大的差別,東莞這邊收得比較厲害。那邊招商很積極,政府服務好,統一窗口辦事,效率高。”
郭山輝是做豪華家具生意的臺商,在東莞建廠多年,他的企業在業內排在世界前5名以內。但就在不久前,他在上海附近設立了分廠,并且開始整體遷移,當地與其生產相配套的7家臺資企業同時一起遷往上海。
顯然,長三角正成為珠三角一個最強大的對手,不僅是吸引投資的問題,長三角更為可怕的戰略是要把香港從珠三角拉走。
根據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的描述,由香港、臺灣和華南地區組成的“增長三角”將會漸漸地演變由上海、臺灣和香港組成的新的“增長三角”。上海具有制造、整合與腹地優勢,臺灣具有高科技優勢,而香港具有服務特別是金融優勢。
因地理相隔遙遠,長三角與珠三角直接組成一個經濟區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并不妨礙上海和香港進行廣泛合作。上海及周邊地區經濟正處在兩位數增長的起飛階段,可以為香港商人和投資者提供實業投資的巨大空間。
原因: 優惠政策將不復存在
作為我國第一經濟特區的深圳,現在已經很難再在“特”字上做文章了。未來3到5年內,深圳原來所有的優惠政策都要逐步完全取消,諸多的“特殊”利益將不復存在。
據悉,2002年深圳向中央政府提出申請,將率先開放20個服務性部門以吸引外資。但據原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知情人士稱,深圳政府此次尋求“特殊照顧”的要求可能無法獲準。早在中國進行入世談判的時候,貿易制度管理就是最艱難的部分之一。最后達成的入世法律文件規定:中國境內所有的經濟特區、邊境貿易區、沿海開放城市等經濟區域的貿易政策體制必須統一;要以統一、公正的方式來公布所有影響知識產權、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的政策法規;國家以下一級政府機構所頒布的政策法規與中央政府對外承諾要一致。
深圳市如若受到特殊照顧,先行開放有關領域,顯然有悖于這些規定所體現的基本精神。不過,深圳在另一個領域贏得了新的機會,深圳被授予進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先行試點區。據報道,其中一個基本思路是行政管理體制準備劃分為決策、執行、監督這三個層次,徹底地改革、建立全新的政府行政體制。
這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主持2002年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的中科院首席科學家牛文元院士說:過去深圳的動力是源于經濟制度的創新,未來深圳的發展將依托于政府治理制度的創新,在于創造一種新的政治文明。
原國家計委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杜平認為,現時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正逐步向制度設計結合人文關懷的方向過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