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賢 “博士生培養已走到了危險邊緣,革新培養體制已刻不容緩!”全國政協委員、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立東大聲疾呼。
博導是怎樣產生的
據王立東說,一些學科在申報博士學位點時,為了申報成功,集合了學科內外,甚至校內外的力量。一旦博士點被批準,就只好在矬子里面拔將軍,使那些不具備指導博士生能力的教授們都成了博導。
王立東告訴記者一個真實的案例。去年,某高校生物系在申報博士點的時候,“拉大旗,作虎皮”,把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關學科的學術權威人士通過各種途徑都招攬過來,“變”成了本校教師。實際上,這些學術權威還是在原單位工作,并沒有調到這所高校來,根本不可能到該校來指導博士生。而博士點批下來以后,本省甚至學校就擁有了確定博士生導師資格的自主權,本校的教授自然就可以成為博導了。
王立東說:“不是說只要讀了博士就一定能畢業,當了博導就一輩子是博導。”他認為應實行博士生和導師雙淘汰制度。可惜的是,目前我國博士培養幾乎是從一而終制:一被錄取,誰都沒有再選擇的余地。
導師為何要多招研究生
一所進入“211工程”行列的高校的校長,目前帶的碩士生、博士生共有32人,相當于一個班;湖北一所理工類高校的校長帶了25名碩士、博士研究生。校長本身行政事務就一大堆,哪里還有時間做科研、指導研究生?既然沒有時間帶學生,這些導師為什么還要多招研究生呢?
王立東透露了個中奧妙。這些博導手里有項目,但受體制限制,沒有足夠的全職工作人員來做項目,所以就要多招些研究生,一來可以讓研究生來完成項目,二來還培植了“自己的人”,后繼有人。“一些擔任領導職務的導師,往往沒有時間做學術研究,但他又有充足的科研經費,就多招學生來完成他自己的項目,使用聽話的廉價勞動力。”他說。
另外,一些既無經費、又無能力的導師,更想借助招研究生保住他博導的彩色帽子,獲得一些“向上爬”的資本。
學術期刊“文滿為患”
目前,許多學校硬性規定,博士生必須有數篇在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或SCI文章才能畢業、拿學位。
王立東說,學術研究是一種積累,不是做幾天就有成果,更不是想創新就會有創新的,這實在是一種拔苗助長的行為。“一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需要有堅實的研究數據,加上論文從寫作、投稿、修改到發表還需要數月到年余甚至更長的時間。”王立東說,除去近一年的課程學習和近半年的學位論文寫作和答辯準備外,博士生真正做實驗搞研究的時間不足兩年。
王立東坦陳,在一些高校,有博士生把一個好的研究成果,或一篇好的文章拆成了兩三篇文章來發表,甚至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的現象也屢見不鮮。這種培養制度是導致學術浮躁,甚至學術腐敗的直接原因。
更讓人感到可笑的是,那些規定博士生必須有2-3篇核心期刊論文方可畢業的學校,根本就沒有算過賬。“我國每年招收的醫學博士生已近1萬人,而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只有222種,這些核心期刊每年發表的文章總數約為3萬篇,這些雜志全部讓博士生發表都不夠!”王立東說,“更別說全國醫藥衛生系統晉升高級職稱的人,每年還有3萬多人,他們也需要發表近10萬篇核心期刊文章才能過關!”“我國在國際上的論文數量大幅增加,但引用率卻很低,就說明了這一點。”他說。
導師和學生爭名次
他說,現行的許多評審制度都要求考評人發表論文時必須是第一作者,這樣就出現了導師和學生爭名次的怪事。學生認為主要實驗工作是自己做的,自己應該是第一作者,更何況學校還規定他必須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3篇核心期刊文章才能畢業;而導師認為項目是他本人申請的,課題設計是他的,更應該是論文的第一作者。這就導致導師和學生之間出現一些矛盾,有時矛盾甚至會公開化、激化。
王立東建議,要加速博士生培養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博士生學術研究評價體系,加大研究生培養經費的投入,給導師充分的招生自主權等,以使高端人才真正搶占世界學術制高點。
《中國青年報》
《市場報》 (2005年03月25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