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和諧社會需要共同構建(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3日 10:06 經濟參考報
  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以來,黨和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到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并列的突出位置,并作為2005年工作的重點。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僅僅是黨委和政府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是全體人民的事情。和諧社會需要黨委政府的重視,更需要全體社會民眾的參與,需要大家共同構建。為此,要通過切實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導向,為全社會共同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條件。

  一、營造各盡所能的環境是共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黨的十六大指出,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對于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構建和諧社會更是如此。實事求是講,盡管我們已經進入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日趨完善,但影響我國社會創造活力的因素還在相當的范圍內相當程度地存在,不敢創新、不能創新、不易創新的現象依然存在,既抑制了社會公眾的積極性,也影響了社會的創造活力。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我們要堅決沖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決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消除這些不利的因素,克服這些不良現象,通過營造各盡其能的氛圍和環境,把各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當然,我們強的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二、形成各得其所的局面是共建和諧社會的保證

  社會結構日益豐富復雜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態勢,不同的社會階層、社會群體在整個社會結構中應該有自己相應的位置。實踐證明,單一結構和相對單一的結構并不利于社會的良性發展,所有社會成員都涌向同一個階層、同一個群體,既沒有可能,也不是正常的社會現象。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形成“各得其所”的局面和態勢,使得各個社會階層與群體都能享有自己可得到的和應該得到的權益與利益,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都能在和諧社會的社會結構中找到自己的應有和恰當的位置,進而實現社會的有序穩定。

  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講“各得其所”,應重點注意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群體之間、社會成員之間在財富的分配和占有方面不可能是無差別的,要保護在改革發展中創造和積累起來的財富及其財富的擁有者,要繼續支持并保護靠勞動和創造先富起來的群體,絕對不能搞平均主義,不能沒有條件地進行“劫富濟貧”;但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當前更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是,一定要讓人民群眾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以廣大的工人農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是我們國家的主人,如果不能和沒有實現對改革發展成果共享,就談不上在社會結構中“各得其所”,也就不是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三、確立和諧相處的意識是共建和諧社會的前提

  當我們承認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出現新的社會階層與利益群體的時候,我們就必須面對一個客觀的事實,這就是不同的社會階層與利益群體自然會有其不同的階層群體意識、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行為模式、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同的利益獲取與維護模式等等。

  有道是“和而不同”,和諧肯定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的。“不同”是權利的體現,“不同”也是活力的源泉。但“不同”一定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和適宜的“度”之內。這就需要在全社會培育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堅持正確意識形態對社會各階層、群體的導向性與權威性。要通過有效的意識形態的導引,在協調、規范利益關系和對利益關系的科學、理性認識的基礎上,讓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認識到,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種具體的利益關系和內部矛盾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調節。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有利于每一個階層和群體,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不要去損害其他階層和社會群體的利益,或者說不要以損害其他階層和社會群體的利益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利益。這樣一種和諧相處的社會意識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是至關重要的。

  相關稿件 國債和財政赤字“雙減”說明了什么?[2005-3-7]兩會熱點聚焦:“三農”問題[2005-3-6]兩會熱點聚焦:環境與資源 [2005-3-6]兩會熱點聚焦:安全生產[2005-3-6]

  ·還沒有相關的評論!

  帳號或姓名: 建議不超過100字 相關圖書
和諧社會需要共同構建(圖)
經濟參考報(來源:經濟參考報)






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雙響炮
詮釋愛情經典漫畫
東方美女
迷人風情性感姿態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