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自主開發”、“自主知識產權”,三個關鍵詞已經成為本屆兩會上的熱點,那么如何增強自主開發能力,又如何依靠自主創新來振興裝備制造業?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正在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三位國企老總。
把自主研發做到國外去
全國人大代表、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惠仁在談到自主研發時顯得很自信,“以前,我們走的是一條‘引進-跟蹤-模仿’的道路,用中國的市場換國外的先進技術,但是現在這條路要改一改了,我們今年將有很大一部分投資用來建設研發中心,一個是在國內,另一個我們要把它建在世界機械制造技術最先進的德國去。”
去年11月,沈陽機床集團全資收購德國希斯公司全部凈資產,其中包括該公司的8萬平方米土地、建筑面積達2萬平方米的廠房、44臺大中型機床設備、17個產品的全套技術和具有百余年歷史的商品品牌。
陳惠仁代表認為,機床產品作為工業母機既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更關系到國防安全,所以搞機床行業必須堅持自主研發。“過去,我們通過引進國外的一些技術,或者在一些項目上合資、合作,再或者就是與國外機構搞聯合開發,引進這方面的人才,這條路也比較成功,自己的研發力量確實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現在我們要轉向自主原創的方向。”他認為,通過并購這種方式,國內企業在研發中可以掌握更多的話語權。
以改制提升自主研發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方勇談到,科學無國界,但技術卻是有著特定所有人的,中國的企業必須要搞自主研發。李方勇代表說,“我理解的經濟全球化就是市場的全球化,在這種情況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而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才能不被市場淘汰。”
李方勇說,“我們一直在說,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但在國有企業還處在改制的過程中時,這些企業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哪怕形式上有了董事會、監事會,但一些規定卻沒有得到完全的落實。這個時候,國家才是一個‘大企業’,我們只是這個‘企業’中的一個車間罷了。要想讓企業搞自主研發,就必須放權給企業,讓它在市場競爭中獲得自主研發的動力。”
以工程為依托振興制造業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以重大工程為依托,推動裝備制造業振興,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陳曉慈說,以工程為依托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而且很快可以增強自己的開發能力。
陳曉慈指出,國內一大批基礎建設工程為國內裝備制造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這本來對中國裝備制造業是極好的發展機遇,但是,在現實當中對于如何通過實施國產化、培育自主研發能力還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像招標活動中的部門歧視、行業歧視、地域歧視、有些業主在標書中故意設置排他性條款或有意提高國內企業門檻。
這位在機械制造領域搞了二十幾年研究的代表告訴記者,“我建議國家財政對采用首臺(套)國產重大技術裝備的用戶,給予該設備投資額的10%至20%的風險投資,形成國家和用戶企業共擔風險的機制,以加快重大裝備產業化的進程;再有類似三峽工程的項目,建議由國內制造類企業作為總承包商,借此加快自主創新、提升自主研發能力。”
相關稿件 保護的目的在于鼓勵創新[2005-3-12]尹明善委員:專利收費過高影響申報積極性[2005-3-12]李慧珍委員:推進民企科技創新能力[2005-3-12]
·還沒有相關的評論!
帳號或姓名: 建議不超過100字 相關圖書經濟參考報
作者::楊大鵬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