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佳平/文
“36條”將帶來非公經濟繁榮
對于國家市場準入放寬、壟斷領域破冰的新政策,來自民營企業的兩會代表、委員,諸多的“明星”級民企人物都將欣喜的感受描述為“一種徹底的‘解放’”、“如沐陽光雨露”。也有企業家將此文件的出臺比為民營經濟發展中的里程碑和分水嶺。
全國政協委員、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認為,國務院“36條”是最權威、最完整、最實惠的政策。“非公經濟36條”的下發,將掃清力帆和類似力帆的大型民企境內外上市過程中的政策性障礙。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表示,隨著國家和黨的政策逐步到位、逐步明確,民營經濟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他認為,“36條”從長遠來看,將發揮非常了不起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總裁劉漢元表示,國務院剛剛出臺的“非公經濟36條”,從市場準入、財稅金融支持、社會服務、政府監管、政策指引等7大方面形成了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體系,這將有利于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潛規則”和體制障礙。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電力、電信、軍工、鐵路、民航、石油、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等壟斷行業,有利于改變社會利潤過度集中于國有壟斷企業的狀況,使民營經濟的成長獲得更豐厚的產業利潤的“灌溉”。
給民企一個公平的起跑線
有兩組充滿矛盾與懸念的數據彰顯出一個令世人矚目的問題:活力奔放的中國民營企業為什么沒有走得更遠?據全國工商聯的統計,經過20多年的發展,民營經濟創造了60%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70%的城鎮就業、超過60%的工業總產值;另一組來自有關權威部門的數據則顯示:在2004年度的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中,私營公司資產總額僅占500強資產總額的1.64%,非公經濟在近30個產業領域存在“限進”情況,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拒貸率超過56%。
“非公經濟36條”的出臺,對于數萬民營企業積聚已久的巨大投資熱情而言,一舉破解了束縛手腳的準入與融資兩大難題。文件規定,在市場準入方面除法律法規禁止進入的領域之外,國家將全面放開,其中包括金融、基礎設施、壟斷行業、公用事業等行業;在融資方面,國家將采取更具可操作性的措施拓寬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以緩解民企融資難的困境。文件著力點在于“消除影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確立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為非公有制經濟創造平等競爭、一視同仁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有專家認為,這極大程度地杜絕了市場運行操作層面存在的對非公經濟的歧視傾向,意味著公有和非公有可以平等競爭、同場競技了,這也更意味著政府在市場經濟管理手段方面的轉變和進步,是市場管理經驗的累積達到了水到渠成。
從“開閘”到“涌流”還需突破
對于“36條”出臺后的落實前景,許多接受采訪的民營企業家也不掩飾他們具有兩個方面的擔心:一方面是作為一種基礎性的文件,“非公經濟36條”在落實和操作中是否會因涉及既有利益格局的調整而“雷聲大,雨點小”?另一個方面是,以民營企業目前的實力而言,是否有能力享用壟斷領域的蛋糕?
對于前一種猶豫,中國社科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迎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民營經濟進入門檻的拆除、壟斷的打破的確并非易事,并非只要市場準入問題解決了民營企業的進入問題就全部迎刃而解。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他說,當前需要的是在放開準入的過程中,切實在加強監管、引入競爭、加大制衡等方面做更多的文章。
一位行業管理部門的官員也表示:真正實現市場準入,還要梳理和修改各種禁止或限制民間資本投資行為的有關法律法規,清理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制定的含有民間資本投資限制或禁入內容的“紅頭文件”。產業政策、銀行信貸和資本市場等方面要作出相應調整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最終落實還需要包括各級政府在內的相關方面切實轉變對非公經濟的認識。”
而對于民企源于自身實力方面的考慮,專家則給出這樣的警示:“非公經濟36條”為民企提供的機遇是顯而易見的但與此同時當民企進入壟斷行業并與國有資本這樣的龐然大物站在一起競爭時在資本實力、品牌信譽上的底氣不足以及對發展戰略、商業模式的陌生也必然使之面臨相應的風險。從獲取必要收益和回避風險的角度民營企業進入壟斷行業必然是謹慎選擇后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民營企業如何發揮機制上的優勢通過細分市場、業務創新等手段避重就輕、取長補短這將決定其進入壟斷行業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