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蘇丹紅事件 僅僅追殺還遠遠不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2日 08:34 經濟參考報 | |||||||||
【背景】 2月18日,英國一次最大規模的食品召回行動再次為食品安全問題敲響警鐘。召回的導火線是英國最大的食品制造商第一食品公司生產的沙司中發現了被歐盟禁用的“蘇丹紅(一號)”色素。這種色素最初是被加入辣椒粉中。這些沙司又賣給了大量食品廠商和超市賣場。據介紹,“蘇丹紅(一號)”對人體具有致癌性。包括“麥當勞”、“聯合利華公司”、“亨氏公司”等國際知名企業的產品也牽涉其中。而被召回清單還在不斷更新中。事件被英國媒體稱為是自英國發生瘋牛病以來最大的食品工業危機事件,由此引發了多國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恐慌。 國家質檢總局不久前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對含有“蘇丹紅(一號)”色素的食品進行檢驗監管,嚴防含有“蘇丹紅(一號)”的食品進入中國市場,有關部門對此聯手進行“追殺”,2005年食品安全問題警鐘首次重重敲響。盡管市場時下暫未發現黑名單上的產品,但理性分析人士稱,應對“蘇丹紅(一號)”事件,僅僅“追殺”遠遠不夠,因為類似的隱患在國內也極有可能存在。 據英國媒體揭露,這種色素最初是被加入辣椒粉中,由一家孟買出口公司進口到英國,經過多次中間交易,輾轉到第一食品公司,在那里作為食品添加劑被加入“伍斯特醬”中,再銷售給各大食品制造和經銷商。 在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名單上看到,可能含有蘇丹紅(一號)的食品各種調味料居多,其中還包括麥當勞西部燒烤調味汁、凱撒調味汁(低脂肪型)、地戎芥末蛋黃醬等多種調味料。業內人士坦言,事實上像“蘇丹紅一號”事件這樣的隱患在國內也極有可能存在,用于生產調味品的原料究竟是“工業用”還是“食用”這一點非常關鍵。 調查一下就會發現:上述擔心不無道理。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調味品都沒有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一些不法生產廠家卻占據相當的份額。像非常受消費者歡迎的豆豉就沒有標準“制約”,而醬油、雞精也是近一兩年來才有了行業標準。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對此更是直言不諱:“目前食品添加劑已經成為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脅。”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22個品類1500多種,正確使用這些添加劑可以改進產品的色香味等。但是一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超量使用添加劑,甚至將化工用品用在食品生產中。而媒體曾經曝光過的部分廣西北海不法商販為了使生產出來的蝦米更好看,使用雙氧水、敵百蟲和大量胭脂紅等物質浸泡蝦米絕不是個案。 西方國食品衛生方面監管那么嚴格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還是頻頻出現,我們國家更應該慎之又慎,“食品安全”之弦萬萬不能松,資深業內人士坦言:目前我國食品衛生安全狀況并不樂觀,原因包括市場誠信體系不完善、懲戒手段不強硬、不法商販違法成本過低、市場監管由于多頭管理而軟弱無力等。他們強調,有關部門對此應有足夠認識,一定要在整個食品流通體系加大監管力度。 他們提醒:國家質檢總局的此次動作主要是針對進口的紅辣椒粉,理性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國內并沒有生產名為“蘇丹紅一號”的化學合成染料,但是當國外發現食品安全事件時,國內執法部門對類似危機作出應對才好,以便指導國內生產和消費。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有關食品安全問題上的“失位”引起了政府強烈關注,早在2004年4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農業部等部委聯合推出了旨在作為食品安全保障長效之略和治本之策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從2004年至2008年,是全面推進我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五年。日前,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又會同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商務部、衛生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商業聯合會聯合印發《全國食品標準2004年-2005年發展計劃》。據此,現行加工食品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都將在兩年內進行徹底整頓,一些過時的標準將被淘汰。 據了解,食品添加劑帶來的安全問題則被認為是促成《計劃》出臺的一個重要理由。 不過市場人士認為,從目前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看,大量標準存在,但卻依然出現各種食品安全問題,監管得力和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提高則是新體系建立后需要解決的問題。 無獨有偶,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仍有不少市民尚不知“蘇丹紅一號”為何物,有所了解的市民也似乎是一知半解。 “感覺現在能吃的東西真是越來越少了,在種種的食品安全警報前,老百姓真是越來越感覺無所適從。”一位消費者的意見似乎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不少人建議,不如制作一份近來食品安全事件的大事記,并列出被禁食品名單和辨別方法,從而讓市民一冊在手,安心‘食’用。 有理由相信,盡管“蘇丹紅一號”事件本身對國內食品安全問題可能暫時并沒有什么影響,但愿其會引發有關管理部門細化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從而打擊那些不法生產企業,讓百姓不再擔心以何“食”為天。 作者::李文川 (來源:經濟參考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