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撰寫書評,500元起價!苯赵谀持W站上出現這樣一條“銷售”廣告。只不過發帖子的人銷售的是一種不應該成為商品的商品———書評。中國的書評已經“墮落”到給錢就寫的地步?誰在背后操控著書評?有多少人還在認真地寫書評?
———《北京娛樂信報》
幕后
一篇書評數百元可搞定
據悉,僅2003年,我國就有圖書出版社570家,出版圖書190391種,其中新版圖書110812種。按出版的新書以每年10%的增速,去年國內出版的新書達到了20萬種。面對書店里形形色色的書籍,書評顯然應提供給讀者一個很好的信息平臺。但記者在采訪中得到的答案卻是令人失望的,與記者熟識的出版社人員說,相當一部分書評是由出版社和圖書策劃宣傳公司控制著。
拿錢寫書評,只能褒不能貶
一位出版界人士告訴記者,他們手中有一批固定的作者,有高校研究生、博士,也有高校老師,還有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這些人經?繉憰u賺外快。
“找他們寫書評一般給500元至1000元不等。雖然我們給的價錢不高,但他們很樂意配合。因為我們經常找他們,而且我們會把他們的文章發到全國的媒體上,對他本身也是宣傳。”花了錢,如何控制書評內容呢?“如果我們不特別說什么的話,寫書評的人當然只說好話;但出于宣傳的目的,有時我們也愿意要有爭議的話題,這種情況直接告訴他們就行!
名氣大小跟錢多少有關系
一位負責圖書宣傳策劃的人士告訴記者,他們請專家寫書評,所付費用少則三四百,多則千元。如果圖書本身質量不錯,可少給點錢;如果圖書質量不高,就得多掏錢。此外,作者名氣大小也跟錢的多少有關系,名氣越大,自然拿的錢越多。當問是否需要事先告訴書評作者,書評只能表揚,不能批評時,她反問記者:“這還用明說嗎?你給了他錢,他又不傻!
書沒看完就寫書評
記者在網站上看到的這條“名人撰寫書評,500元起價”的帖子中,叫賣者寫明1000字書評售價500元;1500字書評售價800元,3000字書評售價1600元。此人還打出了“名人撰寫書評”的招牌。根據發帖人在網上的發言,目前他已經收到“貨”款了。
記者還找到一位經常為圖書公司撰寫書評的人士,他目前的身份是某高校經濟專業的博士生。他告訴記者,書評寫多了越寫越熟練,有的時候非他本專業的圖書他也能寫出書評。他笑著告訴記者:“時間少,寫書評時想完整地把書讀一遍是不可能的,一般只是大致翻翻就開始動筆。要書評的人要求的不外乎兩點,一是你要夸書好,二是你寫的書評媒體愿意用,這樣就夠了。至于內容他們不太關心!
現象
書評遭遇誠信危機
不可否認,書評目前是三六九等,什么層次的文章都有。當中固然有文學評論家以嚴肅的態度創作的書評,但也不乏大量質量低劣的書評。在采訪中,記者最大的感受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再關注書評。
“看書評買書?我才不上當”
軍旅作家、原總后創作室主任王宗仁聽說網上賣書評的事后,第一個反應就是大笑。他對書評的態度直截了當:“看了書評才買書?我才不上那個當呢,F在好書評太少,就算是一些名家寫的我都不敢相信,因為有的人是礙于情面寫的,這種文章當然只說好聽的!彼壳百I書、看書主要依據的是個人判斷和朋友的推薦。
散文家張守仁先生認為,現在一批作家、評論家將興趣過多地投入到對圖書銷售中,忽視了對書稿本身的關注。“在當下這樣的經濟社會中,這些人對文學真善美的追求減弱,對文學的嚴肅性減弱。甚至有的人只要給錢什么都寫。”
學者、獨立書評人止庵去年應《中國圖書年鑒》之邀,為年鑒選擇21篇書評代表作。在看完發表在專業圖書媒體上的數千篇書評后,他感覺“就現實情形而言,書評人多半不值得信賴”!拔椰F在也會翻看書評,但不會依據書評買書,只是為了獲悉一些新書信息!
延伸
書評應是作者和讀者的引領
如果說學者可以將個人判斷和朋友推薦作為買書的依據,對于大多數普通讀者而言,書評可能是他們能依賴的不多的方式之一。
但魚目混珠的書評顯然讓這些人更加困惑,什么樣的書評可以信賴,什么樣的書評不能相信。著名評論家王干說,有人在炒作,自然就有人在上當。
除了讀者的信任,書評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是指點文學創作。但對于很多作家而言,能得到有價值的評論是較難的事情。
作家曹文軒對此頗感苦惱,他認為自己最需要的是純正的文學批評,可惜太少。“很多評論家談到我的作品,不談或者很少談到小說的藝術性,而是借此談一些他個人喜歡的文化問題。你不談作品本身的藝術性,這個書評的意義何在?”
作家王海令鳥也對書評的發展表示了憂慮,“你夸我要夸到點兒上,我才能舒服;反過來你批評我,也要批評到點兒上,我才能接受。我看到過這種恰當的書評,但不多。”
她認為,“如果說編輯是作者的保姆,那么評論家應是作者的引領。如果書評的發展滯后,對于作者的發展也是不利的。我個人非常希望能看到那種對我作品客觀、真實的分析,能引起我共鳴的書評才是好書評!
作家蔣麗萍對低劣書評泛濫的現象也是深惡痛絕。她認為,一些不負責任的評論者“信口開河”,不少書評都夸大其詞,這樣的誤導對讀者和作者本人都是極其有害的。
追問
誰來為書評評估?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兩種權威學術刊物4年前同時取消各自書評欄目的舉動曾引起不少議論。當時負責人介紹,優秀書評的匱乏使學界乃至整個書界出現了批評的真空,“我們取消書評欄目的本意就是為了提醒學術界注意這個問題。”
現在買房子買汽車都有專門的評估機構,在現在書評表面一片“繁榮”的背后,誰來為目前混亂的書評評估?誰來為受到傷害的讀者和作家負責?
沒有成熟的書評環境
學者止庵認為,評論界要建立“準批評機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批評環境。健全的批評環境迄今尚不存在,而原因是多方面的:從被評論的書的作者來說,往往不能接受任何批評,尤其是書評這種公開的、訴諸文字的批評;從書評作者來說,也不大愿意說人家可能不喜歡聽的話。在這種情形下,自然書評大多以正面的肯定為主。借用一句講得濫俗的話,書評作者、被評論的書的作者,以及讀者都該有點兒“平常心”。
缺乏權威評估機構
王干認為,書評帶有廣告的性質是正常的,有責任感的評論家的目的就是通過書評讓優秀的圖書留在市場中,將不好的圖書趕出市場。但現在是一片混亂,誰都可以寫書評,誰的書評都能發,什么書都可以評。在這種狀況下,誰來評估書評就成為關鍵的問題;但他也表示,任何事物都有發展的過程,當書評混亂到一定的程度,也正是書評向良好方向發展的開始。
止庵表示,“書評要擺脫目前的窘境,先要斷絕它與圖書銷售的這種關系。當然光這樣還不夠,但是無論如何要從這里起步。書評還要寫得有見識、有文采,本身是好文章!敝光诌表示,“真正解決這一問題,恐怕有賴于讀者。對讀者來說,假廣告不起作用了,同時真廣告效果不錯,出版社也就不得不舍此而取彼了。這么一來,真正的書評就有出頭之日了。
書評應走職業化道路
究竟書評應該朝哪個方向?作家陳村提出,書評應走職業化道路,從機制上保證書評人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和個人信譽。這些職業書評人應在各自熟悉的書評領域,以專家身份寫出令人信服的書評。
《市場報》 (2005年03月01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