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供電進入惡性循環?《京都議定書》再給中國電力供應施壓
《京都協定書》2月16日正式生效,給剛在春節期間過了個好年的電力供應套上了緊箍咒。據有關統計,2003年以來,國家經濟對于煤和電等能源的依賴,已經成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氣體排放量迅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作為傳統發電模式,以煤炭為主要原料的火力發電一直是我國發電的首要組成部分,占據了70%以上的發電份額。
目前,電煤供應中的“計劃電”與“市場煤”之間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并成為全國缺電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個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足可影響到今年的電力供應。
電力供電緊張難緩解
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已經透露,2005年中國電力供應偏緊狀況仍難根本緩解,最大電力缺口估計在2500萬千瓦左右。電力專家朱成章表示,雖然從今年起的兩年內,我國將累計新增發電裝機容量1.3億千瓦,但由此判斷2006年全國電力供應緊張局面可以得到緩解,卻僅僅是一種靜態的推算。這種按2003年負荷預測、電力電量平衡的基數預測出來的結果,對變化的估計是不足的。
據國電動力經濟研究中心負荷預測研究所預測,明年我國電力供應僅能滿足8.5%的電量增長需求,電力供應繼續緊張;2006、2007年也只能夠滿足9%的電量增長需求。朱成章說,9%的電量增長,能否滿足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對用電的需求,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如果經濟增長繼續保持近年來的態勢,2006年、2007年我國電力供應局勢還有可能繼續緊張。而且,宏觀調控的程度對未來電力生產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火力發電能否被取代 來自電力系統的分析指出,去年全國年底總裝機容量達42150萬千瓦,其中新投產火力發電機組2824萬千瓦,新機組的運行將使2005年煤炭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而電煤消費量占煤炭總消費量的60%以上,電煤的增長是煤炭需求增長的大頭。
然而,除了火電之外,可再生能源在電力供應上依然是“配角”,核能、太陽能、LNG、風能、水能等發電模式加起來,尚不足全國發電量的三分之一。據悉,風能技術的發展是眼下最為迅速的:過去5年間,全球的風能容量累積上升了平均32%。至2003年,全球風能發電機容量達39.294兆瓦,這足以為1900萬歐洲家庭、約4700萬人提供電力。歐洲風能協會指出,至2020年,風能將會滿足全球12%的電力需要,提供180萬職位,減少排放100億噸二氧化碳。
當前,世界風電電價快速下降,已日趨接近燃煤發電成本,經濟效益凸現,而風力發電能力每增加一倍,成本就下降15%,近幾年世界風電增長一直保持在30%以上。目前,中國風電成本每度約在0.5元以上,隨著中國風力發電裝機的國產化和發電的規;,風電成本可望再降。
電力有盈缺并不可怕
“誰該為缺電負責,誰該對缺電檢討,這樣的討論已經沒有意義,像眾多商品有過剩和短缺一樣,電力供應有盈有缺,并不可怕,關鍵是要讓市場發現缺陷,讓市場發現價格,用機制平衡調節供需矛盾。”暨南大學經濟學教授朱衛平呼吁用平常心態看待缺電現象,把主要精力放在發揮市場調節的主導作用上來。
還有人士認為,這幾年電力之所以陷入“短缺—過!倘薄钡膼盒匝h,很大程度上和“前怕狼、后怕虎”的決策思維怪圈分不開,而在電力市場規則的設計上,則顯得過于縮手縮腳。
據悉,國務院將批準“煤電聯動”方案,這也可能為建立良性市場循環機制和價格發現機制傳遞了一種信號。
本報記者 李曉莉 通訊員 藍旺
(觀宇/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