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其他市場 > 中航油巨虧 > 正文
 

新交所談中航油事件:中國公司吸引力沒有消失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0日 09:04 南方都市報

  

新交所談中航油事件:中國公司吸引力沒有消失

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委員會副總裁林梅談中國航油巨虧事件影響 本報記者 曹原 攝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主角

  新加坡交易所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成立于1973年6月4日。1999年12月新加坡證券交易所與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合并而成立了目前的新加坡交易所。

  新加坡交易所證券市場的交易活動由其屬下的兩家子公司——新加坡證券交易有限公司和中央托收私人有限公司共同負責管理。新加坡交易所已于2000年11月23日成為亞太地區首家通過公開募股和私募配售方式上市的交易所。它是亞太地區首家企業股份制化的集證券及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于一體的交易所。截至2004年10月31日,共有605家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掛牌上市,其中452家在主板上市,153家在自動報價系統(SESDAQ)上市?偸兄禐4300億新元。

  專訪背景

  中國航油丑聞是對中國海外上市公司的最大一次打擊,其連鎖反應讓投資者擔心中國國有控股集團的公司治理和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的監管標準。首屆“泛珠三角海外融資上市論壇”日前在廣州舉行,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委員會副總裁林梅在論壇上發表演講,并在會后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人物

  林梅

  林梅1995年4月畢業于清華大學,獲技術經濟方向的工學碩士學位,在攻讀碩士學位時,獲清華大學工學學士及經濟學第二學士學位。畢業后,曾加入安達信華強會計師事務所從事審計及商業咨詢服務工作。她也是中國注冊會計師。2000年,加入新加坡交易所,主要從事中國市場拓展工作。

  她積極參與新加坡交易所在中國的各項推介活動,曾代表新加坡交易所在許多大型會議中演講,包括2002至2004年的第五、六、七屆中國北京國際高科技博覽會、2002及2003年第四及第五屆中國高科技交易會、“2003年中國—新加坡商業峰會”、“2002年中國(青島)證券與投資國際論壇”等。為推動中國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順利上市,林梅積極地與許多中國相關機構溝通聯絡,如中國證監會、各級金融辦和體制改革委員會、上海及深圳交易所以及其他相關中介機構。

  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國航油突曝巨虧事件,引出了是否有必要加強新加坡交易所的監管規范的問題。于是,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委員會副總裁林梅在出席上月在廣州舉辦的首屆泛珠三角海外融資論壇時,成為中國媒體關注的人物。

  “605家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掛牌上市(截至2004年10月),其中452家在主板上市,153家在自動報價系統(SESDAQ)上市,總市值為4300億新元……68只中國概念股(包括在SESDAQ上市的公司)、50家香港企業、11家臺灣企業……”

  林梅有著電腦一樣的記憶力,一個個數字沒有停頓地倒出來。“沒辦法,幾乎天天在說!彼嬖V記者,為了推動中國企業往新加坡上市,她幾乎每個月都要數次往返中國與新加坡之間。

  尤其是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航油巨虧事件東窗事發后。

  新加坡市場比較理智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新加坡交易所一向被認為是管理最嚴格、最高效的證券交易所之一,在如此嚴格的交易所發生中國航油巨虧事件,這對投資者、對中國上市公司有什么影響?

  林梅:影響不可能沒有。首先講結果,因為這個事情是第一次發生在我們交易所,當時我們也很震驚。第一時間,我們密切觀察60多只中國概念股的表現。

  中國航油第一次披露巨虧消息是去年11月30日,去年12月初的時候,很多中國概念股價格開始下跌。到今年1月5日,我們把這68只中國概念股的股價與它們在11月30日的股價做了一個比較,發現已經超過2/3的股價回升到事發之前的價位,有一些股價漲幅還超過了以前的價位。比如中遠集團。

  中國航油事件對中遠集團的影響應該是最大的,它與中國航油一樣是一個國營背景、在新加坡上市的企業,輿論的、媒體的以及監管部門的矛頭馬上對準了它。中遠集團的股價曾經跌到0.965元/股,這使中遠的總經理很擔心。在很短的時間里我們啟動了新交所的監管系統,讓中遠集團發布他們的良好業績,使他們短期內股價得以回位。

  我記得,中遠集團11月30日的股價最高是1.19元/股,到1月5日的已漲到1.26元/股了。

  新加坡的市場還是比較理智的。

  中國航油巨虧是偶然事件

  南都:這件事情對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應該也有所震動吧?

  林梅:你這個問題背后的意思(笑),是不是說新加坡交易所在管理上面有漏洞或是放松了警惕?這個問題我們目前回答還是太早,因為這個事件最后的調查真相還沒出來。

  新加坡一直以來以監管比較嚴明、市場比較規范而著稱,事情的發生有它的偶然性。其實,我們也注意到,有的企業在新加坡市場上建立了它們自己看似完善的系統,而該系統未必正在運作。

  因此,我認為光有一個系統的形式是不夠的,它必須在運作。新加坡交易所將來在這些方面可能會更加留意。

  至于說新交所未來在條規方面、管制方面會否有什么新變化,我想現在還言之過早。希望過些時間大家再看看我們有什么變化。

  新交所未改變上市標準

  南都:在中國航油事件、創維事件后,最近中國內地的企業間、經濟學家之間有這樣一個爭論,什么樣的模式才適合中國的公司治理結構。你所接觸的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企業,它們在公司治理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林梅:新加坡交易所是一個國際化的市場,既有英美市場監控模式的公司,也有中國內地的家族式的公司。

  我覺得其實什么樣的管理模式并不太重要。作為交易所,我們沒有權利去認定哪一種管理模式更為必要,我們交易所要求的是公司能按規定最及時、最快地披露信息,這才是我們最迫切要達到的目的。

  南都:中國航油事件發生后,會否讓新加坡交易所對中國國有企業赴新加坡上市有一定的顧慮?

  林梅:(笑)不知道內地有沒有關注新加坡的媒體對此事的反應?他們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問題——他們說,中國航油因為是國有企業,公司出了事情,CEO會通過政府渠道得到保證,并送回事發地接受相應的調查或處理。新加坡的媒體問,假設是一些私營企業發生類似事情,他們的CEO會不會得到這樣的保證?他們認為恐怕潛逃的居多。

  事實上,大家對這個事情看法是比較理性的,新交所沒有打擊一大片。

  我相信市場是有很多人可能對中國企業存在這樣的疑問,這很正常。但從交易所的角度,我們并沒有把事件擴大的想法。

  現在大家都希望事情能得到最后的落實。之后,我們會仔細分析,到底是監管系統出了問題,還是公司治理的問題。

  如果從交易所目前的角度,如我們的CEO謝福華1月9日在北京參加一個會議上所說的:第一,新加坡交易所還是歡迎優秀的中國企業來上市,到目前為止,新交所的上市標準還未發生任何變化;第二,我們提請要到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注意,市場的投資者會有一些顧慮,對中國來的企業可能會要求知道更多的事情。

  新加坡交易所優勢不減

  南都:新加坡和香港是中國企業上市選擇最多的地方,中國企業選擇香港上市多半因為香港是“自己人”,那么新交所有哪些特點?

  林梅:(笑)我想新加坡也可以說是大半個自己人吧。有那么多華人,無論從語言文字、還是歷史文化上都有相近的地方。

  新加坡與香港還有很大的一點不同——新加坡是亞洲的區域市場,中國有68個企業、香港有50間企業,臺灣有11間企業在此上市,大中華地區還是占了很多比例。此外,還有很多企業到新加坡來上市,去年有2家印度公司,還有東南亞20多家企業以及北美、北亞、澳大利亞等地區都有企業來新上市,所以說新加坡是個區域市場。

  而香港的交易市場有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大陸的H股,很少有來自海外的企業在香港上市。

  如果要分析新交所的優勢,我認為有幾點,一是新加坡沒有外匯及資金流動管制,發行新股及出售舊股所募集的資金可自由流入、流出新加坡。二是新加坡是一個高效的、管理完善的市場。這一點對于尋求樹立良好公司治理形象的中國公司很有吸引力。我相信這個吸引力即使發生了中國航油事件,也沒有消失。第三,新加坡市場是開放的,管理是透明的。上市標準市場化、條例設計靈活。第四,新加坡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在2003年末,在新加坡境內管理的基金總額已達到4650億新元。

  南都:目前在新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他們的市值所占比重有多大?

  林梅:企業的數量大概占11%-12%,但是市值并不很大。新加坡有600余家上市公司,其中中國企業有68家,但是市值稍小,因為新加坡有很多本地的大企業,如新加坡電信等占據了主要地位。

  市場成熟度決定監管模式

  南都:現在的證券交易所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準入條件寬松但監管非常嚴格,另一種是門檻很高但監管沒那么嚴格。你認為這兩種模式對中國企業來說應該如何取舍?

  林梅:這是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而出現的兩種不同模式。隨著市場發展,審核制會轉向披露制。大概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新加坡也在上市門檻上設過很多標準,而且對新加坡的本地企業和外國企業完全不一樣。很難說哪一種模式適合哪一個市場。這得看市場的成熟程度,新加坡當時不成熟的時候不也是交易所說了算,可以沒有理由地拒絕任何上市申請嗎?

  現在我們當然不會了。投資者的選擇能力很強,我們交易所也從核準的角色,向鼓勵公司主動披露這樣一個角色轉換。其實我們最關心的是,企業能不能把它的問題披露清楚。這就把責任轉給了投資者。

  我覺得國內的投資者可能還不如國外的投資者成熟。海外的投資者投資時能接受有賺錢的或虧損的可能,所以他們不會刻意追究監管機構的責任。再者,國內市場及政府給企業以很大的壓力,這也是市場成熟度的問題。

  南都:那么在監管系統上,新交所有哪些特別的措施?

  林梅:在過去兩年里,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許多措施來提高其交易所內中介機構和上市公司的素質。

  其中包括對相關事件信息披露的更廣泛的指導,財務結果由半年報告一次變為每季度報告一次,在必要時啟動公司調查以評估申請上市的公司。新交所還增加了上市經理人對其所負責的上市公司的責任,如對申請上市公司進行盡職調查的責任。上市經理人應對其負責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后12個月內保持聯系。

  本報記者 李銀 實習生 覃羿彬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我國局部發生流腦疫情
田亮被國家隊除名
2005年春運 票務論壇
萬眾矚目央視春節晚會
澳網公開賽百年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歲末年初汽車降價一覽
北京在售樓盤分布詳圖
《漢武大帝》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