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匋俗齋存牘》去年在嘉德秋拍上以79.2萬元成交。
宋元版本存量少,學術與投資價值兼具
古籍善本:物以稀為貴
進行藝術品投資如果再往齊白石、張大千等書畫大家里面“扎堆”,也許時機未免有些晚,許多有心人已經開始關注其他類別的藝術品投資,比如古籍善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2年拍賣公司全年一共只舉行了4場古籍善本專場拍賣,然而去年,光是秋季大拍就已經有至少4個專場,嗅覺靈敏的拍賣公司已經看到了古籍善本的市場前景。
2003年,一組《錢境塘藏明代名人尺牘》拍出990萬元;2004年春,清初大詩人錢謙益的稿本殘存一冊拍出265萬元……古籍的文物價值、文獻價值、投資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收藏古籍也由冷轉熱并且越發紅火。
宋版書一頁值萬元
據廣州一位古籍收藏愛好者李先生介紹,我國私藏典籍從漢初就開始了。今天人們所說的古籍善本,通常指唐木板雕版印刷以后,至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具有歷史文物性、藝術代表性、學術資料性的紙質書籍文獻。從版本上主要分為刻本(雕版印刷)、寫本(手寫、傳抄、稿本)、活字本(活字印刷)等。宋元時期是雕版印刷的頂峰,雕刻精美、字體端莊、紙墨考究。所以,從明中葉起,宋元版本就成為藏家追逐的熱點,民間更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的說法。
目前,市場上的古籍善本價格還在不斷攀升,特別是宋版書或更早的古籍漲幅更是驚人,眼下一般宋版書都是按頁論價而不是以本論價,一頁品相上好的宋版書市場價大致在1萬元左右,換句話說,一冊100頁左右的宋版書價值可達到100萬元左右。
據研究專家介紹,由于宋版書十分珍稀,其市場價格有可能還會進一步上升。
元版書市場價與宋版書相差不是很大,價值也隨著宋版書的升值而不斷上揚。明版書市場價要比宋版書低不少,其價格目前還比較平穩,但明版書又要比清版書的價格昂貴許多。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傳下來的比較少,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潛力千萬不可小視。明代中葉及明末的各種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其市場價格仍將平穩地維持著原狀。
清版書由于存世量較大,特別是清中葉及晚清的版本市場價還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間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清代圖書以木刻為主,晚清時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現。清代版本盡管目前價格不是很高,但在這部分存世量較大的圖書中仍不乏精品善本,這就要看收藏者的識別能力了。
此外,民國初期的石印版和20世紀30年代的一部分鉛印版、影印版雖然不屬于很珍貴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資者收藏。
富含歷史研究價值
2004年中國嘉德秋拍的“古籍善本專場”的成績不俗,尤其是富含歷史研究價值以及藝術價值的拍品更是受到藏家們熱逐。清末《匋齋存牘》是收藏晚清貴胄、高官、名流與清末大臣端方來往的手札,內容豐富,史料價值極高。該拍品最終以79.2萬元的價格成交。
國家文物法對古籍善本曾明文規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圖書,均受國家法律保護,不得私自出口。于是收藏家們往往將這一時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視為珍寶,因為它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學術資料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從而決定了其收藏和投資價值也是相當高的。
古籍善本由于是紙質品,很容易受到損毀,這就導致了流傳下來的古籍善本十分稀少,許多古書現已絕跡,留存下來的古籍善本中不乏孤品、珍品,有的存世量也不過是寥寥幾部,因此,古籍善本的價值珍貴也就不難理解了。本報記者 王晶晶
鏈接
何謂古籍善本?
清朝版本目錄學家張之洞的解釋為:
一是足本,沒有刪節和缺卷;
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錯誤極少;
三是舊本,即傳世很久的木刻本、傳抄本和線裝書。
當代學者對古籍善本的解釋為:
一是年代久遠而且有文物性;
二是印刷插圖精美具有藝術性;
三是書籍內容精辟具有學術資料性。
如今古籍善本從年代上分為宋刻本、遼刻本、西夏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形式上可分為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而活字又有木活字、銅活字、泥活字、鉛活字、錫活字之分;內容上分印本、稿本、抄本、批校本等等。
評判古籍價值的標準
文獻價值古書籍記載的史料非常豐富,是研究古代社會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價值首先體現于它的文獻價值。
版本價值古籍的版本種類很多,一般來說,稿本(作者的原稿)、舊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類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價格更高。
藝術價值有些古籍字體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較高,如精寫本、精刻本、各種套印本、紅印本、拱花等。
學術價值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學術領域有獨到見解或較為少見的版本、寫本、批校本、過錄本等,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文物價值有些古書,抄寫或刻印本年代久遠,流傳又稀少,如宋版書存世不多,無論從紙質墨跡、印刷技能、裝幀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價值。
相關資料
火眼識贗品
古籍善本收藏市場的贗品雖沒有字畫雜項多,但冒名人批校、加蓋偽章、殘本充全、挖改描補、撕去序跋的事也常有。專家提醒收藏者要多看預展,多請教專家,一般造偽的慣用手法有:
1、制作古籍偽本必須將紙做舊,方法有兩類:一是“染紙”,包括用糖水,或用栗子殼本水,或用茶水,或用其他方法等將紙染成黃褐色,也有用煙水熏黃的,以求使紙顯舊色;二是用“舊紙新作”,如果作偽者存有古紙,就可在紙上面新印古書內容,然后訂成“古籍”,這種作偽方法盡管較少,但卻使人很難從紙上辨別其真假。
2、偽造序跋。一些重復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書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敘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還著有姓名、年月等。這些都表明了書籍的真實年代。作偽者往往裁掉對其作偽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偽造對其作偽有利的序跋。
3、偽造名人題跋,藏章印記。
4、偽造牌記。保舊牌記,挖掉復刻牌記,或挖補,涂改復刻牌記的年代。
5、裁截目錄。將原目錄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該書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殘本充當全本。
6、利用著錄書。有些著錄書的記載是錯誤的,作偽者便故意以此為據來兜售自己制作的偽本。王晶晶責任編輯:張克然姚虹(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