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站北廣場,空氣冷得叮當作響。記者無意中在這里聽到了一段對話:“春節回家過年嗎?”“想啊,可去年就沒買上票,今年還不知道能不能買到呢。”———北京鐵路分局客運處一位工作人員分析,今年春運運能依然緊張,火車票不會比往年形勢好。
———《華夏時報》
稀缺資源成就特權購票
“有關系嗎?”似乎成了春運購票的口頭禪。盡管春運購票難,但并不是對所有人而言都難。
“我們春節買火車票不難,有專人訂票。”陳先生是一個國家部委的干部,他在接受采訪時直言,他們的票有保障。
“這是一種權力分配,有權的機關單位和大企業大公司,春運火車票通過特殊渠道,可以有內部保證。”北京鐵路分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但他拒絕進一步透露究竟是何種渠道。
“各個火車站,都有內定的計劃票,保證當地的機關和一些特殊客戶的需要,這已是多年的慣例。”北方交通大學的陳教授說。而在記者采訪的人群當中,機關干部、企業的中高級人士也都普遍表示,購買春運火車票不難。當然,小麻煩還是有的,比如要臥鋪票得提前打招呼,但一般還是會有。陳教授認為,“購買火車票,有很多個渠道,有權可以辦到,沒權有錢也可以辦到,這里面有計劃經濟時代就已形成的制度保障和內部默契。”
“還有一個就是信息渠道的問題。”中國青年旅行社一位熟悉票務的經理說,“火車票到了春運成了稀缺資源。對這種稀缺資源的爭奪,光有錢還不行,還要有信息渠道。比方說網上訂票,對于民工而言,就有點玄,他們當中很多人只知道火車站可以買票。”
車票捂在誰的口袋里?
“春運到哪兒能買到火車票?”記者向北京站周邊小飯店的“知情者”打聽。“鬼知道,反正那時車站里面票不好買。”這位“知情者”狡黠地笑了笑,“到時要票找我,我有辦法”。而北京站問訊處的一位工作人員卻否認了“知情者”的這種說法:“我們車站的票,都是統一放號,電腦打出來的,站里面沒票只是偶然情況。票賣完了不就沒票了?”
“北京的火車票,都是從北京西站的總票務中心發出去的。然后從聯網銷售的各電腦終端打出來。”北京鐵路分局那位官員說,“計劃室按計劃排票放號,絕大部分票都到了聯網銷售終端,內部消化的不多”。
但這些票是怎樣被截流的呢?中青旅的那位經理分析,雖然票都是從電腦終端出來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票都能進入攤點零售狀態。聯網銷售實際上使電腦終端分布得很散,許多銷售點都可以出票,管理上很難。這就為銷售終端將票截流進行批發而非零售,提供了很大的運作空間。
“事實上,現在不僅火車站自建有銷售點,很多票務公司也代銷火車票,出票的電腦終端控制在很多不同的經營者手上。當批發可以牟取暴利的時候,零售很快就轉入了地下狀態。”
這位經理進一步解釋說,從獲取火車票的渠道說,一些大的機關單位專門有人跑票,為本單位服務;許多賓館酒店甚至各種各樣的招待所、辦事處都可代辦票務,為本處旅客服務;旅行社也都有專跑票務的,為游客服務;還有一些黃牛黨,他們有組織系統,控制票源等等……
“春運火車票緊張的時候,這些渠道就已將票瓜分得差不多了,可以上攤零售的很少。”據他披露,“這些票都是在聯網銷售的電腦終端被截流的,被批發了出去。而鐵道部規定的火車票代辦費是5元,實際上當票進入地下狀態零售后,代辦費一般是15元、20元、30元不等,甚至被炒得更高。而這個利潤空間被地下瓜分,鐵路部門分文不見。”
黃牛黨一張車票可賺千元
“最多的時候,我一次從北京站窗口領了200多張票,好幾萬元。”
1月9日下午,一位曾經的“黃牛”向記者透露了倒票內幕。據他介紹,自己最初為一家招待所跑票務,后來結識了車站售票的人。
“逢年過節拜拜年,一來二往就照顧上了。”他說,“北京站倒票的,大部分都與售票員熟,不熟根本就不可能從窗口拿到票。從窗口拿票,先要遞上單子和錢,到放號的時候,售票員就照單子敲出來,只要守在那里等著拿就行,大家都很默契。放號時,窗口擠的基本上都是倒票的人,旅客根本就挨不上邊。但不放號時,倒票的連影兒都看不到。而旅客不知道什么時候放號,一個勁兒干排隊,就是排上幾天幾夜,也未必管用,只有炒票的拿捏得準時機”。
那么這中間有多大利潤呢?“我一張票最高炒到過加1000多元。”至于給售票員的提成,他表示沒有定數,看行情給。據他介紹,有些人與售票員關系鐵,一場春運下來,可以掙上百萬元。“我們關系算一般的,也不是經常能拿到票。”這也是他后來洗手不干的原因,“警察抓得嚴,風險大了,弄不好被關了不好受”。
但他也說,即使被抓到,只要不是數額特別大的,一般也就拘半個月,“有些人還是覺得冒這個險值”。
而北京站周邊小飯店的“知情者”,也提供了類似的說法。一位“知情者”說,“票都是從里面出來的。其實背后還有大魚,直接去窗口拿票的,那都是小蝦。也有很多票是從別的銷售點或旅行社出來的,倒票的都是到一個地方去領,然后分頭叫賣”。有時附近的個別小飯店,經常會成為“黃牛”活動的據點。
如此看來,雖然國家已三令五申要保證春節期間旅客回家能買到火車票,但現實卻告訴我們,坐火車回家過年仍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本報有刪節)
《市場報》 (2005年02月04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