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的四個亞洲國家的能源部長,與來自包括沙特在內的八大產油國在新德里進行了為期一天的“石油圓桌會議”。
這是亞洲主要石油消費國和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首次舉行石油峰會,以商討各國乃至人類共同關心的能源安全等重大問題。石油輸出國組織、國際能源機構和國際能源論壇的高級官員也出席了當天的會議。
據會議主辦方介紹,這次會議的主旨是,亞洲主要石油消費國和生產國通過加強地區性合作,確保石油和天然氣供應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達到促進經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全球石油格局亞洲偏移
亞洲已經成為世界石油消費的重要地區,日均石油消費量占全球每日消費的8200萬桶石油中的40%。亞洲石油消費的增長速度也快于全球平均速度,2004年比上一年增長5%,快于世界3.3%的平均增速。
會議的主辦方印度希望,通過把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召集在一起開會,能促成各方達成長期性的原油供應合同,希望消費國和生產國能在石油上、下游產業上互相投資,集合彼此之力共同增強亞洲市場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此外,印度還在爭取在各國間建立一套緊急回應機制,通過在需求量大的國家積累原油儲備,以防止在供應鏈中斷時出現石油短缺的情況。
伊朗石油部長贊加內在會上提出建議說,各國應該成立一個類似亞洲銀行的金融機構,為彼此合作的能源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有了這個金融機構的資助,較之其他產油區,海灣地區產油國能以更為低廉的價格為亞洲消費國提供能源。與此同時,該機構也鼓勵亞洲產油國把為本地區消費國生產石油作為一項經濟先行政策。
贊加內強調,建立這樣一個金融機構,可以在油價下跌時保護產油國的利益,而要實現亞洲石油經濟的穩定、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各國之間相互理解,開展建設性的合作至關重要。
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礦產資源大臣納伊米保證沙特每天有150萬至200萬桶的剩余生產力,以備需求增高時之用。他還表示,亞洲已經成為并將繼續成為石油消費快速增長的地區,而亞洲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能源的支持。在可預見的未來,亞洲將繼續依賴海灣地區的石油。因此,亞洲石油消費國與海灣國家在石油領域應繼續發展“戰略聯盟”關系,發展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
“亞洲溢價”損害亞洲經濟競爭力
從1992年開始,中東產油國向亞洲石油消費國收取的每桶原油價格高出向歐美國家出口價1至1.5美元。去年國際市場的原油價格一度抬升到創紀錄的每桶55美元以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項研究發現,這樣的價格上升很可能減少印度經濟增長率1個百分點。同時,亞洲國家還發現,這種“亞洲溢價”正在向整個能源領域彌漫。
“亞洲溢價”嚴重損害了亞洲的經濟競爭力,而且這種現象還存在于其他能源產品,而這些產品的價格與亞洲石油價格具有內在的關聯。例如,日本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價格就是根據該國原油進口平均到岸價計算出來的。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測算說,如果全年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每桶平均上漲10美元,中國就要多掏70億美元至80億美元。
與“石油溢價”相對應的,是近十幾年來,東北亞地區的能源需求總量在世界能源需求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能源需求占世界能源需求總量的比重已近1/5。其中,日本、中國大陸和韓國的能源需求占東北亞地區能源需求總量的98%以上。
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表明,2004年中國原油進口將突破億噸大關,達到1.1億噸。中國的進口原油也有一半以上來自中東地區。
作為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耗國的日本,石油產量僅占全國石油供給量的0.2%,日本日平均石油進口量在430萬桶以上。中東一直是其最大的石油進口地,在日本的石油進口中占有88%份額。
韓國大韓石油協會日前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韓國每天石油消費230.8萬桶,排在美國、中國、日本、德國、俄羅斯之后第七位,同期原油進口居世界第四位,石油進口有70%以上來自中東地區。
據國際能源情報署(EIA)預計,未來15年印度的石油需求有可能增長一倍以上。而印度目前是全球第七大石油消費國,每天要消耗200多萬桶,其中有70%的石油來自進口。
戰略合作有助規避能源危機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印度幾大石油公司正相繼進軍中東。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通過子公司ONGC維德希先后取得了俄羅斯薩哈林島(庫頁島)、蘇丹和利比亞等地的油田開發權后,現在又和英國BP公司合作開發科威特北部大型油田。該公司還在和伊朗石油公司進行談判,力圖加入伊朗西南部亞達瓦蘭油田的開發。印度國有的印度石油公司和伊朗石油公司子公司就伊朗南帕爾斯天然氣田開發和天然氣液化設備建設達成協議。
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礦產資源大臣納伊米5日在與東道主官員會談時還提議,要與印度公司共建一家煉油廠。沙特還提議在印度建造一家合資煉油廠。印度一直在建造新的煉油廠,其煉油產能超過了每天200萬桶,是其1998年產能水平的大約兩倍。
沙特還可能單獨或與印度和中國的石油公司合作,投資數十億美元建設擁有脫硫設備的高級煉油廠,出口汽油和柴油等燃料。目前,沙特阿拉伯正與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作,在中國建立一家大的煉油廠。
該報分析,印度是亞洲地區僅次于中國、日本的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其原油需求約70%依賴進口。印度距離中東較近,其國內煉油廠的設備也比較適于精煉中東原油,估計今后印度石油資本會進一步加速對中東的進軍。
中國走上全球尋油之路
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將達4.5億至6.1億噸,而國內供應量卻只有1.8億至2億噸,缺口達2.5億至4.3億噸。由于中國石油產量不可能大幅增長,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幾乎全部要依靠進口。到2020年前后,中國石油進口量有可能超過3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油品進口國。
中國對國際石油的嚴重依賴已成一個基本事實和趨勢,中國已經不得不走上了全球尋油之路。
2004年12月25日,中國與委內瑞拉簽署能源合作一攬子協議,委內瑞拉允許中國企業在其15個地區開采石油,該地區已探明儲量達一億桶。
此前,胡錦濤主席出訪拉美四國,承諾十年內向拉美投資1000億美元,重點投入到能源開發以及與此相關的基礎設施;9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首訪俄羅斯,俄羅斯承諾通過鐵路增加輸入中國的石油總量。
具有戰略意義的輸油管道建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安大線十年波折尚沒有明朗結果,好在中石油集團已經擁有中石油阿克糾賓股份公司85.42%的股份,2003年這一項目的原油產量為365萬噸。
2004年9月28日,中哈石油管道開始鋪設,一期工程耗資7億美元,預計2005年完工,年設計輸油能力1000萬噸;二期工程計劃于2011年完工,輸油能力2000萬噸;而遠景供應量更高達5000萬噸。
按照專家觀點,鋪設中哈石油管道實際上還暗含了“泛亞全球能源大陸橋”的戰略構想,將修建的中哈管道與待修的哈伊(伊朗)管道串聯后,將把石油供應國——中東、中亞國家和俄羅斯與亞洲的主要石油消費國——中國、日本、韓國連接起來。中國則恰好處在戰略樞紐的位置。
和中哈石油管道相比,中國與加拿大的石油合作雖然沒有那么引人矚目,但其潛力不可低估。外電曾引述擔任過加拿大產油區阿爾伯塔能源部門負責人默里.史密斯的話說,加拿大和中國的能源合作項目展開以后,加拿大每天300多萬桶的石油出口中可能會有1/3到中國。中加能源合作項目將包括開采阿爾伯塔省北部的油田,然后運送到加拿大西部港口再通過油輪運往中國。沙特阿拉伯石油運輸路線圖
作者:綜合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