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們開始憂慮債券型基金是否將成為開放式基金中最早遭遇清盤的“先烈”。本報記者 吳偉洪 攝制圖:盧笳
兩只債券型基金份額跌至1億份以下,另兩只債券型基金份額逼近1億份
債券型基金面臨清盤危機
在本周迎來的2005年第一個證券交易日,投資者們在悲嘆基金2004年整體弱市之際,陡然發現14只債券型基金規模整體嚴重縮水,平均份額已不足6億,遠低于其它基金品種的現存規模。
讓基民們驚嘆的是,景順長城基金公司和國泰基金公司旗下的景順長城恒豐和國泰金龍份額已跌至1億份以下,而鵬華基金公司和嘉實基金公司旗下的鵬華普天債券基金和嘉實理財債券基金的規模亦逼近1億份。這四只債券型基金的份額僅距清盤解散的門檻——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僅數千萬元之差了。基民們開始憂慮債券型基金是否將成為開放式基金中最早遭遇清盤待遇的“先烈”。2004年被持續凈贖回的債券型基金的整體命運由此備受市場各方關注。
加息預期打壓債券型基金
記者通過翻查資料發現,目前14只債券型基金在首募時的規模雖無法與股票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相比,但這類基金首募規模最少亦有4億之多,最高者達15億。但本周一的統計情況顯示,14只債券型基金平均規模不足6億。長城恒豐和國泰金龍的規模更令人憂慮,已低于1億元。而鵬華普天債券基金的規模雖略高于長城恒豐和國泰金龍,但其凈值不如前兩者。如果鵬華普天債券基金的凈值繼續下滑,其資產凈值很可能低于前兩者而更接近“清盤解散”的門檻。
債券型基金為何如此遭受冷遇呢?換言之,基民們為何如此遠避債券型基金呢?深圳一家擁有債券型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對本報記者稱,2004年,人民幣9年來首次加息引發市場對中國將進入加息周期的預期,而與利息反向走勢的債券價格卻持續下跌,債券基金的凈值亦一路下滑。同時,中國企業債券市場不發達和市場容量較小,亦束縛了債券型基金的投資空間。較大的機構投資者尤其是保險公司已基本“不碰”債券型基金。這些具有較強投資能力的保險機構一方面不看好債券價格,另一方面希望自己直接進入債券市場獲利。鵬華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會秘書程國洪亦承認,債券型基金規模縮水主要由加息及加息預期引致。
此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公司總經理表示,得益于加息及加息預期的貨幣市場基金亦大大分流了債券基金的基民們。基民們看到貨幣市場基金在基本保本的基礎上還有“3%左右的年化收益率”后相繼離棄債券基金,加盟貨幣市場基金。鵬華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會秘書程國洪亦承認,隨著利率走勢不再適合債券基金的生存和發展,加之其它基金品種的吸引力相對較強,轉換其它基金份額的基民亦不在少數。
記者觀察到,景順長城、國泰和鵬華及嘉實均擁有系統基金,尤其是景順長城和國泰的債券基金出世便是系統基金中的子基金,出生規模就不大,且該公司推出各子基金之間便利轉換。景順長城一位負責人稱,由于該公司股票型基金凈值一直處于正增長,因此不少債券基金的基民便放棄債券基金而換取股票型基金,因此該公司整體基金規模沒有較大變化。
債券型基金積極穩定份額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基金專業研究員杜書明指出,在市場普遍預期升息周期才剛剛開始的情況下,預計債券型基金在今后仍將面臨較大困難,一些規模不斷縮小的債券基金有可能成為最先退場的基金。有證券專業媒體引述一些資料預言,債券型基金在2004年完全停止發展并極度萎縮的基金類別,是一個正被持續凈贖回的基金類別。債券型基金是否將整體消失呢?
基金被清算解散的“門檻”究竟是什么?記者翻查《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發現其44條明確規定,“開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證監會及時報告;連續2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證監會說明原因和報送解決方案。”仔細研讀這些字句,并無強行清盤解散的意味。更何況,景順長城恒豐債券等四只債券基金雖然份額已萎縮至基金業中“最小群”,但較之上述兩種情形尚有一定的距離。即便某只債券基金先期出現上述兩種情形之一,亦不一定會清算解散。
記者采訪獲悉,上述四只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目前根本尚未考慮“報送解決方案”,而是積極地采取措施穩定份額。鵬華基金管理公司董秘程國洪稱,該公司鵬華債券基金份額已趨于穩定,因此不擔心債券基金的前景。此人士還稱,為了增大規模,該公司近來采取了一些積極動作,但效果還不太明顯。不過記者了解到,這四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已有個別公司考慮“萬一不幸出現兩種情形之一,就考慮上報更改基金契約”。
專家建議
投資者可考慮子基金間轉換
眼下的債券基金持有人如何處置手中的債券基金呢?投資者如何提前應對“萬一被清盤解散的局面呢”?長江證券周通認為,根據《基金法》有關規定,如果基金一旦被清盤,基金管理人將組織清算組對基金財產進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基金財產將按基金份額持有人所持份額比例進行分配。投資者如大量提前贖回并轉換很可能會影響基金正常的投資決策和投資效率,并勢必加速基金凈值的下跌,甚至基金“猝死”被清盤。這對投資者最為不利。此人士建議,投資者可以考慮在子基金之間轉換,利用基金公司內部資源,避免基金凈值大幅震動。
旁邊報道
“反淘汰現象”阻礙基金發展
除卻加息因素之外,幾乎所有基金均認為“反淘汰現象”是基金規模減少不可忽視的因素。何謂“反淘汰現象”呢?前述深圳某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非常感嘆地表示,現在凈值越高的基金遭遇贖回的壓力越大,而凈值在面值之下的基金卻相對穩定。這就是不成熟市場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亦即“反淘汰現象”。中小投資者一旦看到自己持有的基金凈值已高于面值,即有贖回套利“落袋為安”的沖動。反之,中小投資者如果持有的基金凈值一直處于面值之下,卻不敢亦不愿贖回,因為他們擔心負擔贖回后產生實際賬面虧損。投資者寧愿坐等其凈值上升。
滬深穗三地的多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深有同感。記者觀察到,事實上,截止到6日,景順長城恒豐債券基金的凈值為1.0183元,業績較佳,但規模卻萎縮。與此同時,大成基金公司旗下的某只基金首募規模約20億份,當其凈值上升時立即遭遇不小規模的贖回。而同處深圳的某老牌基金公司旗下某只股票型基金已發行兩年余,其凈值仍在面值以下。但被“套牢”的投資者卻沒有大規模贖回,這只業績不良的基金至今保持了較為穩定的規模。
基金經理們將這種“反淘汰現象”歸因于中國資本市場的無效率。基金經理們認為,投資者應該用堅定持有的方式為市場表現良好的基金經理鼓掌,而以贖回方式懲罰業績較差的基金經理。而這正是成熟資本市場的“馬太效應”。
景順基金公司一位負責人稱,現在機構投資者越來越認可“正淘汰現象”,并相信市場的“正淘汰現象”終將到來。但大多數基金公司人士認為,“反淘汰現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全面逆轉。有不少基民因此生疑:某些基金經理是否會為了規模穩定而令基金凈值一直保持在面值以下?畢竟,現在的基金管理費是根據基金規模提取而與基金凈值無關。
本報記者 謝艷霞 實習生 林俐 責任編輯:張克然 姚虹(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