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國資委成功地實現了轄下數萬億元國資的規模飆升。本報記者 吳偉洪 攝
年終歲末,當國資委主任李榮融面對中外媒體的輪番發問時,他的神情比去年更為自信、從容。國資委這個代行政府出資人職能的“大管家”,2004年成功地實現了轄下數萬億元國資總量的規模飆升,央企利潤增長再創新高。
在今年接二連三啟動的監管動作中,人們覺察到,未滿兩周歲的國資委已不折不扣地完成自身的角色定位,并帶領著轄下的精兵強將沖刺行業三甲。
剝離輔業
分離辦社會職能
國資委在年初曾公開發布“施政綱領”,加快中央企業的主輔業分離,剝離央企辦社會的職能成為首要安排。
到今年9月底,已有北京、上海、黑龍江、遼寧、四川、甘肅等地共775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了這一浩大工程,涉及改制企業2639戶,涉及富余人員70.8萬人。
事實上,承載著過多社會職能的國企何嘗不希望盡快卸下包袱,但因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改革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場被稱為“動大手術”的調整,倘若離開了國資委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稅務總局以及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調與磨合,改革很可能功敗垂成。
力導重組
國資板塊強強聯合
隨著角色定位的清晰明朗,國資委又明確宣布:監管的對象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國企,而是負有保值增值使命的國有資產。國資委深信,科學地整合相近資源、避免無序內耗,是央企提升整體競爭力的關鍵。于是,各大央企之間的“銅墻鐵壁”被逐一拆除,在國資委的力主下,房地產、旅游、能源等央企板塊大調整。
地產業“五朵金花”的脫穎而出成為其間最大的亮點。在長達半年多的摸底調研后,國資委選定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招商局集團、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中國保利集團、華僑城等五家央企作為重點扶持對象,并親自做媒,為其他央企手中亟待剝離的非主業地產業務牽線搭橋。
人事更迭
央企一把手“下課”
與往年相比,位高權重的國企“一把手”的日子過得并不舒坦。國資委頻頻出招對央企上百名領導進行了職務調整,不少國企老總紛紛下課,重大人事更迭的頻率遠遠高于以往。
年初有三九的趙新先、中石油馬富才、長城王之下課,近期有三大航空集團同時換帥,還有日前的哈藥集團劉存周、大冶特鋼朱憲國被臨時撤換。從前,大型國企老總的職務升降由組織部門說了算,倘若不涉及重大瀆職、違法違紀行為,國企老總一般只升不降,收益回報與風險承擔并不相關。但眼下,國資委動真格了,它讓業界一睹其強硬作派。
國資委業績考核局的負責人透露,目前有6家中央企業負責人正面臨著減薪等懲罰措施。隨著考核規則的日漸完善,央企負責人必須接受業績考核、薪酬管理、經濟責任審計等立體化約束,高懸的利劍隨時都可能落下。從央企一把手頻繁變更,到高管人才全球化招聘,國資委正努力將國企干部的經營管理才能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來合理配置。
央企瘦身
從195家到181家
經過前期緊鑼密鼓的排兵布陣,國資委已為高達近12萬億的國有資產搭建起嚴嚴實實的監管鐵幕,處于改革生死線上的央企則在全速奔跑。
早在去年6月,主政未久的李榮融就曾明確表態:“央企三年內必須做到行業前三名,否則不是你調,就是我調。”今天,央企再度體會到國資委的鐵腕。就在今年12月中旬,這個國資大管家鄭重宣告:隊伍龐大的中央企業必須再度瘦身,去年初統轄的195家央企如今只剩下181家。李榮融還發話,國資委將大力扶持50家左右主業清晰、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大型、特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如今的181家中央國企,究竟誰能笑到終場?各界正拭目以待。
核定主業
嚴懲非主業擴張
11月底,首批獲得國資委認可的中央企業主業名單正式公布,49家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央企在國資委的重重審核下,明確了自己的主營方向。
這絕非一次例行公事的資格認定。中航油盲目投資期貨等高風險行業的舉動,無疑為央企敲響一記警鐘。國資委在最短的時間內火速召集轄下央企負責人赴京召開會議,“堅持主業、發展主業”的嚴正告誡在這次大會上被一再強調。
翌日,國資委毫不留情地發布第10號令,要求中央企業務必在2004年12月31日前上報圍繞著主營業務而展開的短期、中期與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各方認為,“非主業類的重大投資一律不予審批”是國資委開出的可以止住國資流失的一劑猛藥。
撰文:本報記者 黃夢真 責任編輯:張克然 姚虹(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