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華 當年的“秦池”一舉奪下央視廣告“標王”而天下知,而其不久前要賣廠的消息再次令人側目。人們紛紛探究這個縣辦酒廠從“標王”到“隕落”的軌跡時,看到了“資金鏈”斷裂背后的慘烈。日前被上海易美拖累的南京熊貓,同樣面臨著“資金鏈”的考驗。
資金好比企業的血脈。因此,對其資金鏈的斷裂往往“怪罪”財務決策的失誤。于是,國內眾多企業開始關注動輒十幾萬元甚至二十幾萬元的監管軟件,意欲利用高科技整合資源,提高企業的集中管理能力來應付突發事件。
日前,“中國大中型企業集團資金管理高級研討會”在南京召開,眾多老總試圖為資金決策探出一份安全秘方。
直言“資金鏈”四大危機
在研討會上,有關專家指出,“秦池”、“易美”現象絕非個案。在一些大型企業集團,資金占用量大、資金周轉不靈已是一種普遍現象。
目前,國內有相當數量的集團企業在資金、管理上存在方式落后、手段欠缺的問題。下屬企業多頭開戶的現象比較普遍,資金管理不嚴,投資隨意性大。集團在資金流向和資金控制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情況,資金管理有章無序,存在體外循環現象。目前條件下,集團常有報表不真實、造假賬的問題。
因而,資金管理松散、預算管理困難、集團監管力度及時效性不足、財務信息的準確性不高已經成為集團企業財務管理的四大頑疾。
“很多公司從表象來看競爭力很強,然而卻在一夜之間轟然倒下。究其原因是資金鏈上出了問題。”浪潮集團副總裁王興山感慨道,“集團企業在追求規模的持續擴張和利潤增長的同時,卻忽視了其背后不斷擴大的資金缺口和債務規模,一旦遇到波折影響到現金流的平穩運行,必然受到沉重的打擊。
市場呼喚財務“千里眼”
時下又到了編制下一年度預算計劃的時候了,南京一家企業的總經理根據各方面的情況,預計2005年的利潤可超過1億元;但在送交集團總部的預算方案上,他報的卻是6000萬元。這樣做的原因不言自明,少報一點,到時超額完成任務,還可多拿獎金。
類似這樣的心理,在集團公司內比比皆是。這與集團總部和下屬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有很大關系,作為不直接介入業務經營活動的總部,并不了解下屬企業各項經營指標,這是中國集團型企業管理的一個老大難問題。
即使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沒那么簡單。有時候,盡管集團總部明知下屬企業有意低報了銷售預算,卻苦于拿不出有力證據。而且由于總部本身不介入下屬企業的經營,也拿不出合理的預算方案。于是,只能根據下屬企業去年的經營狀況,大致想一個數字。因此,制定過程是一個“議價”過程,最終雙方可能會以某個價位“成交”。至于是否符合下屬企業的經營實際、是否考慮到宏觀經濟形勢等都缺乏科學數據支撐。
而科學預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麻煩。比如,為收集下屬企業的各項經營數據,需要企業填寫五六十張表格,再加上從數據公司獲得的大量數據信息,人腦根本無法完成。所以,管理軟件成為企業的最好助手,該系統模擬出的數據的準確概率要比拍腦袋高得多。
《市場報》 (2004年12月28日 第二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