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頻頻出事凸顯公司治理危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3日 17:27 中國經濟時報 | |||||||||
見習記者 范思立 實習生 李曉曄 “伊利事件”爆出后,伊利方面反復強調:此事雖然對投資者信心有所打擊,但鑒于伊利的品牌形象和穩定的消費群體,投資者的信心肯定會隨著公司的業績狀況而重建。但北京證券分析師呂立新仍對伊利的股票表示了憂慮,他認為股價的震蕩會持續一段時間。高管被拘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狀況存在問題,可能會對經營業績產生潛在的不利因素。對二級市場
高管出事 治理結構不完善是根源 從金正數碼科技原董事長萬平到創維數碼董事局主席黃宏生,從中航油總裁陳久霖到而今被拘的伊利5名高管,我們不應該只是簡單地關注其事態的進一步發展,更應該關注的是,為什么頻頻發生公司高管出事——無論國內上市公司還是海外上市公司,無論是國有上市公司還是民營上市公司。 “不能將伊利高管風波看作是個案,應該將近期連續發生的公司高管出事聯系起來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李兆熙研究員,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一語點題。李兆熙說,伊利高管出事源于今年6月份獨立董事俞伯偉質疑伊利股份違規進行國債投資,暴露出公司治理問題,引起證券市場的震蕩,直接導致證監會的介入,隨后證監會的核查小組進入伊利調查。他說,今年上市公司高管屢屢出事的現象發生,很大程度上與我國目前股市的背景環境有關,說明我們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公司治理機制不到位和企業風險管理薄弱。 公司治理結構不應成為空架子 李兆熙認為,公司治理應該有一個框架。但許多股份公司缺乏健全的內設專門機構,或者是機構雖健全,作用卻普遍缺失,使得公司治理結構成了一個空架子。當前,無論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都想上市融資,但他們忘了最重要的一點,即一旦公司上市,無論原來是私營還有國有,都會變成公眾公司,帶有很大的社會性。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引入獨立董事可以體現社會的監督作用。但是,現在我國很多公司的獨立董事缺乏獨立來源,與董事會有“說不清”的關系,造成獨董作用缺失。像伊利股份獨董那樣站出來獨立說話的,實數屬罕見的個例。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