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筠 2004年12月11日,是中國向世貿組織承諾拍賣行業保護政策終止的最后期限,從此拍賣業將面臨著“門戶”開放的競爭壓力。拍賣業內人士預測,外國拍賣公司必將蜂擁而至,中國拍賣業面臨重新洗牌。在各拍賣公司紛紛忙于秋季大拍之即,記者就拍賣業即將開放走訪了幾家拍賣公司。
截至2004年底,中國拍賣企業近4000家,從業人員達4萬多人,國家注冊拍賣師近5000名,年拍賣成交額超過1100余億元;已有13批會員加入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共有會員911位,拍賣市場初具規模;拍賣的服務領域已涉及商業、物資、紡織、郵電、房產、金融、文物、土地管理等十幾個領域;拍賣標的范圍也由最初的一般生活消費品和生產資料擴大至不動產、土地使用權、文物古董、翡翠珠寶、近現代書畫、古籍版本、音樂作品版本、作家書稿、影視作品發行權、科技成果、小型企業、破產企業財產、市場攤位、汽車牌照、電話號碼、體育明星獎牌、無線傳呼頻率以及列車、飛機冠名權、橋梁道路命名權、股票權益等等,從有形的商品發展到無形的商品(權利),在無形的商品(權利)方面更呈現豐富多彩的特點同時,中國拍賣業已經初步嘗試了走向國際拍賣市場的實踐,在與國際拍賣的接軌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我國現有的拍賣企業大多分布在廣州、深圳、上海、北京、溫州等經濟發達地區,其中上海已經成為國內專業拍賣行最多最齊的城市。
目前,由于藝術品拍賣業的一些相關政策和市場一時還銜接不上,外資拍賣行在中國暫時還不可能有很快發展,如中國規定在文物拍賣中定向拍賣(限制競買對象等)、限制文物出境等。專家因此分析說,內地從事藝術品拍賣的企業盡管面臨國外知名拍賣行的嚴峻挑戰,但仍有幾年準備應對的過渡期。針對《拍賣法》不完善的地方,商務部近期制定了《拍賣管理辦法(草案)》,辦法規定,自2004年12月11日起,允許設立外商獨資拍賣企業。國有獨資拍賣企業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改制。同時規定,商務部是拍賣行業主管部門,對全國拍賣業實施監督管理。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對拍賣企業及分公司的設立許可可以采取聽證方式。拍賣企業名稱中的行業表述應當標明“拍賣”字樣。“草案”中對此辦法何時實施沒有做出明確規定。
該業內人士分析,國外拍賣業巨頭“蘇富比”和“佳士得”早已對中國的拍賣業虎視眈眈,“門戶”放開正是其大舉進軍的良好時機,由于我國的拍賣行業起步較晚,足足相距了200多年,因此,無論是拍賣規模還是拍賣經驗都無法與之抗衡,這必將導致中國的拍賣公司大規模被淘汰。
面對眾多競爭壓力,國內部分強勢拍賣公司早已做好準備,以“強強聯合”來抗衡。2001年11月設立的中華國際拍賣產業聯合集團(簡稱“中拍聯”),以其創新的理念,先進的運作模式,構筑了一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企業領域經濟體系。據了解,目前,“中拍聯”的成員單位已達90家之多,包括拍賣公司、典當公司、廣告策劃、科研機構、培訓機構、資產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房地產交易中介機構、出版機構等。
據統計,“中拍聯”去年的拍賣成交金額達200億元,僅香港、澳門的拍賣業務成交金額就有20多億元。今年上半年,“中拍聯”的拍賣成交金額已達到300多億元,半年業務量飆升近一倍,其中,順利實現異地拍賣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成交金額達30億元,節約拍賣成本50%。拍賣行內人士稱,“中拍聯”是我國國土部門實行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制度的得力助手,其創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在不同體制框架下的拍賣產業組合,成為中國拍賣領域合作與發展中的一個新嘗試。
面對強手如林的競爭局面,中國拍賣協會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網上拍賣已經成為拍賣行業一個新的亮點,國內許多網絡公司也把開展拍賣業務作為自己吸引客戶、擴大影響的重要手段;許多拍賣公司也在著手建立自己的拍賣網站。如何規范網上拍賣,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研究、探討加強網上拍賣管理,保證新興的網上拍賣業務健康發展,已經成了中國拍賣行業協會一項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同時,積極開展國際交往,擴大與國外同行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是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發展壯大中國拍賣業的必由之路。
《市場報》 (2004年12月17日 第二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