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挖掘新的投資主題是機構投資者永恒的使命之一。本報記者 吳偉洪 攝
從“二八”到整體退潮
2004年機構投資理念回顧
年初:“二八”現象擴散
2004年初適逢1311點反彈開始不久,指數運行仍處在較低的位置,此時行情剛剛被全面引燃,人氣高漲、各路資金運作積極,行情正由鋼鐵、石化等藍籌品種向各種概念全面過渡。
此時的機構運作也非常積極,其中“二八現象”中的20%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基金運作的,這也是市場所共知的。同時,隨著行情的演繹,“二八現象”逐步向市場各類熱點全面擴散,各路資金也更加活躍。如2004年2月短短一個月時間就有26家券商自營盤上榜,其中上榜個股也并不拘泥于行情之初的20%機構重倉品種,對各類概念股的參與開始增多。主要原因是在基金當時對鋼鐵、石化等幾類藍籌品種全面占領的情況下,券商也只能更多地參與這類概念股,如在26次上榜席位中,上海證券上榜8次,國泰君安上榜3次,東吳證券和國信證券各2次,所上榜的個股有世紀中天、百科藥業、三星石化、上柴股份、風華高科、三九醫藥、TCL集團等,熱點向概念股全面擴散。
年中:“二八”轉向“一九”
隨著上半年行情的結束,各類概念股也都摘下了其堂皇的面具,股價都不斷滑落,其中券商自然受累多多。而基金所堅守的“二八”陣地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襲擊。
為維護自身的市場地位以及所搭建的市場文化,并力保減少損失,同時尋找新的盈利點,基金之前所引導的價值投資又向更深的層次轉變,“核心投資”被推上了前臺,相應的“二八現象”也向“一九現象”轉變。一批如中集集團、鹽田港、中興通訊、小商品城等具有核心競爭力,價值被低估的個股被基金等機構競相運作。
但總體而言,機構在此階段的運作已經遠不能和年初相比,此時運作趨勢已有每況愈下,其所提出的“核心投資”已經無法支撐其機構整體非常良性地運作下去,市場已經有了向更深層次發展和呼喚新理念出臺的苗頭。
年終:凋零與期待
隨著年初的“二八現象”向市場全面擴散,年中收縮轉向“一九現象”,而到接近年末時,就是“一九現象”中的“一”也幾近凋零。特別是近一段時間,機構運作已經越來越死板,其所推行的“價值投資”、“核心投資”也遭到了質疑。無論是“二八現象”中的“二”還是“一九現象”中的“一”都已經風光不再。這不僅體現在年中部分“二八現象”中的“二”提前退潮上,同時還體現在部分“一九現象”中的“一”近期的下跌。
在此情況下,機構原有的幾個投資理念和主題已經無法再度引領市場,若想有所起色必須營造和樹立新的理念和主題。而與此同時,作為市場另一極的游資則在利用各種手段和概念炒作蠶食著市場利潤,幾個還沒有被市場熱炒的新思潮也被推上了市場前臺,如主題投資、國際化投資等。而主題投資在博時基金的渲染之下更像是價值投資和核心投資的延續,從之前兩個主題的運作周期越來越短和市場認同度越來越低看,主題投資的市場效應可能更加弱小。相反,國際化投資在微軟和創智科技、浪潮軟件建立合作關系,聯想收購IBM公司PC業務的發展趨勢看,我國部分企業和國際接軌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很有可能由點到面再向更深層次發展。其中諸如重組、并購等機會必然會很多,一旦被絕大部分機構認識到這點,非常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市場運作和提倡的主題品種,活躍在即將到來的2005年。
總而言之,機構2004年的運作和之前一年的“五朵金花”風光無限相比是無法相提并論的,從“五朵金花”到“二八現象”再到“一九現象”,直到目前的整體退潮,其市場理念的發展趨勢已經非常明朗,新的市場投資主體必將出現。著眼2005年,我國機構投資者的規模仍將不斷擴大,其對市場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也會不斷加大,投資者的視角仍將不斷聚焦在機構以及機構行為上,但一定要注意舊有的市場主題并不一定成立,機構仍將不斷挖掘新主題。
(摘自《證券時報》) 責任編輯:張克然 姚虹(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