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貨商為何被商場封了“穴道”(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3日 08:34 經濟參考報 | ||||||||||
超市的重重克扣、盤剝,使得供貨行業的利潤微薄,近兩年沈陽市的供貨商數量以超過15%的速度減少,整個行業岌岌可危。 超市“猝死”的埋單者 遼寧三和百貨有限公司一夜之間關門了!這對于附近的居民來說,不過是多了個茶余飯后的話題;可對于300多名像陳維國這樣的供貨商來說,卻無疑是平地里的一聲驚雷:超市3個多月沒有結款,另有4萬元貨款不知道還有沒有收回的希望。 陳維國說:“現在200萬元就可以開個超市,平時靠拖欠貨款維持經營,經營不善就關門大吉。像三和百貨積欠的貨款就不下500萬元,純粹就是‘包賺不虧’的買賣。可對于我們來說,血汗錢就此打了水漂,到哪里講理?” 遼寧三和百貨有限公司總營業面積近3萬平方米,由吉林吉富特種鋼有限公司擁有99%的股份。今年10月28日,吉林吉富特種鋼有限公司突然貼出通知,宣布三和百貨即將停止營業,并告知其供貨商盡快撤貨。 聞訊趕來的供貨商們很快發現,公司的財務人員、帳冊早已不見蹤影。打電話給三和百貨的法人代表、總裁遲振生,對方聲稱早在一個多月前已被吉林吉富特種鋼有限公司(簡稱吉富)撤銷職務;找代任總裁兼總經理易才勝,易才勝也非常無奈地說,自己只是公司雇的員工,并不對其債務負責;再說自己也有兩個月沒發工資了。易才勝出示了吉富公司的一份通知,上面宣稱易才勝的職務工作期限至11月13日終止。 供貨商于是到沈陽市皇姑區法院起訴三和百貨有限公司,企圖通過法律途徑討回貨款。誰知由于三和百貨人去樓空,一時法院的傳票竟也不知該送到哪里,最后還是通過易才勝“中轉”交給了吉富公司。 據報道,國內其他城市也頻頻發生因超市倒閉,供貨商貨款被“黑”的事件。杜連生分析,供貨商與超市是一種代銷關系,在供過于求的買方市場,零售商擁有通向消費者的網絡資源,處于強勢地位。供貨商的商品要想順利進入超市,首先就必須答應其結貨款延期的要求。目前國內許多超市通常都是兩三個月結算一次貨款,個別大型超市甚至長達半年才結算一次。 遼寧省目前80%以上的供貨商月銷售額只有幾萬元,勢單力薄,完全不具備跟大型超市對抗的實力。由于多數供貨商只能跟部門經理甚至底下的辦事人員打交道,對超市的經營狀況也不知情。即使每個月都要送幾萬元的貨物到超市代銷,結款期也一再被往后推,大部分供貨商也只能忍氣吞聲。 杜連生說,由于大筆貨款被長期拖欠、對超市的財務狀況又沒有知情權;國家對超市等商業批發企業也沒有任何抵押制度的要求,一旦經營狀況不理想或發生意外事故,供貨商們就“順理成章”成了這些超市的“埋單者”。 除此外,供貨商還是為超市提供“融資”的“天堂”。據三和百貨內部人士透露,吉林吉富特種鋼有限公司自2002年9月接管三和百貨以來,幾乎沒有投入任何資金參與經營。遼寧三和百貨有限公司2001年正式注冊時,注冊資金為1000萬元,當時歸北京三和商務發展有限公司所有。2002年9月16日,北京三和商務發展有限公司以500萬元的價格將其轉讓給吉林吉富特種鋼有限公司,其中包括260萬元的應付貨款和員工抵押金50萬元。吉林吉富特種鋼有限公司除了最初支付給北京三和商務發展有限公司的190萬元(500萬元減去應付貨款260萬、員工抵押50萬),并沒有投入任何資金改善經營狀況,只是依靠供貨商的貨款填補前面的資金空洞。 “富日子”為何漸行漸遠? 目前超市80%以上的商品都通過供貨商供貨,但供貨商的日子卻一點也不好過。據他們反映,向大超市供貨必須忍受各項費用的克扣,微薄的利潤一再遭到擠壓;向小超市供貨則隨時面臨超市倒閉、血本無歸的危險。 入行21年的蓋風嶺十分懷念供貨行業曾經有過的“輝煌”時代。在20世紀80年代,物質匱乏,那時是零售商求著供貨商要商品,進一臺冰箱要搭售5個電飯鍋;即使到了90年代初期,雖然產品極大豐富,但企業營銷乏力,流通領域還是極其需要那些有資金、有關系、有網絡的經銷商,不但生產企業對經銷商恩寵有加,零售企業對其也是各取所需、相安無事。 近10年來,超級零售終端迅速崛起。僅遼寧省,至2003年已有3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興辦商業企業。為搶奪市場,零售業的利潤直線下降。蘭州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林柯教授介紹,目前國內零售商的利潤率已下降到3%左右,這還得看商品損耗水平,把經營成本向上游分攤因此成了零售商的必然選擇。法國家樂福集團董事長貝鶴能說,顧客不斷“施加壓力”,他們只想付更少的錢買更多的東西,我們因此不得不把這種壓力帶到供應商身上。 遼寧三和百貨有限公司前代總經理易才勝認為,超市等零售商收取的“進場費”實質上是變相的“低價采購”,在零售企業的利潤構成中占有相當的比重。而一些商場、超市不但要求供貨商上繳節慶費、店慶費等費用,還通過“填坑”等方式將經營風險轉嫁給供貨商。所謂“填坑”是指部分超市和供貨商聯營簽訂保底銷售任務,如果超市完不成銷售,供貨商必須用現金從柜臺買貨補足“任務”。 與超市等零售業態迅速壯大的情況相反,供貨商的經營水平在10年間并沒有實質性進展。遼寧省80%以上的供貨商月銷售額在10萬元以下,全國也幾乎沒有堪與家樂福、百聯等大型零售企業并駕齊驅的供貨商品牌。 沈陽市供貨商協會秘書長杜連生分析,商業供應鏈日趨“扁平”,一些超市已具備直接向生產廠家采購的能力,供應商的利潤肯定就被大力壓縮。而許多供貨商在利潤下降的情況下,加上被超市占用資金,不能及時壯大規模,形成大宗采購優勢;同時內部管理和成本控制也缺乏科學性,這些原因必然使供貨商的處境越來越艱難。 一些供貨商認為,超市對供貨渠道利潤的盤剝,不但影響了供貨商的利益,對行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最后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消費者的利益。各種費用加大了供貨商的生產經營成本,為了生存,一些供貨商就通過對產品改頭換面地包裝以提高價格(或者降低產品質量以減少成本),而這額外的負擔自然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去了。 張宏說,有的超市通過強調“全市最低價”等手段來爭奪客源,明明每瓶1元的番茄醬,為了取得銷售地位,零售價卻只賣0.68元/瓶,這使供貨商很無奈。超市的損失可以通過進場費等形式轉嫁到供貨商的頭上,有的供貨商則因此通過“以次充好”降低成本。 形成合力方是出路 沈陽市供貨商商會已發展了100多家會員單位。沈陽市供貨商商會秘書長杜連生說,越來越多的供貨商希望通過供貨商協會形成合力,通過捆綁作戰增加與零售商合作、談判的籌碼。 在歐美等商業高度發達地區,像沃爾瑪這樣的大公司雖然有上萬種商品,其供貨商僅有幾十家,甚至直接向廠家進貨。而我國供貨商由于自身規模和成本控制不足,在與零售商的合作中處于弱勢地位。記者調查發現,遼寧省多數供貨商每月銷售額不到10萬元,與大型超市每月過千萬甚至上億元的銷售相比,屬于“小不點”級別。供貨商張宏說,自己曾在家樂福供貨一年,只能跟業務員打交道,連部門經理都見不著,更別說跟他們去談條件了。 大連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趙順認為,大部分小供貨商在產品宣傳、配送條件、產品包裝、條碼等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市場經濟要求他們要面臨更激烈的競爭,從分散走向聯合,形成競爭合力,掌握制訂新游戲規則的主導權,才能重建自身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 遼寧省工商局公平交易處高海處長認為,供貨商反映最強烈的收費項目和金額多在雙方簽訂的《商品供應合同》、《聯銷協議補充條款》等合同中格式化列出。有的合同中有關條款明顯將商業風險轉嫁到供貨商的頭上,應屬于無效規定。沈陽市供貨商協會正在積極籌備跟工商部門聯合推出一份“規范”合同,由供貨商協會出面維護會員單位的利益。 杜連生認為,通過供貨商個體聯合,借助行業的力量與賣場平等對話,商討收費項目的合理性,能有效制約超市對供貨商的盤剝,使生產廠家、供貨商和終端賣場之間的關系從惡性競爭走向共同發展。 遼寧三和百貨有限公司前代總裁易才勝說,我國供貨行業應通過整合形成品牌,廣大中小供貨商必須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通過整合,做大做強,才能贏得利潤空間。同時在與零售商的交鋒中不能一味妥協,在利益受到侵害時,應尋求法律支持。 作者:陳黎明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