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 2002年3月1日,本報對貴嶼拆解業帶來的污染予以報道。這種原始的拆解模式在貴嶼還能持續多久? 孫茂勇 攝
核心提示
正當國家發改委、信息產業部等為廢舊電子產品回收以及產業化問題頭痛不已的時候,記者近日卻從汕頭市潮陽區政府獲悉,國家信息產業部在11月9日已正式批準將曾被媒體口誅筆伐的貴嶼列為“全國廢舊電子信息產品拆解處理示范工程”。
在得知這一消息后,記者立即趕到潮陽區貴嶼鎮進行深入調查。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貴嶼鎮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會,而對中國的廢舊電子電器產品處理產業化來說這可能就是一條出路。
而對于產業升級,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電子廢棄物資源化研究所所長王景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貴嶼已經具備產業化條件,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是無害化和規范化。
13年拆解電子垃圾二千萬噸
目前中國正在迎來家電和電子產品報廢的高峰期,但是關于廢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的產業化問題,國家有關部門至今仍在試點和征求意見,產業化還處于準備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貴嶼的廢舊電子電器產品處理產業化卻在爭議中進行了幾十年,其標本的價值便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部貴嶼收舊利廢史幾乎就是貴嶼的經濟發展史。從當初上門收購鵝鴨毛、廢舊錫銅起步,發展到目前數十萬“大軍”從事廢舊物資回收,貴嶼鎮收購廢舊物資已長達五六十年的時間。在國家發改委正在為廢舊電子產品處理進行試點和準備專項資金時,貴嶼卻在沒有政府資金支持的情況下,自發地走出了一條廢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的產業化道路。
記者了解到,對貴嶼人來說,電子垃圾帶來的無疑是一座“礦山”:2003年全鎮廢舊電子電器及塑料回收拆解加工行業產值6億多元,占全鎮工業產值的90%,交納稅收800萬元,占工商稅的90%以上。拆解業的繁榮,成就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貴嶼有著驚人的廢舊電子電器產業規模,全鎮300多家民營企業中3/4以上從事廢舊物資的回收、拆解和加工,從事拆解和回收加工環節的作坊式經營農戶5500戶,全鎮從業大軍達5萬人以上。
據當地有關部門統計,在過去13年的時間里電子廢棄品的拆解加工總量高達2000多萬噸。有專家認為,無論從拆解規模還是回收加工的總量,貴嶼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廢舊電子電器拆解基地。
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貴嶼賴以成名的完整而又“原始”的電子垃圾回收產業鏈,其精細的分類拆解和深加工水平、穩固的有3000多人的回收銷售網絡令外地人驚嘆。
變堵為疏
政府打造拆解示范基地
過去由于國家在廢舊電子電器物回收方面的政策尚未配套,堪稱國內規模最大的貴嶼廢舊電子電器拆解業因為缺乏合法身份,長期處于“地下”發展狀態。現在情況正在好轉,今年7月,國務院領導專門批示“對貴嶼廢物處理,能否從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角度‘變堵為疏’”。
此后,國家發改委專門針對貴嶼電子廢物拆解處理規范發展問題發函給省經貿委。今年9月,國家發改委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司李靜司長率有關專家深入貴嶼調研后認為,貴嶼已經具備了資源再生產業基礎。但由于拆解業家庭作坊多,規模化、規范化企業少,貴嶼要研究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探索如何進一步發展深加工,延伸產業鏈。
同時令貴嶼對前景充滿希望的是,目前省環保局已同意在該鎮設立粵東國內廢舊電子電器拆解中心,省政府已按國家發改委意見上報全省資源循環型產業規劃,把貴嶼申報為全國再生資源產業化基地試點。貴嶼鎮方面認為,此舉不僅會促進貴嶼這項產業的規范和不斷升級,而且能為我國廢舊電子電器產品的有效回收、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探索方法和途徑。貴嶼的產業集群效應將有效促進產業升級。
據悉,面對電子垃圾困局,目前貴嶼鎮已經出臺再生資源產業基地規劃。從現在到2007年首期規劃設立廢舊五金電器、電線電纜和塑料以及廢舊電子、線路板、電源板兩個拆解處理區和濾網集中處理廠、貴金屬加工廠和污水處理廠等3個防治污染工廠,同時建設電子產品專業市場、再生塑料專業市場兩個配套市場,還有五金、電子產品深加工企業園和1個科技研發中心;第二步是從2008年到2010年推進廢舊回收產品再生資源深度開發,實現工廠化、基地化和規范化回收處理。最終通過資源的整合優化,使企業結構更加合理,形成年產值500萬元規模以上企業100家,組建兩家大型股份制企業集團,讓80%的企業通過資格認證。
貴嶼經驗是否可以復制?
◎難題一
環境污染如何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貴嶼這種自發的低成本的不計后果的產業化在給貴嶼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無盡的環境污染。專家告訴記者,低水平的產業化效率很低,同時也造成了很多寶貴資源的浪費。
據了解,由于當地從事電子垃圾處理的人們用簡易方法或化學藥物提取重金屬,村前屋后用煤爐隨意燒烤電路板提取電子原件,無回收價值的大批廢物殘渣隨生活垃圾一起到處堆放和焚燒。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大量采用焚燒、酸洗等方法提取重金屬,廢氣、臭味、廢液造成了當地環境秩序的混亂和生態惡化。
雖然當地政府對一些非法的不規范的回收行為采取了“堵”的方式,但在經濟利益驅使下,一些采用“打游擊”方式偷燒提煉的現象還是無法杜絕。在這樣的情況下,潮陽區委書記王揚澤向記者坦言,“如果繼續走老路,要么等著被政府封殺,要么被其他地方擠壓、淘汰。”如果只考慮經濟效益而丟掉環保,貴嶼是死路一條。出路在于規范化經營、走專業化、環保型的產業升級之路。
在當地政府制定的產業升級路線指引下,“中國最大的垃圾之城”的形象正在改變。記者實地調查發現,往日隨處焚燒廢物的現象已經很少看到了,酸洗提煉貴重金屬的原始手法也明顯少了許多,在該鎮成片的用于拆解回收的臨時設施已逐漸被道路和綠化所代替。“兩年前,連鎮政府門口也搭建滿用于拆解的臨時工棚,現在不僅全部被拆除了還搞成綠化。”鎮委書記黃鑾文的話語中流露出一種欣慰。
◎難題二
低水平產業如何升級?
但產業如何從根本進行升級呢?王景偉曾專程赴貴嶼進行實地調研后認為,貴嶼基本具備了產業化的條件。“雖然沒有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產,但整體就像個大的工廠,下設多個車間。”王景偉告訴本報記者,目前貴嶼的電子垃圾回收產業雖然在工藝上存在一定問題,但已經具有產業鏈優勢,制成品也形成了成熟的銷售網絡。
對于貴嶼的出路,王景偉開出這樣的“藥方”:走無害化、正規化、產業化之路。他說,無害化是貴嶼未來發展的關鍵,必須把污染性的作業集中處理,配備相應的環保措施;其次就是規范化,在技術上、方法上要提高,國外比較好的工藝、環保設施要引進、借鑒。同時,在拆解業綜合整治取得顯著成效后,應該積極爭取電子廢棄物的進口權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他還用這樣一個例子來描繪貴嶼的發展:蹲在地上拆解,只能是一個家庭式的手工作坊,如果工人能坐在板凳上在臺面上拆解,把工棚變成車間,實現產業化加工的檔次上去了,拆解工序也就可以變成了生產線。他認為,貴嶼離規范化并不遙遠,關鍵是經營者的意識要改變。
◎難題三
貴嶼經驗能否整體推廣?
專家告訴記者,貴嶼其實在無意中率先進入了電子垃圾處理領域,而且電子垃圾處理符合當地的勞動力密集型的特點,但貴嶼的模式能否復制呢?
據悉,作為家電產銷大省,廣東來自廢舊家電的報廢壓力也是很大的。據相關調查顯示,我省近幾年電子電器廢棄量逐年增大,2002年達到1500萬臺,2005年將達到2000萬臺,2010年將達到近4000萬臺。面對如此大的壓力,貴嶼問題能否解決得好尤為關鍵,也有一定的示范性,而貴嶼現在已經具備的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經驗也同樣值得借鑒。
“如果貴嶼的問題解決得好,廣東廢舊電器回收將有一個好的去處。”王景偉向記者表示,電子廢棄物的拆解處理作為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健康有序發展,其資源化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盡管電子廢棄物有一定的危害,但回收的價值比較高,這個產業對發展循環經濟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原料相對短缺的今天,廢棄物處理的好壞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競爭,目前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在積極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但也有專家告訴記者,貴嶼的產業化基礎和產業模式是在沒有任何政府資金投入,而且是從地下走到地上的演變中形成的,與國家有關部門在青島、浙江等地進行試點的環境截然不同,所以其產業模式是不可復制的,只能借鑒其中的具體操作辦法和經驗,而不能整體推廣。
最大掣肘
政策不健全 資金更短缺
貴嶼拆解業現存問題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軟肋:經營分散,管理不規范,大型企業少,家庭作坊多,以及工藝技術水平和機械化程度低,重點污染源污染得不到根治。對這些問題處理的關鍵在于政策引導和強制改變。
但政策的不健全和資金的匱乏成為擺在貴嶼政府面前的難題。“政策的原因也使貴嶼產業升級面臨嚴峻挑戰。”貴嶼鎮領導告訴記者,由于國家在廢舊電器回收方面的政策法規尚不健全,目前我國尚未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在高成本條件下,難以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實現現代化拆解、分類、加工生成再生資源,只能采用人工拆解的原始辦法,低水平處理加工,勢必帶來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同時為了解決貨源問題,貴嶼方面建議,政府給予定點收購和定點拆解處理,同時對符合定點進口條件的企業給予資格。
此外,示范基地和產業化基地的公共設施、環保設施、技術研發以及經濟效益差、社會效益顯著的回收項目的建設自然都需要資金的投入,這也是財政實力并不強的貴嶼所無法承受的,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專題撰文:本報記者 孫茂勇 郎朗 通訊員 李錫松(來源: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