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來在業界鬧得沸沸揚揚的“鮮奶標識”事件,由于缺乏有效的檢測手段,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推進。但日前記者從上海乳品加工委員會主任顧佳升高級工程師處獲悉,一種被稱為“濁度法”的檢驗手段,將使還原奶現出“廬山真面目”。
始于一年多前的“鮮奶標識”推進行動,源于業內一個“公開的秘密”———國內市場上存在大量以奶粉加水勾兌、經處理還原的液態奶,這些“奶粉奶”(又稱還原奶)卻
以“鮮奶”、“純奶”或“純鮮牛奶”的名義出售。
據乳業專家介紹,國外由于市場成熟,原料信息都是公開的,人們并沒有對鮮牛奶和還原奶的分歧產生很大爭議;而且鑒于還原奶的生產成本較低,國外都是明確標識,并以較低價格出售。相比之下,國內市場成熟度不高,企業出于對利益的追求并不愿意自覺標識,因此就需要通過檢測手段來鑒別“原奶”與“還原奶”。
但怎樣才能準確地檢測出液態奶產品沖兌奶粉的比率,一直是“鮮奶標識”推進行動中面臨的技術難題。上海乳品加工委員會主任顧佳升向記者表示,目前他們所采用的方法,繞過了奶粉比例的問題,而是通過對還原奶營養成分的分析,實現了有效鑒別。
顧佳升說,國際乳品聯合會在定義UHT技術和產品時,為防止過度加熱而使奶遭到太多的營養損失,提到了“濁度鑒定”的概念,這與我們國家標準所要求的,如果使用奶粉復原作為原料,也必須加以明示的初衷不謀而合。
由于奶粉是通過較高強度的熱處理技術加工而成,必然在營養上造成一定損失;而用巴氏殺菌法生產的純鮮奶使用的“72攝氏度、15秒”工藝,對營養造成的破壞要溫和許多。因此通過對最終產品的營養指標分析,可以判斷其是否使用奶粉勾兌。不僅如此,該方法還可以把超熱處理強度加工的其他液態奶產品(如UHT奶等)同真正的巴氏奶區分開來。
據悉,目前農業部食品監督測試中心(上海)正在參照有關國際標準,對不同液態奶產品中的一系列“經典仲裁指標”進行測試和定量分析,獲得了一些有力的技術數據,可以區別“使用不同原料”和“加工工藝”的液態奶產品。專家表示,該檢測手段的進一步完善,將推動國內市場早日出現明確標識原料的液態奶產品。本報記者劉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