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賢如 2004北京世界魔術大師邀請賽到場八位冠軍牷2004中國國際建筑藝術雙年展集合50余位國際一流建筑師及其作品;第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匯聚十位世界著名音樂家……北京儼然成為中外文化活動的中心。
但是,北京“十一黃金周”人均消費并非如此紅火,中國內地游客在歐洲人均消費3000美元,在中國香港人均購物3000元港幣,但在京則不足350元人民幣。專家呼吁,面對已經到來的4年北京奧運周期,為了將高客流變成高市場購買力,我國文化消費的有效供應力和吸納力亟須加強。
文化產業在全球迅速崛起
文化產業在國際上被稱為第五產業。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介紹,文化產業是滿足人們在達到溫飽之后對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而產生,是在傳統產業基礎上增加文化價值含量而形成的,是廣義上的文化概念。
近年來,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普遍優于整體經濟,獲得長足發展。根據權威刊物或研究資料的數據,英國文化產業平均增長速度達到全國經濟增長的2倍,2002年文化產品出口達175億美元,2003年成為金融業之后的第二大產業。日本十余年來經濟發展乏力,然而在1993年以來10年間日本商品出口額僅增長36%的同時,文化產業出口增長約2倍,達到近1.58萬億日元。2001年美國文化產業出口達到889.7億美元,榮登全美最大出口產業寶座,超過第二大出口產業“化學原料及有關產品”近143億美元。20世紀90年代中期,維也納以100萬人口的文化城市接待了1090萬國際游客,每年僅此方面就收入上百億美元。
資源優勢不等于市場優勢
我國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北京更令各國首都難以比肩,集中了長城、故宮、昆曲等七項有形和無形的世界文化遺產、7039處古跡、226萬件珍貴藏品。北京還有大批現代城市文化設施127家博物館,42家公共圖書館、文化館,60家營業性影院,擁有建筑面積54萬平方米的13座大型會展場所,可舉辦中小型國際會展的601個星級賓館,432座體育場館。
但是資源優勢不等于市場優勢。在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及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等主辦的第二屆“城市可持續發展·什剎海論壇”上,沈望舒提出的現象引人思考:除前述“十一黃金周”游客購物統計結果外,在世界著名文化城市,國際游客平均滯留7至15天,在文化古跡眾多的北京,這個數字只是3天左右。而西安竟不足一天。少一天滯留,就意味著失去大量消費力。前兩年圖蘭朵的演出狀況更是令人深思,專門組織來的2000名國際觀眾,由于難覓令自己興奮的其他文化消費點,大多滯留了一兩天就攜款遺憾地離開北京。沈望舒強調,當前國內外來京人數已分別迅速增加到上億和340萬人,但人均消費多年徘徊。為了抓住已經到來的奧運機遇,這個問題亟待解決。
做強微觀主體滿足特色需求
如何將文化資源優勢變成市場優勢,這是很多地區關注的問題,作為集中體現首都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特征的北京市西城區走在了前面。區長林鐸介紹,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提出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加快城市現代化發展的三大戰略,戰略之一是文化興區。論壇的召開就是要為此集思廣益。
在論壇上,沈望舒分析,為什么需求巨大而有效供應明顯不足?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區域文化產業鏈的微觀主體強勢不明顯。發展區域文化產業,應以微觀主體的優選優育為基礎,進而培育具備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這里的微觀主體,是根據市場需求設計組合的文化供應鏈,要在供應鏈的要素環節上形成對文化需求具備有效供應力和吸納力的支柱型企業,這是取得規模效益的前提。
專家介紹,我國文化產業已形成一些強勢品牌或產品。比如,2003年我國玩具禮品出口超過100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75%。又如,女子十二樂坊12位樂手的唱片在日本第一輪就銷售近200萬張,在美國前五周就銷售30萬張。如果培育十幾個、上百個這樣的強勢產品,北京乃至我國文化產業將騰飛有望。
《市場報》 (2004年11月19日 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