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 12 月 31 日紡織品服裝協議將到期 , 與之同時結束的還有持續了 30 年之久的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的配額體制,隨之而來的是世界紡織服裝市場巨大的變化。
一、市場擴張與貿易增長動力
當今國際貿易中 , 非農產品占世界貿易的 80%, 工業制成品是世界貿易的主流 , 而紡織品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83年以來 , 世界服裝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超過了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長速度 , 在各類產品中出口增長速度僅次于辦公和通訊用品。在以SITC三位數計的產品中有 10 項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增長排列世界 250 種貿易產品的前 50 名,是世界貿易中增長最快的產品。解除配額后將會有更多的產品進入貿易高速增長的行列。
近年來 , 紡織品服裝國際貿易的增長動力更多地來自生產能力轉移和生產外包 , 而非市場絕對消費量的上升。在烏拉圭回合結束前的30年里,世界服裝生產能力的一半已經從發達國家轉到發展中國家。這種轉移的主要動因來自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工資成本的巨大差異。由于配額體制的存在這種轉移是十分緩慢的。在烏拉圭回合達成取消配額的時間框架后,發達國家的紡織服裝業加快了生產能力向生產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的轉移 , 跨國間的貿易也隨之大幅增加。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紡織品特別是服裝生產外包的發展 , 使紡織品服裝貿易更加活躍,成為紡織服裝產品貿易持續增長不竭的源泉。生產外包同樣是發達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生產優勢 , 維持其在該領域存在的戰略選擇,但生產外包比生產能力的轉移具有更深遠的影響 , 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紡織品服裝國際貿易的主流。
到 2005 年配額取消之日 , 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生產能力的轉移已基本完成 , 下一步發達國家通過使用信息技術,按照優化、快速、低成本的原則整合供貨網絡,這樣將引發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紡織服裝業的調整和轉移。原來純粹為追求配額而建的生產能力很可能就失去存在的意義,這部分貿易很可能將被取代。另外 , 由于取消配額是在 WT0 多邊體制下實施的,這極大地沖擊和削弱了一些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給予特定國家的優惠和特權。一些由優惠和特權產生的貿易也將部分被取代。由此可見,取消配額后 , 生產和貿易扭曲將會被消除 , 貿易增長的原動力依然強勁。
二、新的市場
當紡織品服裝貿易不再受到數量限制 , 世界將會出現一個巨大的、有待開發的市場 , 這個巨大的有待開發的市場不只存在于發達國家,也存在于發展中國家中。配額體制的瓦解毫無疑問將使發達國家市場變得更為開放 , 增加更多的貿易機會。但在配額取消后,發展中國家紡織服裝市場也將變得進一步開放 , 其壓力來自取消配額后的發達國家。發達國家認為,2005年后紡織品服裝市場的開放基本上呈現一邊倒的情況 , 發展中國家在這個行業中有很強的競爭力 , 但卻保持著與之不對稱的高關稅,這種情形是不可持續的。發達國家希望多哈回合的一個主要目標是進一步大幅度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 以便創造可比較的競爭機會,為長期增長奠定基礎并使貿易惠及各方。為此發達國家都提出了針對紡織品、服裝及鞋類產品的關稅減讓計劃。歐盟甚至建議所有WTO成員大幅度降低關稅 , 以使各成員間關稅水平的差距保持在一個統一幅度內,并盡可能趨于零。歐盟此計劃的目的是要發展中國家全面分擔市場開放的責任。歐盟認為多哈回合的成功需要在考慮發展水平差異的情況下各方利益的全面平衡,而紡織服裝產品將是所有成員利益全面平衡的主要部分。
因此 , 發展中國家將被迫進一步開放其國內紡織品服裝市場,新的市場將出現在東南亞較高收入的國家以及大的發展中國家內中高收入階層。這些新的市場會成為未來發達國家紡織生產廠家的重要目標。
另外新的市場也存在于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日益擴大。2001 年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共計 6390 億美元 , 其中紡織服裝530億美元 ,1990 年-2001 年發展中國家之間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的增長率分別為 7% 和 11%。
三、世界紡織服裝貿易流向
世界紡織品服裝的貿易流向在烏拉圭回合后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在紡織品貿易上 , 兩種趨勢比較明顯,一是傳統的區域內貿易比重下降。西歐和亞洲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貿易市場各自內部交易比重都呈較大幅度的下降;二是發達地區增加了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輸出紡織品的力度。1995年至2001 年西歐向中東歐獨聯體國家以及北美向拉美地區出口紡織品的年增長速度分別高達 12% 和 15%。在服裝貿易上,最大的變化來自拉美向北美地區和中東歐獨聯體國家向西歐的出口。1995 年至2001年拉美向北美市場和中東歐獨聯體國家向西歐國家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達到 19% 和 16%,致使拉美對北美市場的依賴程度提高了11.6 個百分點。另外 , 亞洲對北美市場的依賴程度提高也較快 , 亞洲向北美的出口比重同期提高近10 個百分點 ,而亞洲向歐洲的出口比重同期只提高了不足 3 個百分點 (見表1)。
綜合紡織品服裝的貿易趨勢可以看出,北美與拉美、西歐與中東歐獨聯體這兩個區域的紡織服裝業的整合已經初具形態。隨著取消配額后日益增強的外部競爭,西歐內部貿易的下降不可避免,但取而代之的將是來自中東歐獨聯體國家甚至地中海、北非國家使用西歐面料生產的產品。北美市場也是如此。
四、市場集中程度
觀察世界主要紡織品服裝進口市場美國、歐盟、日本在 1995 年到 2001 年期間各自前 5位的供應國和地區所占的貿易比重(見表2), 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的結論。第一 ,非配額國家進口紡織品服裝市場的集中程度大大高于配額國家和地區。2001 年日本前5大服裝供應國已基本壟斷了日本進口服裝市場。相比之下美國前 5 大服裝供應國占美國進口服裝市場的一半都不到,而且這一比例在過去幾年中還在下降。因此如果歐美取消配額 , 不論是紡織品還是服裝 , 進口市場的壟斷性將大為提高 , 即前5大供應國或地區所占的進口市場比例至少要達到 80% 左右。第二 , 在受配額管理的國家 , 進口紡織品的市場集中程度要高于服裝,不論是美國還是歐盟都是如此。這表明上述兩個國家和地區對服裝進口的非關稅壁壘要高于對紡織品 , 政府在服裝貿易上的介入更多,尤其是美國。
配額取消后的短期、中期內 , 歐洲、北美將仍然是世界最重要的服裝市場 ,兩者合計占世界服裝進口的2/3。美國商務部做的一項研究表明 , 到 2005 年-2006 年 ,主要買家將把為他們供貨的國家減少一半 , 到 2010年再減掉1/3。這就意味著有些國家、有些國營貿易商將會失掉原來擁有的市場。
五、市場份額
美歐市場的變化反映出兩類國家或地區在美歐的紡織服裝供應鏈中的地位得到加強 , 第一類是美歐周邊國家,第二類是低成本供應國。中國作為低成本生產國 , 在上述時間段中基本保持了市場份額 , 并有所長進,而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則已分別被擠出歐美服裝市場的前 5 名,取代他們的正是這些市場的周邊國家。如果既是主要市場的周邊國家又是低成本生產國 , 這樣的國家的競爭力是無人可敵的,這種情況就像中國之于日本。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 , 在紡織服裝產品貿易上是凈進口國 , 不同的是日本對紡織服裝產品沒有建立配額制度,這導致日本市場與歐美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格局。中國既是一個低成本生產國又是日本的鄰國 ,因此中國產品在日本市場上的占有率大大高于其他國家,也大大高于在歐美市場上的份額。由此可以肯定取消配額后中國產品在歐美市場上的占有率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 但即使是在取消配額后,中國在歐美市場上的占有率也不可能像在日本市場上高達 70%(見表3)。原因在于中國不屬于歐美的周邊國家。
六、買方驅動的產品鏈
由于長期實行配額的結果 , 也由于在紡織服裝行業中普遍實行的依照產業鏈分工的生產貿易模式,參與世界紡織服裝市場供應的國家和廠商一直趨向于不斷增加。在取消配額后 , 市場將會進行激烈的重組,過去靠配額的庇護生存的企業將面臨生死的抉擇。市場重組的核心是進口市場的國際采購商。即便是在取消配額后,紡織品服裝產業依然是買方驅動的產品鏈。所謂買方驅動的產品鏈意即大零售商、品牌經銷商、貿易商行在建立遍布發展中國家的分散的紡織品,特別是服裝的生產網絡中起主導作用。在買方驅動的產品鏈中,核心控制力掌握在控制零售和經銷業的零售商、品牌經銷商手中。買方驅動產品鏈的典型特征是實際生產活動與產品的設計與營銷相分離,出口國的供貨商或貿易商對銷售渠道沒有任何控制。取消配額沒有改變紡織服裝產品買方驅動的產品鏈的性質,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廠家依然在貿易中處于被動地位。
七、市場區域化程度
過去十多年來 , 全球貿易體系中區域貿易協定急劇增長 ,2002 年 12 月底在 WTO 備案的區域貿易協定總數達到 259個, 其中已經實施的 176 個。另外有 70 個準備實施 , 但尚未通知 , 還有 70 個正在談判之中。到 2003 年 3月止, 只有 4 個 WTO成員——中國香港、中國、中國澳門、蒙古、中國臺北不屬于任何區域貿易協定的一方。根據到 2000 年 7月止,WTO 收到的 113 個自由貿易協議通知計算 , 自由貿易協定覆蓋下享受優惠貿易待遇的進口產品比率在 2000 年已高達43%,到 2003 年 1 月止 ,WTO 收到的自由貿易協定的通知已達 151 個,到2005年自由貿易協定下的優惠貿易有可能發展到占總貿易的 51.2%。
與上述現象同時發展的還有跨區域的雙邊協議增加、過去一直置身于區域安排之外的國家參與的程度提高、區域協定的交叉增加、區域協定的內容和設計出現很大差異。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最先是從臨近國家發起的,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是典型的例子。但目前正在談判中的區域貿易協定有 1/3 涉及不同地理區域國家,所有主要的國家都參與了跨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新締結的自由貿易協定與過去的形式有所不同 , 不僅停留在取消關稅和配額上,他們還通過統一和相互承認產品標準和認證評估程序取消或減少非關稅壁壘。還有越來越多的自由貿易協定加入了服務貿易的條款,有的協議還覆蓋了 WTO 尚未涉及的政策領域或納入了與 WTO 規定不符的條文。比如,美國與約旦的自由貿易協定含有勞工標準和環境標準的承諾 ,美國和新加坡、美國和智利的自由貿易協議都將含有勞工和環境方面的條款。
上述發展趨勢對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有著深刻的影響。北美貿易協定的實施曾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對美出口產生過很強的貿易轉移效果。90年代初, 土耳其、愛沙尼亞、立陶宛、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與歐洲自由聯盟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 , 關稅隨之迅速下降 , 到1998年這些國家進入歐洲自由聯盟國家的紡織服裝產品已經不再受關稅和配額的約束。大大加強的區域貿易優惠安排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全球多邊貿易體制所達成的惠及所有WTO成員的自由貿易制度 , 對中國這樣具有在全球競爭優勢的國家來說特別不利。實施區域貿易安排成為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保護本國紡織業的一個有力的武器。從美國的情況看 , 在中美洲保持健全的縫紉業十分重要,因為這樣才能保證美國棉花和面料業的發展。為此美國早在 80 年代就對與中美洲國家的紡織品服裝貿易作出了特殊安排。面對取消配額的壓力,歐美等發達國家也正是想通過加強區域貿易安排來抵御外部的競爭,達到保護本國產業的目的。正在談判中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和構想中的泛歐洲-地中海自由貿易區都把紡織品服裝貿易問題作為一個特殊重要的問題來對待,并作出特殊的安排。實際上促進區域紡織品服裝貿易自由化 ,以對抗區外競爭者越來越成為這些區域貿易協議考慮的重要內容。
八、市場價格
最近幾年發達國家進口消費品價格指數增長緩慢 , 有時甚至出現負增長。美國紡織品服裝的進口價格自 1996 年以來持續下降,歐洲、日本和許多其他市場也是這樣。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占進口產品很大比重的進口服裝的價格呈下降趨勢。進口服裝價格的下降有兩個因素在起作用,一是關稅水平的下降 , 二是取消配額所導致的來自低成本生產國的產品比重大幅度增加。
譬如 , 挪威早在 1998 年就取消了服裝配額 ,與此同時挪威紡織服裝的關稅也在不斷下調。2002年來自普惠制國家的平均服裝關稅從 1999 年的 16% 降到7%。由于這一切開放紡織服裝產品貿易的舉措 ,挪威進口紡織服裝產品的貿易導向發生了重大變化 , 來自低成本生產國的產品大量增加 ,由此使得進口服裝的價格不斷下降。2000年挪威服裝的消費額為 300 億挪威盾 ,據此該國研究人員計算出貿易自由化措施給該國帶來的福利為 40 億挪威盾 ,大大超過關稅收入下降的幅度。挪威的例子說明 ,在一個供過于求、開放競爭的市場上 , 進口價格持續下跌 ,自由化給進口國帶來明顯的福利凈增加效應 , 但這同時也意味著 ,這種趨勢繼續下去 ,將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產生不利的影響。
作者:趙玉敏 研究員 商務部 研究院 國際市場研究部
發表在《國際貿易》第5期(信息來源:貿研院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