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掛五色經幡,點燃松柏香枝。轉經筒在祈禱,瑪尼石在頌經……在大型民族舞蹈《香格里拉》神秘嘹亮的天籟聲中,云南省本年度“新劇目展演”徐徐落下帷幕。
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此次政府展演中,云南省第一次讓新生的舞臺作品走上了商業演出道路。“政府獎”貼近市場,俯首“親民”,引領了文化行業的走向。
其實,在社會經濟的其他領域,市場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在習慣于政府大包大攬的文化界,市場化運作方式卻剛剛起步。 將《香格里拉》這樣的劇目推向市場,是云南文化體制改革中的又一新舉措(本報記者 何俊昌 攝)
“檢票制”打破僵局
去年以來,云南麗江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市已經先行一步,文化產業隨之成長壯大,成為了社會經濟新的增長點,為旅游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借麗江之勢,云南省在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運作中均進行了有益探索,并在全國率先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從稅收、土地、工商等政策方面培育市場,扶持文化企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據記者了解,今年在新劇目展演的劇場,即實行了嚴格的檢票制度。一位老觀眾感嘆:“如今看戲很難找贈票了,以往這樣的演出,要不就是政府包場贈票,要不就是劇院門口像菜市場一樣出入自由。”
長期參與演出市場管理的云南省文化廳藝術處副處長徐玲告訴記者,過去政府投錢,劇團出力,好不容易推出一臺新戲,贈票大多給了各機關單位或企業,800人的座位,要贈1000張票,才能基本保證滿座。而且贈出去的票,相當一部分還落入了“黃牛”手中,讓他們有了“空手賺錢”的機會。
由“三包”到“三出”
近些年,政府“三包”(包生、包養、包賣)而成的“評獎戲”成為了一些地方的“政績工程”。盡管,我國每年排演的劇目達5000余種,平均每天有十幾部新劇上演,但真正能夠與觀眾見面、創造票房收入的卻屈指可數,少之又少。
雖然,近期包括“文華獎”在內的一些獎項都將演出場次列為了參評“硬件”條件之一,但由于在評定劇目的最終成績時還包括有專家評審、彩排等因素,這就使得真正的售票場次變成了虛值。
為了打破這樣的局面,今年云南新劇目展演主辦方提出了一整套票務營銷方案,試圖將展演交給演出公司來運作。經過一番競爭,有兩家公司贏得了經營權,他們在展演前一個月就展開了一系列宣傳策劃活動,十幾臺參演劇目中,閉幕式演出和迪慶藏族自治州歌舞團的《香格里拉》最終被選定為營銷對象。展演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是政府主辦的歷屆新劇目展演中第一次由演出經紀公司參與運作。而這兩臺演出也都提出了“沒有贈票”的響亮口號。
“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大背景下,我們希望以新劇目展演作為契機,帶動國有劇團的市場意識,向‘三出’(出人、出戲、出效益)的方向進行引導。”云南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侯瑞云說。
建“項目庫”尋求合作
事實上,一些劇團已經在努力突破體制的桎梏,依靠市場意識和企業運作尋求自我發展了。
《香格里拉》在創作之初就向銀行貸款了100萬元。有了負債壓力的歌舞團,從選題到編排,均以市場化生存作為了第一目標。
除了參加新劇目展演,團長趙宏更看重的是《香格里拉》能否盡快收回成本。他告訴記者,在昆明舉行的7場商演,目前票已告罄。“這部戲有賣點,我們有信心把它打造成一個成功而賺錢的作品。”
而參加本次展演的云南地方劇種花燈劇《云嶺華燈》則根據城市和農村市場的不同特點,編排了完整版和小劇目兩種版本。目前這臺戲的訂單已經簽到了明年元宵節之后,創造了云南省花燈劇團近年來的最好效益。
不止是“政府獎”的“面孔”在悄悄發生變化,云南省最近還建立了“文化產業項目庫”,將大部分文化創作納入到了項目化運作的范圍中,以項目管理的方式培育其成長。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項目庫”中已經儲備了500多個各地申報項目,并在網上發布了招商引資信息。這些被視為“市場前景良好”的文化產品,吸引了外界的普遍關注。截至目前,已有10多個項目與省內外投資方達成了合作協議。
“無論是舞臺劇目創作還是其他文化產品的誕生,都需要更多地考慮以市場需求為目標,讓遴選、策劃和推出過程中更加科學合理,符合市場規律,而我們的任務就是提供一個這樣的機制,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云南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德文說。
《搶攤長三角 吸引豐厚投資》
作者:曹瀅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