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格力集團審計出驚人財務黑洞(圖)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1日 09:46 南方日報
  南方日報
格力集團審計出驚人財務黑洞(圖)
凌達公司大概有六七千萬元的國有資產流入個人口袋。

  格力集團審計出驚人財務黑洞

  “一股獨大”成為集團決策掣肘,監督機制嚴重“缺位”

  獨家報道

  本報記者 郎朗 孫茂勇

  繼珠海格力集團公司多位高管被捕并進入司法程序之后,格力集團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前不久,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公司以1.48億元正式收購包括凌達壓縮機在內的格力集團4家工業企業后進行的審計過程中,卻發現了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億元財務黑洞,格力集團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本月初,本報記者先后兩次親赴珠海,對備受社會關注的格力集團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其所暴露出的“一股獨大”、監督管理機制嚴重“缺位”等弊端令人深思。

  凌達國有資產流失驚人

  從今年3月凌達公司原總經理高國萍因經濟問題被捕開始,到其掌管的凌達壓縮機有限公司被格力電器收購之后,凌達公司的巨額虧損和嚴重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才得以充分暴露。

  凌達公司作為格力集團屬下子公司,是國內第一家專業生產空調壓縮機的公司。在國內壓縮機市場緊俏、平均利潤率高達30%以上的今天,該公司卻在短短幾年內淪落到了資不抵債的地步。

  今年9月,格力電器以6000多萬元收購凌達,并承擔其一切債務。然而,這個當初注資9000多萬元的企業,在被收購時凈資產只有4000多萬元,累計虧損高達6000萬元。到今年10月,格力電器進入對其進行整改僅半年時間,凌達已經贏利4000多萬元。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

  曾親自參與審計的一位格力中層干部用“觸目驚心”來形容凌達公司的財務黑洞。經過初步查實,該公司大概有六七千萬元的國有資產流入個人口袋,而由此造成的國有資產流失極其驚人。同時,高國萍依托凌達成立的由自己擔任法人的3家公司的凈資產卻高達1.7億元。

  據介紹,高國萍先后成立整港、美凌通等10多家配件公司,這些公司的人員在凌達公司里辦公,其材料、人工、水電等費用皆由凌達公司負擔,而制造的產品則高價銷售給凌達公司。另外,她還通過個人名義設立香港成合等公司代理設備進口業務,經轉手后高價賣給凌達公司。

  據財務人員介紹,2001年至2002年間,高國萍的蕪湖凌通公司購買的2600萬元設備因無法正常使用后原價賣給凌達公司,現在依舊躺在凌達公司睡大覺。“同一套設備等于凌達先后付了2倍的價錢。”有關賬目表明,原來的設備款就是由凌達公司代付的,這些款全都是經過新會一家地下錢莊轉手的。

  據悉,在審計中還發現這樣一件事:高國萍把一套賬面價值為600多萬元的生產線,當作“廢鐵”作價3萬多元賣給其在蕪湖設立的公司,該公司翻新后重新賣給了凌達公司。僅此一項就輕而易舉“套走”1000多萬元。

  此外,一宗“商標轉讓合同”同樣也使生意原本不錯的凌達再次遭受重挫。同樣在審計中發現,高國萍在美國“虛構”注冊的一家公司稱其擁有先進的壓縮機技術,并宣稱其品牌世界有名。凌達采用其品牌和“先進”的技術,每銷售一臺壓縮機付給該公司20元的商標使用費。截至今年3月被格力電器接管時,凌達公司已經支付“商標使用費”1000多萬元,實際上對方公司并沒有提供任何圖紙和技術。以上使用費其實也沒有支付給美國這家“空殼”公司,而是委托同樣在其門下的香港成合公司替她接收。

  11月初,有關財務負責人也向記者證實,凌達公司“賬目非常亂”,生產產量報表與財務嚴重不符,其中有3億元左右對不上賬,大多被轉移到其關聯企業。另外,供應商往來賬也沒有任何手續。尤其是在費用報銷上,顯得非常隨意,稅務部門早已不使用的十幾萬元餐飲發票竟也能入賬報銷。

  集團公司財務狀況不容樂觀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凌達公司反映出的問題也許僅是格力集團國有資產流失的“冰山一角”。記者從可靠渠道獲悉,格力集團多年來從銀行貸款高達十幾億元,另從格力電器得到的分紅高達8億元,但是現在竟然陷入窘境。

  據了解,今年3月高國萍及數名財務人員被捕之后,格力集團副總裁梁建華、格力房產有限公司總經理梁華應相繼被捕。而記者從有關渠道獲得的一份格力集團2002年的合并資產負債表,顯示出集團的財政狀況吃緊,而2003年至今其財務狀況也未見改觀。

  報表顯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格力集團的總資產為52億元左右,其中應收賬款達到31.07億元,3年以上的應收賬款占總數的78%,達24億元左右。而據有關審計人員介紹,今年難以收回的3年以上應收賬款達到27億元左右;長期投資達到20.61億元,其中可變現的格力電器股權占14億元左右,但是由于格力集團將所擁有的格力電器58.66%(格力集團占50.28%,格力房產有限公司占8.38%)的股份都進行了質押貸款,所有其使用、收益權利都受到了限制,而流動負債合計則達到了21.89億元。

  而在珠海市恒信德律審計事務所提出的格力集團下屬子公司審計報告的保留意見中,記者發現,珠海格力房產有限公司2002年8月23日以所持有的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法人股3000萬股作質押擔保向中國銀行珠海市分行貸款1.73億元,而該公司賬面對其中的1.25億元借款本金及借款去向卻未予反映。

  “斷臂”自救

  對于格力集團出現的財務問題,11月8日格力集團總裁助理兼新聞發言人張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格力集團實行‘集團多元化,子公司專業化’的模式,集團不做產品經營、只有投資收益,因為有員工支出和辦公費用,所以報表顯示虧損是正常的。”但記者了解到的情況卻并非如此。

  由于去年底與格力電器的紛爭以及今年高管的頻頻被捕,今年格力集團的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為了擺脫到期貸款和債務的壓力,格力集團展開了多方面的“自救”行動。張凡告訴記者,格力集團在燃料油領域引入了戰略投資者中國化工進出口集團,以此前投入的資產和固定資產作為投資,占有新公司45%的股權,而中化集團占有55%的股權。

  格力集團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實無論是珠海市國資局還是格力集團此前與中化集團進行過多次談判,但始終不愿放棄控股權,這次作出這么大的讓步實屬不得已,因為這樣可以減去其巨額的債務。據悉,去年格力石化的銷售額為36億元,但利潤只有1500萬元,利潤率只有0.44%,其收益率還不如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在這樣的情況下,格力集團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斷臂”行動。

  而對工業板塊的重組,格力集團也是出于相同的心態。雖然格力集團方面表示,這是集團方面正常的戰略調整,“格力電器做大,就等于我們做大”,但記者了解到,凌達壓縮機、格力電工和新元電子都是空調產業鏈條上重要環節,格力電器一直就想收購過來加以整合。據介紹,此前格力集團寧愿將其以5000萬元“外嫁”給東方資產,也不愿意賣給“同門兄弟”格力電器。該計劃被有關部門否定后,格力集團研究轉讓凌達事宜而召開的董事會卻受到來自凌達公司的非董事會成員的沖擊和阻撓。這次將四家公司“打包”賣給格力電器,的確是不得已之舉,因為格力集團高達數億元的到期貸款已使其面臨破產的境地。

  格力電器一位中層領導告訴記者:“如果今年9月格力電器不把1.48億元收購資金打入集團的賬戶,集團是很難挺過這一關的。”

  利潤本該高的卻出現巨額虧損

  在今年對旗下三大板塊進行重組后,格力集團的經營情況有所好轉。在張凡給本報記者發來的傳真中,記者發現,今年1月到9月格力集團完成工業總產值137.21億元,同比增長31.24%,銷售收入達到145.85億元,同比增長17.35%,而利潤總額則比上年同期增長30.58%,卻沒提供凈利潤額和利潤總額的具體數據。記者了解到,去年同期格力集團的利潤總額為2.80億元,而格力電器同期的利潤就高達2.99億元。有財務人員告訴記者,集團提供的數據可能還存在水分,2003年的報表顯示小家電業務是贏利的,但是我們今年審計后發現是虧損的,所以這些都不具有可比性。

  記者從集團提供的數據中發現,今年集團增長最迅速的仍然是格力電器和由格力電器剛剛重組的壓縮機、漆包線、電解電容器業務,其中空調增長44.43%、壓縮機增長65.45%。而其它業務則增長緩慢,燃料油增長只有9.29%;房產開發面積雖然增長161.3%,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去年的基數比較低,全年銷售額只有1000多萬元,而今年的銷售情況并不清楚。

  眾所周知,房地產、燃料油、壓縮機都是利潤率較高的行業,格力集團最初大舉借債進入這些領域,其布局沒有問題,而且起點很高,但是為什么這三項都會出現虧損呢?而在格力電器重組壓縮機后,為什么很快就會扭虧為盈呢?

  張凡說:“格力集團子公司出現的很多問題大多在于投入不足,而對于個別領導身上發生的事情,我們在不斷地進行休整和提高。”而格力集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董事的說法則更加一針見血,“腐敗現象的泛濫和監督機制的缺位,是格力集團眾多業務出現虧損的原因。凌達身上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在格力石化、房產也同樣存在。”

  消息人士告訴記者,“梁建華身上的問題應該比高國萍還要嚴重,隨著這幾個大案的臨近結案,相信很快就會真相大白。”

  監督機制嚴重“缺位”

  負責凌達審計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企業在審計中暴露出的問題幾乎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格力集團方面難道就一點也沒有察覺到嗎?“其實不是看不到,而是有些根本不愿管,甚至是包庇縱容。”格力集團一位董事說。

  據記者了解,格力集團其實對下屬子公司有很嚴格的監督機制,從機構設置到人員安排都有很詳細的布局。格力集團設有審計部、企業管理部和財務經理,而集團領導也兼任子公司的法人代表,這樣層層把關、各負其責的機制中,為何會出現如此多的腐敗現象?這位董事告訴記者:“格力集團的監督機制由于個人權力的膨脹而失去了實際意義,并沒有落到實處。”

  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凌達壓縮機的問題早在2002年就已露出了馬腳。當時格力集團審計部通過同一級別的順德美芝壓縮機的利潤率推算出,凌達壓縮機當年應該有1億元的利潤,但凌達上報的數據卻顯示出現虧損。就此,審計部曾向集團領導提出對凌達展開財務審計,卻沒有得到正式的文件,為此遭到高國萍等人多次阻撓甚至謾罵、恐嚇,以致審計無法正常進行。值得注意的是,格力集團屬下子公司的審計都是由珠海恒信德律審計事務所進行的,但是該公司在對凌達進行審計時卻寸步難行,凌達最后自請審計公司進行審計。

  “一股獨大”成為集團決策掣肘

  “‘一股獨大’會干擾企業決策的正常民主決策程序。”格力集團另一董事認為,“但從長遠來看,格力集團及屬下公司必須改變‘一股獨大’的現有體制,引入有經營經驗的戰略投資者是必然選擇。”

  縱觀格力集團出現的問題,不難看出,在‘一股獨大’的機制中,一旦再出現沒有管理經驗的個人領導人權力無限膨脹的情況,所有的監督機制都將失去作用。據悉,2003年6月,高國萍被推薦接任凌達公司董事長,盡管審議時在集團董事會上遭到強烈反對,但任命依舊被強行通過。此外,格力集團的很多長期投資,比如說成立財務公司、為子公司提供貸款擔保,以及對格力電器股權進行質押的問題,格力集團都是通過對子公司的絕對控股權來完成的。

  另有消息人士向記者反映,格力集團方面曾經多次以支持兄弟企業發展為名要求格力電器提供資金支持,甚至將存款存入虛空的格力集團財務公司中,但都遭到格力電器高層的拒絕。關于財務公司的問題,格力電器認為,由于集團經營狀況存在隱患,財務公司就必然存在一定風險;同時,根據證監發2001年第72號文件,上市公司一定要保證財務獨立,不允許存在與控制人共用銀行賬戶的現象。此外,格力集團的財務公司則強制子公司投入資金,其中格力電工投入的1000多萬元甚至是由格力集團提供擔保從銀行貸來的,這是嚴重違反規定的行為。

  格力電器董事長朱江洪告訴記者:“現在有很多上市公司與大股東劃不清界線,上市公司對大股東來說等同于‘提款機’,往往成為大股東‘圈錢’的機構。我們絕對不能違反證監會有關規定,更不能重蹈別人覆轍。”事實上,大股東與上市公司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也惡化了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的關系,成為后來兩者之間紛爭不斷的重要原因。

  改革方案未定

  對于格力集團的發展方向,新任格力集團董事長葉志雄似乎并不愿多說。他只是告訴記者:“明年3月格力集團就將迎來20周年慶典,目前集團正在總結經驗教訓,理順今后發展的思路,基本上確立了以工業板塊為龍頭,以房產、商貿為兩翼的立體發展思路。”但記者發現,這些企業管理層面的發展思路,對于像格力集團這樣的國有企業的改革問題是最關鍵的,這是擺在珠海市政府、國資局和企業三者面前的共同課題。

  格力電器董事長朱江洪首先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告訴記者:“格力集團出現的問題主要是人的問題,體制則是次要的。但是對于體制問題,我們必須要重視,不能因為現在的業績比較好就不進行改變,但改革的關鍵是看能否帶動企業發展。”他同時認為,“并不是所有的改制都能成功,改制后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將企業搞垮的比比皆是。但是格力一定會改,五年內改不成,十年后也會改,但是不能認為經營者持股就是改制,我認為引入戰略投資者才最關鍵。”

  記者在珠海采訪時,曾經聽到這樣一種方案,那就是將格力集團撤銷,而格力房產、格力電器和格力商貿都直接歸珠海市國資局管理。對于這種說法,格力集團管理層認為,格力集團是不直接經營企業的,其收入都來自屬下的子公司,雖然其長期投資也多有失敗的案例,但這種情況并不能說明格力集團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格力集團有關人士則稱,“珠海市政府可能也有比較成熟的方案,但目前集團還沒聽說。”當記者向珠海市國資局求證時,卻遭到了婉拒。

  本報記者 郎朗 孫茂勇(來源:南方日報)





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迷你小熊
強烈推薦火線下載
動畫梁祝
中國神話愛情故事
孫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見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