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孫晶 報道:日前,在廣州二沙島嶺南會舉辦了“飛針走線粵繡精品展”,開幕當天,五幅單價數(shù)萬至十多萬元的精品就被收藏家爭相“落訂”。業(yè)內人士感嘆,這樣的場面已經很久沒有出現(xiàn)了,當前粵繡藝術精品的稀缺和其收藏價值的體現(xiàn)可見一斑。
物以稀為貴
粵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發(fā)軔于兩千年前,其圖案嚴謹,色彩艷麗,針法豐富,針工細密,并保留著傳統(tǒng)“女紅”的巧手慧心、溫馨氣息以及細膩的風格,以濃郁的嶺南民間藝術特色而聞名遐邇。清代粵繡被選為貢品,并深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所鐘愛。到了近代,粵繡成為國禮饋贈外國元首、政要及知名人士,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倫敦賽會”等國內外藝術品展會上屢獲大獎。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20世紀末曾經輝煌的粵繡日漸式微,后繼乏人,被稱為“漸漸消逝的美麗”。如今,“四大名繡”精品極少,工藝精深的藝人更少,而粵繡幾成“絕藝”。專家介紹,粵繡作為一種瀕臨失傳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和文化價值。圖:粵繡精品———《源遠流長》
稀以精為珍
行家認為,一名刺繡大師的黃金時期不過十多二十年時間,而一幅粵繡精品往往需費時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故真正進入市場的精品非常有限。單就繡工而言,如沒有天賦,沒有十年八年專心致志、刻苦磨練的基本功,并歷經數(shù)月乃至數(shù)年“日日眼累、手酸、心乏的辛勞”是很難出精品的。而正在嶺南會展覽的粵繡精品,是粵繡藝術家梁國興、吳玉珍伉儷二十多年的精心創(chuàng)作。據(jù)專家介紹,他們的作品以國內外著名的油畫、工筆重彩畫和自然風光攝影等作品為底稿,以“千針萬線”繡于“尺布寸帛”上,其技藝與針法,以粵繡為本,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借鑒并吸取蘇繡、湘繡、蜀繡的技藝以及其他藝術的光感、質感、透視感、立體感、層次感及色彩視覺沖擊等,將傳統(tǒng)技藝與現(xiàn)代藝術元素互相滲透,每幅作品均精工細作,洋溢著傳統(tǒng)精神的人文氣息,又富于現(xiàn)代人的時尚意識和節(jié)律。其1976年的一幅“理想”當時被選為《中國青年雜志》的封面,標價幾百元,現(xiàn)在有人出價高達10萬元。
潛在價值高
廣州美院的一位教授認為,目前,我國的民間藝術珍品、精品普遍“太便宜了”,比較國外的藝術作品,價格差距很大。近年來,中國畫、油畫、雕塑等藝術品的價位在國內市場日漸看漲。隨著國內藝術市場的發(fā)展,既稀且精的粵繡精品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必將有較大的升值空間,其“潛在價值”不可估量。如在今年9月份舉辦的“廣東民間工藝美術精品展”拍賣會上,粵繡大師陳少芳的代表作《嶺南錦繡》開價2000萬元,在社會各界引起轟動。有業(yè)界權威人士表示,這個價格是“物有所值”。
收藏貼士
據(jù)嶺南文化藝術研究會楊會長介紹,收藏一件好的粵繡作品首先要注意作品的題材,不論花鳥,人物還是山水,其構圖美不美,內涵是否高雅是關鍵;第二,要看作品的色彩,由于是一針針繡出來的,其光感和立體感非常重要。第三,收藏愛好者不要過分苛求大師的名氣,繡工的精美才是作品是否成為精品的要素。
(觀宇/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