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82年3月21日,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登題為“能源教訓”的社論,直白批評美國時任總統里根的能源政策,認為其在世界兩次石油危機剛過不久,就忽視能源事業長期建設,是一種短視行為。22年后,當世界再次為石油問題而揪心不已時,重讀這篇在當時膾炙人口的媒體經典作品,不乏現實意義。
能源教訓
自從1973年以來,我國能源政策就一直像鐘擺一樣經常擺來擺去,時而從危機向過剩擺動,時而又從過剩向危機擺動,令人憂心不已。至今,鐘擺還沒有在兩個極端之間某一個安穩的地方停下來;而只有在這樣一個安穩的地方停下來,石油價格變化無常的波動才不致引起震動,美國的政策也才會正視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長期不斷地上升為每桶30美元的現實。
現在,我們正處在過剩階段。生產者紛紛被迫大幅度降價。我們又聽到了能源危機已經過去的議論。其實不然。別的不說,只要經濟回升,石油市場上的過剩現象大體上就會化為烏有。要是海灣地區再發生一場戰爭或革命(有識之士都認為這是可能的),石油輸入國家就可能再次陷入危機之中。
過去兩三年中,美國石油進口已經減少了一半。國內產量上升,消費量下降。由于情況有了改善,政府就振振有詞地主張撤銷能源部。從表面上看,供應中斷的可能性的確減少了,但是,這只是一種危險的假象。
美國在能源利用方面的確有了一些重大變化。石油價格管制取消了,戰略石油儲備終于有所增加,工業中的能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油老虎受到了限制。但是,天然氣價格仍然人為地過低,消費者在住宅節能方面仍然得不到穩妥的幫助,公共交通同其他先進國家相比糟糕透頂,而且,由于汽油稅不高,情況至今仍無改變。
盡管這樣,里根政府仍然辯白說,能源價格的提高已經使能源有所節約,因此,聯邦政府已經不需要再支持能源研究計劃和其他節能計劃了。但是,真正的問題是:究竟有多少事情從經濟上來說本來是有利的,可是在現行政策下,卻沒有得到實現,而且將來也不會得到實現,大多數利用能源的環節———供應和分配技術、消費者情報、制造工藝等等———的現狀又怎樣呢,究竟是反映了能源昂貴的現實呢,還是反映了能源低廉的歷史呢?答案視不同部門而定。擁有技術人才和資本的大企業已經作了妥善的調整。大多數其他部門還沒有適應這種現實。居民住宅和商業建筑所消耗的能源占美國全部能源消耗量的四分之一。這些地方實行節約,在經濟上是可取的,可是現已實現的節約卻微乎其微,還大有潛力可挖。
總之,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是,這也僅僅是開始而已。現在就放棄節能計劃,停止能源研究工作,可以給聯邦政府節省少量開支,但從比較長遠的觀點來看,只能使經濟蒙受重大損失。至于能源危機已經過去的樂觀論調,只能說明高唱這種論調的人忽視了過去十年的痛苦教訓。
(張今譯)
《國際金融報》 (2004年10月20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