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三角牌就是電飯煲代名詞,一年貼牌貼出660多萬臺,占全國市場份額1/3
如今,則因貼牌被拒中國名牌的評選大門之外,喪失了做大做強的大好機遇
本報記者 張軍 通訊員 詹佩芳
如果時間倒退20年,說起“三角”牌電飯煲,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段歲月,對于“三角”牌來說,是一段黃金般的日子。
然而,這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它經歷輝煌,也遭遇了低谷。一個曾經“名噪中國”的品牌,在我們的視覺范圍里浮浮沉沉。它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它經歷了哪些挫敗?又告訴我們哪些教訓?
[興衰]生產許可權等于金飯票 “在上世紀80年代,‘三角’牌幾乎就是電飯煲的代名詞。”談及那段歷史,品牌的所有者———廣州輕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業干臉上泛起一絲自豪。那個時候,“三角”牌的銷量幾乎占到國內電飯煲的半壁江山,大江南北、黃河兩岸,隨處可以看到它駐留的身影。
然而,由于政策的原因,它的出身有著天生的“短板”———廣州輕出雖然擁有這個注冊商標,卻沒有生產和國內銷售權。它唯一能做的,便是通過許可別的企業生產和內銷。
“當時,誰要是拿到‘三角’牌的生產許可權,就等于是握著一張‘金飯票’。”盧董事長告訴記者,許多企業便是憑借這個許可權邁向事業的巔峰。
可惜的是,一些許可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競相壓價以搶占市場份額;還有部分企業不嚴格按照質量標準生產,甚至將產品發外加工,非法進行商標再許可生產和銷售。與此同時,諸如“金三角”、“銀三角”等傍名牌的侵權事件也屢屢發生。
“三角”在一片“群妖爭啃唐僧肉”般的搶奪瓜分中,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光環。國內其他品牌的高歌猛進和國外著名品牌的伺機而入,更是兩把“無情”的利劍刺入“三角”的胸膛。一個原本雄踞各大商場的名牌,悄然從大中城市的中高檔市場撤離。
直到2002年,蒙塵的“三角”牌才重新被抬上議事桌上,這一次,廣州輕出下定決心要對生產銷售進行整肅了。據盧董事長透露,整肅工作分成“三招”:統一新包裝、統一技術與質量標準、統一全國最低限價。
這三招對于“三角”牌來說,還真是一劑猛藥,立竿見影———2003年,“三角牌”電飯煲的總銷量將近661.75萬臺,在全國占到1/3的市場份額。
“像浙江義烏這種地方,隨便走進一家電器商店,肯定能找到‘三角’牌。”說到這里,盧董事長的眼里泛起了光彩。
品牌價值的回升,也給廣州輕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據悉,“三角”牌的許可費收入,已經從最低谷時期的200萬元(2002年)飆升到去年的1500萬元。“下一步,我們準備‘三角’牌研發中心,對產品進行統一開發。”盧董顯然有了更遠的夢想和期望。
[困惑]沒工廠被拒“名牌”門外
故事如果就此結束的話,或許只是一杯清淡的白開水。
事實上,圍繞“三角”牌的話題遠遠不止這些,從垂死邊緣掙扎著活過來的它,緊接著又有了關于生存的新的困惑。
話題得從今年的“中國名牌”評選說起。作為響徹中國的電飯煲品牌,“三角”牌不出意外地參與了這一評選。然而,當廣州輕出把材料遞上去后,才發現事情并不像想像的那么簡單———“中國名牌”評選還需要兩個硬性指標:一是要有自己的工廠;二是要有協會支持。
偏偏這兩條,“三角”牌一個也不挨邊,盧董只能接受落選的事實。“明年爭取參加馳名商標評選吧。”他淡淡地說。
沒有“中國名牌”稱號,意味著,“三角”不能享受免檢待遇,也不能享受其他各種各樣的優惠條件。這令不少業內人士很為不解,也令“三角”牌困惑不已:為什么許多比“三角”牌差的,反而能評上“中國名牌”?這個稱號究竟應該由市場來說話還是其他因素決定?
對于兩條硬性指標,有位專家尤其感到不解:協會是一個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半官方半民間產物,而所謂的要有自己的工廠,更是“觀念落后”的體現。這位專家告訴記者,在國外,沒有工廠的世界著名品牌屢見不鮮,“鞋業的耐克公司、電腦的戴爾和原康柏,還有可口可樂……嚴格意義上來說,都沒有自己的工廠,可是誰能說它們不是世界著名品牌?尤其是可口可樂,還是全球第一品牌!”他認為,如果不改變“中國名牌”的評選觀念,不但不能促進中國品牌的發展,反而會起到限制作用。
陳春鳴/畫
(觀宇/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