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央行召集國有商業銀行負責人,討論商業銀行發展基金業務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問題。至此,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由業內推測正式進入了準備實施和操作階段。
事實上,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進程的加快,與目前的政策環境和股市現狀不無關系。9月初,央行公布了《貨幣市場基金管理辦法》;與此同時,證券市場于9月也跌破了1300點的心理防線。一時間,是先治病還是先救命,成了各界爭論的焦點。
上溯到2001年,隨著某地方商業銀行違規票據導致銀行信貸資金違規入市的曝光和央行的嚴肅查處,股票市場一落千丈。
面對股市的又一次狂跌,諸多制度性問題已經無法回避:資本市場應如何發展?中央銀行在支持資本市場發展中應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以及如何發揮作用?在現階段應堅持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混業經營的進度如何把握?
2003年,隨著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成為爭論焦點之一。如果實行混業經營,不僅意味著剛剛設立成型的分業監管框架,又要再次重新改革,而且當時大規模混業經營的環境也不成熟;但是如果不允許混業經營,一些重大的改革,一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步伐就難以推進。
因此,最終作出了折中選擇。如基金業務,《商業銀行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等相關法規,都為商業銀行開辦基金業務留有余地。
商業銀行開辦基金業務的好處是,通過投資人投資資本市場改變當前企業融資過多依賴銀行貸款的現象。
目前,隨著制度約束的放松,中國證券化融資工具開始起步。而大量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必然帶來大量介于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的成熟金融產品,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金融監管的難度不斷增大。在此背景下,中資金融機構不可能再固守傳統商業銀行發展模式,必須在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逐步、循序漸進地利用各種證券化融資工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對比中外金融體系不難發現,在發達國家金融市場上,無論是過去實行分業管理的美國,還是實行全能銀行模式的歐洲,商業銀行參與發起和設立基金公司都是普遍的、通行的做法。在德國,基金管理公司主要由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發起,商業銀行管理著90%的基金投資計劃。在美國,1999年底出臺的《金融現代化服務法》,揭開了美國商業銀行參與基金管理業務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