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董祥玉 20年前,《人民日報》曾編發文章,反對不留余地、見縫插針地使用土地,提醒市政管理者“十分土地別蓋完,留下三分給人玩”。20年過去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今天的城市“長高了,變密了”,加之“經營城市”理念的推波助瀾,城市核心區域已無土地可留,變得密不透風。
如何給人留下一點玩兒的空間,為城市增添更多的色彩?安徽兩座城市不同的做法各有其果,值得借鑒與思考。
蕪湖:擠出的空間顯效益
到過蕪湖市的人,無不驚嘆她的美麗。來此投資的汪先生告訴記者,他之所以來此投資,一是滿意當地政府創造的投資環境,再者,就是被這座城市的美所折服。
蕪湖的美,有其自然天成的一面,毗鄰長江、市內有面積230畝的鏡湖和高度適中的鍺山,這種“先天”條件在我國眾多的城市中為數不多。但蕪湖能有今天的美,更來自城市管理者的精心打造。他們打造這座城市的力度和誠意為市民稱道,也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4年前,蕪湖市人民政府的辦公區就位于美麗如畫的鏡湖邊,背靠鍺山,占地面積約100畝,建筑物面積大約3.4萬平方米。政府決定搬遷的消息一出,懷揣巨資要購買這塊風水寶地的人蜂擁而至。蕪湖市建委的同志告訴記者,整體出讓的價格至少在3.5億元以上。但該市不為錢所動,毅然決定再投入資金1.6億元,把它改建成休閑廣場,讓它融入湖光山色。如今,在這個區域建成的蕪湖鳩茲廣場已成了市民的休閑去處,也是這座城市最美麗的“城市名片”。
除此之外,該市還相繼投入6263萬元,建成了吉和廣場和九華廣場;投資4000萬元對鏡湖周圍進行改造、綠化、興建小游園;投資1.7億元打造步行街;現在,該市正在改造面積為13.2公頃的九蓮塘公園,總投資將達6000萬元。
“市民對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是有發言權、建議權的”,該市宣傳部的領導說,“問政于民”可以少走彎路、少犯錯誤。公園是否需要改造,鏡湖邊的幾棵樹是否要遷移,大事小事,只要是與市民密切相關的事,蕪湖市政府都會利用當地媒體廣告百姓,征詢意見。
蕪湖市人民政府至今仍租房辦公,節省的財力首先投給了城市建設。付出就有回報。在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年度《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蕪湖市位列全國200個綜合競爭力城市的第31位,為安徽第一。蕪湖市在“擠”出空間美化城市的同時,效益顯現,活力迸發。
合肥:見縫插針留遺憾
合肥,安徽的省會城市。近幾年,合肥變美了、變大了,是眾所周知的。她有被稱為翡翠項鏈的環城公園,有清水環繞的護城河,有市府廣場、和平廣場、勝利廣場、琥珀潭等休閑去處,有兩個國家級的開發區拓展外延。客觀地說,合肥是很美的,但合肥的美中有缺憾。
幾年前,為了給市民提供休閑場所,合肥市人民政府下大力氣,拆除了政府門前的低矮住宅和門面房,擁擠的城市中心一下子舒展開來。對市府廣場的建成,市民拍手稱快。
但很快,偌大的交行大樓隨即“插”進了廣場,儼然成了市府廣場的“孤島英雄”,一下子把寬敞的廣場擠小了、壓扁了。也許是因為這寸土寸金的誘惑難以抵抗,也許投資者的錢可解燃眉之急,也許政府另有苦衷,總之每每提及此事,市民心中總有說不出的痛,因為這里是他們最常光顧的地方。
“敗筆”,安徽省政府有位領導痛心地說;“遺憾”,合肥市民無奈地說。敗筆與遺憾,實為“經營城市”走入誤區所釀的苦果。
其實,經營城市中帶來的敗筆與遺憾又何止合肥一地呢!土地,無疑又是政府經營城市的最大資本,見縫插針地使用土地,不計后果地開發土地,帶來的將是生態環境的惡化。事實告訴我們,經營城市不能僅僅為了錢,還應該想得更長遠。
《市場報》 (2004年09月21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