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角逐浙江國信控股改制(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3日 13:0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見習記者 李燕玲 本報記者 廖新軍 杭州報道 目前,浙江國信控股的戰略合作者的挑選工作已經進入“三選一”的最后一輪角逐階段,三家入選企業分別是北大方正集團、浙江新湖集團和上海中靜。 對于潛在收購方之一的北大方正集團,國信控股內部一位人士表示,“它以前與我們有過合作,方正證券就是從我們手上收購的,而且我們至今還是方正證券的第二大股東。” 一切都在低調進行中。 有消息稱,曾經在浙江風光一時,而今陷入生存困局的浙江國信控股集團(以下簡稱國信控股)改制開始進入實質性階段。 8月25日,記者來到位于杭州市延安路的國信控股,包括集團董事長蔡惠明、總經理洪吉根在內的全部高層都在12樓的會議室參加一個歷時整整一天的重要會議。 當記者提及是否關系“集團改制”一事,辦公室工作人員變得謹慎起來,稱此事目前處于非常敏感期。 而在此之前,記者已經從相關渠道獲得消息,一場關系到國信控股命運的改制正在緊張秘密地進行中。兩周前,國信控股向近十家有意向的企業正式發出邀約書,希望以增資擴股的方式引進戰略合作者。一周前,國信控股與幾家重點企業的洽談迅速展開。 浙江省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浙江國資委于2004年7月14日正式掛牌成立之后,就馬不停蹄地開始籌劃全省24家省屬國有企業改制的事情。國信控股是浙江24家擬改制的省屬企業集團之一。 “國信控股是浙江省唯一的金融控股平臺,由于關系不順、體制陳舊以及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經營困難。進行改制不等于浙江省要賣掉它,而是引進戰略投資者后將它做大做強。”該人士表示。 各個渠道的信息表明,三家潛在收購方分別是北大方正集團、浙江新湖集團、上海中靜集團。 浙江唯一“金融控股”改制 據了解,國信控股為國有獨資公司,改制的具體工作由公司進行操作。國信控股一位人士表示,此次集團上上下下對于引進戰略合作者都相當謹慎。 國信控股內部一份有關公司改制的資料顯示,公司提出的改制基本思路是,國信控股以經評估的并經國資委核定的凈資產作為基礎,以溢價引進戰略合作者增資擴股,同時為調動管理層的積極性,鼓勵管理層以平價參與增資擴股。 在公司股權設置上,國信控股建議保留國資作為第一大股東,在此基礎上引進戰略合作者,并考慮管理層適當參股,具體股權比例(如國資委、戰略合作者、管理層的持股比例為46%:44%:10%或其它比例)由國資委、戰略合作者協商確定。 “公司只是提出一個建議作參考,政府、重組方與被重組方在最終的股權比例設置上肯定要經過一個艱苦談判的過程。”并購專家、上海隆瑞投資咨詢公司執行董事尹中余認為。 在上述該文件中,國信控股對戰略合作者提出的條件與要求:資產規模達到(或實際控制資產)100億元以上;注冊資本金和凈資產在10億元以上,并符合對外投資比例要求;有較好的現金流(合作成功后首期能有投入6-8億元現金的能力);至少擁有一家上市公司;連續三年盈利,在國內或行業內有較好的信譽和知名度;對國信控股的現有業務比較熟悉,具有較好的資源共享和業務整合的基礎;管理規范,具有較強的風險防范能力;平穩過渡,提供的業務整合、職工安置等方案切實可行。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戰略合作者的挑選已經進入“三選一”的最后一輪角逐,三家企業分別是北大方正集團、浙江新湖集團、上海中靜。 對于潛在收購方之一的北大方正集團,國信控股內部一位人士表示,“它以前與我們有過合作,浙江證券(現改名方正證券)就是從我們手上收購的,而且我們至今還是方正證券的第二大股東。” 而另外一個參與“三選一”的企業———浙江新湖集團,其老板黃偉是一個低調的民營企業家,傳言其第一桶金就是從資本市場撈到。公司是一個以房地產為支柱的多元企業,旗下擁有新湖創業(600840.SH)與中寶股份(600208.SH)兩家上市公司。 新湖集團一位高層表示,這件事還在進行之中,不便接受采訪。至于新湖集團的情況,“我們基本符合對戰略合作者的要求”。 至于上海中靜,此前在資本市場聞所未聞。 記者能夠調查到的資料是,上海中靜實業有限公司以及上海中靜遠東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是凱諾科技(600398.SH)流通股大股東,分別持有105萬股、98萬股。此外,還有一家名叫上海中靜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為中華企業(600675.SH)旗下控股90%的子公司,注冊資本不到800萬元。 但無法確定的是,這幾家公司之間是否具有關聯,以及是否就是國信控股改制的主角之一———上海中靜。 一位知情人士分析說,盡管國信控股的資產狀況并不好,北大方正等多家企業有興趣重組的原因在于,看中的是它擁有的金融牌照及其在浙江金融市場上的至尊地位。 根據國信控股有關資料,作為浙江省唯一具有“金融控股”概念的集團,旗下主要公司包括浙江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注冊資本8.38億元,國信控股參股56.2%)、金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8.85億元,國信控股參股9.04%)、中天信基金管理公司(籌)、新華期貨經紀有限公司、浙江國信典當行和拍賣行、浙江國信創投公司(注冊資本1.35億元,國信控股參股37.04%)、浙江國際租賃有限公司、浙江國信房產集團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國信控股參股50%)以及浙江國信企業集團公司(注冊資本1.93億元,國信控股控股100%),等等。 此外,它還參股浙商銀行,并且仍然是方正證券第二大股東。而金通證券與方正證券是杭州本地僅有的兩家證券公司。 浙江省國資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浙江是一個資本市場發達的地方,作為一個重要金融平臺的國信控股,它的改制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國資委的高度重視。 對于這次引進戰略合作者,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必須要通過公平、公開、公正方式選擇,而且要從投資方的資產規模、資產質量、企業誠信度、形象等各方面來綜合考察,不過對于企業性質并不做要求。 “關鍵要看重組方是否有實力、有誠意以及有能力帶領國信控股走出困境,做大作強。” 按照國信控股的計劃,公司改制在2004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注冊資本從9億元增加到12.21億元。 “這只是一個目標,能否按時完成取決于政府以及參與談判的有關各方。”國信控股一位人士稱。 兩任董事長落馬“后遺癥” 浙江本地企業界人士指出,國信控股與其它省屬國有企業不同的是,從早期的浙江國投到國信控股,歷屆主要負責人由浙江省副省級干部擔任,高層領導絕大部分來自于政府機構。 熟悉國信控股的專業人士認為,正是由于這種復雜的背景和關系,給企業的管理帶來諸多問題。首先由于具有濃厚的政府背景,主要管理層都由省政府直接任命和委派,政府干預企業經營的情況比較突出,影響企業的自主經營;其次是管理體制不順,國信控股的許多下屬公司的產權關系與行政管理關系不統一,造成管理主體與責任承擔的主體不統一;國信控股的高層領導大都在主要的下屬子公司兼任重要職務,對總部職能部門開展工作形成一定的阻礙;國信控股雖然有一系列的內部控制制度,但實際執行情況卻不理想。 “國信控股走到今天這樣的困局,除了行業整體和體制方面的因素外,前兩任董事長落馬留下了一大堆歷史遺留問題。”一位熟悉國信控股的當地官員說。 2002年1月29日,國信控股董事長、黨委書記陳文憲以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陳文憲調任國信控股前,曾任浙江寧波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浙江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司法機關查明,陳文憲利用職務便利,先后7次收受賄賂,共計財物折合人民幣16.9萬元。 其中,1996年底至1998年,陳文憲在國信控股下屬公司香港鴻發公司與香港歐江國際有限公司合資建立凱勝集團有限公司以及投資香港九龍城項目等過程中,先后4次收受香港歐江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某的賄賂財物計人民幣132314元。此外,1998年2月至1999年9月,陳文憲在批準公司貸款給杭州新世紀信息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和溫州新世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過程中,收受兩家企業法定代表人張某的賄賂款1.6萬元。 一年以后,國信控股另一位前董事長落馬。 據新華社2003年8月15日報道,浙江省原副省長王鐘麓因嚴重違紀違法受到查處。 從副省長卸任以后,王鐘麓于1992年9月至1996年8月任浙江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總經理,2000年10月退休。 據調查,王鐘麓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謀利,收受巨額賄賂;未經集體研究,擅自決定向某集團公司提供借款和融資擔保,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此外,有關部門在調查中還發現王鐘麓涉嫌玩忽職守,造成巨大損失,其子從中收受巨額錢財等問題。 至今,王鐘麓一案仍處于司法機關偵查處理過程中。 浙江當地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王鐘麓1992年掌管國信控股以來,公司大辦實業、亂投資、亂擔保,由于投資項目太多、融資功能太濫、子孫公司太多,管理混亂,導致公司不良資產至今居高不下,公司陷入經營困局。“公司下屬許多子公司已經破產清算或者瀕臨破產,亂投資等造成的法律糾紛幾十起。” 有資料顯示,浙江國信控股曾為國信企業集團子公司———上海鴻匯置業有限公司、上海金信房地產開發公司2000多萬和1600多萬逾期貸款作擔保。而截至2001年6月30日,兩公司分別虧損2000多萬元和1100多萬元。 據調查,國信控股有關訴訟案件高達30多起,涉及金額近1.4億元;此外,尚未進入司法程序的糾紛多起,金額目前難以準確統計。 據專業人士統計分析,在法律風險方面,國信控股目前難以收回的債權4000萬元,或有債務超過1億元。 例如,有專業人士調查后認為,國信控股曾投入上海鴻盟項目900萬美元,由于該項目涉及王鐘麓案,有關部門還在調查和協調之中。這部分投資的回收存在不確定性。 浙江國信控股困局 國信控股的前身浙江省華僑投資公司于1979年8月成立,1981年更名為浙江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 1992年,原浙江省副省長王鐘麓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后,國信控股開始拓展金融業務,并大力興辦實業。 有消息稱,1992年9月2日,王鐘麓獲國信控股董事長任命的當天,便向工商管理部門發去一份特急函件,要求調整擴大經營范圍,將浙國信投發展成“既是籌資融資的金融機構,又是興辦實業的投資公司”。 此后,國信控股日益“輝煌”。《浙江年鑒》顯示,國信控股1992年底,資產總額達到12億元,比上年增長36%,經濟效益比上年翻了一番;1994年總資產達27.52億元,比上年增長61%,實現利潤8015.73萬元,比上年增長21.65%。 然而,這僅是一時的表面繁榮,并且亂投資的苦果需待日后品嘗。 2000年,在信托公司重新登記的過程中,為保全信托與證券兩塊牌子,浙江省成立一個金融控股公司的雛形———浙江國信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管理浙江國投以及企業集團等公司的國有股權。 浙江國投將大部分不良資產剝離至企業集團,企業集團因此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資產,并成為國信控股主要的歷史包袱。 盡管規模龐大、資源豐富,國信控股近年來的經營出現困難和壓力。 國信控股的內部資料顯示,2003年底國信控股帳面總資產112.62億元,總負債94.8億元,凈資產10.09億元。 中介機構出具的有關報告認定,國信控股不良資產形成的損失合計2.57億元,其中包括曾經審核但未核銷的8724萬元以及批準核銷但未進行帳務處理的5574萬元。 然而,記者獲得的一份未經國信控股確認的調查資料認為,根據實際調查結果,國信控股不良資產形成的損失達到5.25億元,比上述2.57億元增加..68億元,主要包括: 企業集團補提子公司待處理財產損失1442萬元、京浙公司在中介機構評估數據上新增損失138萬元、浙信公司新增損失2482萬元、企業集團對上海鴻發項目3451萬元、上海鴻匯項目7000萬元、上海金信項目9000萬元、應收項目損失778萬元、浙信房產開發中醫學院項目1287萬元以及涉訟事項損失1572萬元,等等。 截至2003年6月30日,國信控股經評估事務所調整后的帳面總資產是118.75億元,總負債100.79億元,所有者權益9.93億元,但上述未經國信控股確認的調查資料認為,按照不良資產的實際損失情況核減后的凈資產為4.69億元。 但是,對于凈資產數據的剔除,既沒有考慮國信控股個別項目的或有損失和表外自營業務損失,也未考慮部分優質資產的增值因素。而這兩個因素會對國信控股凈資產額產生影響。 據該材料初步的測算,如果考慮評估增值因素,凈資產約為6.2億元。 資料顯示,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國信控股總負債92.8億元,其中流動負債87.7億元,占總負債的94.44%,“可以看出,短期借款的所占比例極高,短期的償付壓力很大”。 知情人士則透露,去年以來,已有數家大型企業集團有意收購國信控股,但經過調查之后,最終都放棄了。 知情人士提供的資料認為,國信控股的盈利狀況不好。2001-2003年營業收入逐年上升,但營業利潤大幅下降。每年2500萬元至3000多萬元的凈利潤主要因為投資收益大幅增長。“近3年的凈利潤主要來自處理部分優質資產實現投資收益,以達到有關國有凈資產增值的考核指標。” 據內部人士證實,國信控股已經出售手中持有的中融基金公司15%股權。 知情人士稱,國信控股由于主要從事金融業務,其最大的主要風險在于,表外業務的浮虧及資金成本。 上述資料稱,根據從各方面獲取的信息來看,國信控股表外委托理財業務約為15億元左右。從資金來源看,集團內部資金在4億-5億元,其余為外部委托理財資金,一般都有7%-8%的固定回報,根據初步判斷,該部分表外資金的資金成本約在10%左右,而證券市場這幾年一直低迷不振,委托理財往往會成為高風險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