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監管”解構顧氏“絞肉機”(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4日 10:13 南方都市報 | |||||||||||
格林柯爾系三年內以9億撬動百億國資,顧雛軍實力幾何? “郎監管”解構顧氏“絞肉機” 顧雛軍在短短數年里實施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兼并整合終于形成了格林柯爾系的雛形。但是關于他用于收購的巨額資金的來源,各界一直存疑。對此,顧雛軍的經典回答是:我的錢有國際背景;我惟一不缺的就是錢;錢不是問題,只要有好的項目,我會毫不猶豫地買下來;我用的是我個人的錢,是格林柯爾集團內部的錢。 然而,收購科龍、投資南昌工業園、收購美菱、投資安徽格林柯爾、收購亞星、收購襄軸,顧雛軍“號稱”花掉41億元打造的格林柯爾系,到底動用了顧氏多少成本?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者郎咸平帶領其工作組,用三個月的時間,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名為“在‘國退民進’盛宴中狂歡的格林柯爾”的研究報告,為我們深層次地解構了顧雛軍在中國資本市場的運營手法。 人物 “郎監管”其人 在大眾心目中,郎咸平是位觀點鮮明而且具有世界級學術成就、在中國博得極高知名度的大師級學者。他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于1986年以創世界紀錄的兩年半時間連拿金融學碩士和博士學位。郎教授曾經執教于多家知名的商學院,其中包括沃頓商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大學、芝加哥大學等,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最高學術級別的(首席)教授和長江商學院金融學講座教授。郎咸平曾擔任世界銀行、深交所和香港政府財經事務局公司治理顧問。 郎咸平曾于1998-2001年在世界銀行擔任公司治理顧問,致力于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護小股民權益的課題。在東亞地區,此項研究尚屬首次。其論文在美國最負盛名的《2000年金融經濟學期刊》、《2002年美國金融學會期刊》發表,被專業學者、研究人員及《經濟學家》、《華爾街日報》等知名媒體廣泛引用,并且被收存在美國國會圖書館。 郎咸平教授2001年下半年,在國內股市極力推廣“辯方舉證”以及“集體訴訟”措施以保護小股民的正當權益。他的觀點受到媒體、學術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視,因此被媒體尊稱為“郎監管”。眾多的知名媒體報道了郎咸平對各項法律、政治和經濟的看法。根據《深圳特區報》的統計,郎咸平的觀點就網頁數而言列全國財經人物之前茅。 本報記者 張浩 實習生 李欣欣 2001年以前的顧雛軍留給我們的印象似乎僅僅是曾經提出過一個頗具爭議的“顧氏熱力循環理論”。時至今日,我們使用任何一種網絡搜索引擎都可以發現上百條有關顧雛軍的熱點新聞:“整合冰箱產業”、“打造冰箱王國”、“進軍汽車產業”……與他相關的資金動輒數千萬,甚至數億元,而顧雛軍本人對于這一切似乎只是信手拈來。 2001年是顧雛軍帶領格林柯爾一舉成名的年份。在這一年,顧雛軍控股的順德格林柯爾公司收購了時為中國冰箱產業四巨頭之一的廣東科龍電器,隨后,在《福布斯》雜志2001年中國富豪榜上,顧雛軍赫然位居第20名。此后,顧氏風風火火掀起一輪又一輪收購風暴,美菱、亞星、襄軸相繼成為其囊中之物。伴隨其收購風暴而來的是媒體對于顧氏及其背后的格林柯爾的“質疑”風暴;置身于兩個風暴的中心,顧雛軍變得日益神秘。 “錢不是問題” ——給我幾個億,我可以撬動整個行業 顧雛軍到底花了多少錢?從格林柯爾年表中可以查證的顧氏直接參與的投資和收購活動,包括收購科龍、投資南昌工業園、收購美菱、投資安徽格林柯爾、收購亞星、收購襄軸,顧雛軍花掉了41億元。 顧雛軍真的花了41個億的真金白銀嗎?仔細研究上述投資活動可以發現,占其中絕對比重的是對南昌工業園的投資活動,共計3.6億美元,對于這樣的投資活動我們有理由認為其支付活動不是一次性的,而且這項投資目前也僅僅是簽訂了意向書而已。那么,41億元除去折合人民幣30多億元的3.6億美元,我們發現,顧雛軍用于他的“收購風暴”的資金其實只有9億多元,而這9億多元換回來的是一些響當當的企業,資產總值共計136億元。阿基米德有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和一個無限長的杠桿,我可以撬動地球。” 顧氏就用這區區9億多元撬動了100多億元國有資產。 我們有理由認為,這種以較小成本“撬動”整體產業的操作是一種時機、條件、謀略和操作手法上精心設計的共同結果。機會是怎么出現的,又是怎么被捕捉到的?操作是怎么實現的? 國資退出競爭性領域 ——顧雛軍借國企改革東風,構建格林柯爾系 當年顧雛軍在“科龍改制”中途,乘著“國資退出競爭性領域”的東風,帶著自己的神秘資本突然降臨正處于危機之中的科龍,將“新民企”的資本與中國家電企業長期困擾的產權問題結合:科龍易幟,大股東順德政府套現退出。此后顧氏駕駛著“資本絞肉機”從冰箱產業開到客車產業,不斷復制著他入主科龍的經驗,一路攻城拔寨。反思其成功之路,很大程度上歸因于他對中國政經大局中“國資退出競爭性領域”機會的把握。 一度搖擺的“國資退出競爭性領域”政策開始急風勁吹,這帶來兩個方面的變化:一個是長期滯后的產權改革可以大規模突破。一個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央和地方大規模重復技術引進、組建家電企業所導致的群雄割據的歷史可以終結。“民企參與國企重組”一時成為主流的話語,體制變動突然帶來饕餮盛宴。顧雛軍利用這些地方政府急于加快國企退出的思路,將收購與改制打包在一起,玩一把雙方互惠互利的雙贏游戲。 根據分析,顧雛軍的收購成功源自于其獨到的操作手法。顧雛軍的整體操作大致可以分為七步,可以形象地描述為“安營扎寨、乘虛而入、反客為主、投桃報李、洗個大澡、相貌迎人、借雞生蛋”。 注:本文是在郎咸平教授指導下由紀麗琴、白云峰、蔡宇、馮冰、任建斌、孫夢暉、張軼超所共同完成。 本報記者 張浩 實習生 李欣欣 節選整理 責任編輯:楊拂玄 何潔(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