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中國之惑:拿什么來挑戰IBM?(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7日 13:1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言,錯過機會都是很遺憾的事情。但是,這給我們留下了可以更努力的空隙,促進我們更加努力地去追趕、去捕捉機會。這就像打棒球,第一壘我們沒打好,我們只好把下幾壘打好。” 市場之辯 《21世紀》:在過去的幾年間,中國曾迎來了巨大的IT建設浪潮,包括金融行業在內都花費了大量的金錢來建造IT系統。但CSC在這段時間卻缺席其間,為什么會這樣?CSC后悔錯過這段黃金期嗎?錯過了之后,CSC拿什么去迎頭趕上? Tim Hilbert(CSC亞太區副總裁兼中國公司董事長):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言,錯過機會都是很遺憾的事情。但是,這給我們留下了可以更努力的空隙,促進我們更加努力地去追趕、去捕捉機會。這就像打棒球,第一壘我們沒打好,我們只好把下幾壘打好嘍。 這也是為什么現在把亞太區的金融服務的中心從新加坡搬到北京來,讓我來坐鎮北京的原因。 對于今后的情況,我感覺從中國IT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未來的IT市場非常龐大。中國的GDP一直保持著領先于其他國家的狀況。那么,對于中國的企業來說,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我在IT上的投入為什么?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還是更重要的一點———為客戶服務?CSC認為,中國在這塊還有著巨大的潛力。 《21世紀》:現時的這種潛力有多大?我注意到有一家和你們非常相似的公司EDS,但據我觀察,EDS在中國的“攻擊性”并不強。而其他生產硬件的公司如IBM、HP等卻在中國的IT服務上占據強勢地位。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中國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不提供硬件,而是單純提供IT服務的廠商生存起來是不是很困難? Tim Hilbert:我先比較我們和EDS。EDS是家在全球發展很快的公司,在中國,EDS有著它的擴張經歷,但與EDS相比,CSC雖然來得晚,但我們采取了審慎的態度,我們并不是“大起大伏”的那種類型,我們比較慎重和穩健。與EDS性格的不同,也可能導致我們發展的結果不一樣。 CSC雖然不是硬件提供商,但我們也做著一部分集成、咨詢、BPR這些和硬件相關的工作。此外,我們很強大的部分在于應用軟件這一塊,這一塊我們有大量自我知識產權的產品,我們認為這一塊是其他硬件廠商所不能比擬的。 而且,我們也認為,對中國而言,IT服務的市場需求將會是很大的。 《21世紀》:從表面上看,中國公司對IT服務的興趣好像沒那么大。拿外包業務為例,很多中國公司不喜歡外包而喜歡自己操刀,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是如此之低,不值得去興師動眾地外包。 Tim Hilbert:不然。在IT這個行業來講,真正的IT人才還是短缺的,IT的技術也是在不斷發展的。對一個非IT企業而言,它很難獨自把IT使用起來,也很難跟上IT不斷發展進化的潮流。 IT業的另一個特點是人員流動性很強,技術人員喜歡從一個企業跳槽到另一個企業,這對一般企業的打擊也是很大的。因此,他們還是有外包需要的。我們在這一塊有很強的競爭力。 發展之辯《21世紀》:CSC中國公司新成立后的發展目標現在有沒有?比如,在幾年內,營業額或利潤能達到多少? Tim Hilbert:我也一直思考這個問題。有一點是一定的,我們在全球金融服務上是排第一的,那么,我希望我們通過努力,在中國也能達到這個地位。既然我們在國外能拿到這樣的位置,在中國為什么不可以? 《21世紀》:目標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出口還是面向中國客戶? Tim Hilbert:這需要一個平衡。 一方面,是中國金融業的發展,中國的金融業對于CSC這么一個在國外積聚了這么多經驗的公司,他們有他們的需求,希望CSC能夠把國外的經驗帶進來。 同時,對我們來講,對內部資源的優化來講,我們也希望在當地的雇員,能夠把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出口到國外去。 舉例來說,如果說我們在中國僅僅有雇員200名的話,我會這么分配:100人去做應用軟件的開發及完善客戶化的過程,另外100人,我們會用于在業務流程外包(BPO)的業務上,那么,在BPO這一塊,中國的金融市場其實還沒有達到這個階段,而同時在這塊,又有很多經驗、知識都是可以共享的,因此這部分會著重于出口到國外。 《21世紀》:在金融業,我知道最大型的IT服務訂單還是來自銀行業,但為什么CSC進入中國的第一步卻要從保險業下手?你們現在先推保險系統,是不是可以認為,中國的保險公司好接觸的,而銀行是難接觸的?CSC和中國的銀行接觸過嗎? Tim Hilbert:這主要是因為保險行業,我們在中國已經有了11個客戶,所以,我們繼續給這些客戶提供服務,然后再接著開拓新的客戶,對我們而言是義不容辭的一件事情。 銀行這塊,當然,在中國我們這方面的業務還沒有開始,但是在整個亞太區,像澳大利亞,絕大多數銀行都在使用我們的系統,這里我們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銀行的業務發展非常快,對新系統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新的產品不斷出來,新的需求就不斷產生。 其實,CSC在銀行業也是有豐富的經驗的,有一個例子,去年馬來西亞最大的銀行Maybank的30億美元的IT外包,他們交給了CSC,在這個訂單上,有IBM以及其他的競爭對手爭奪得很厲害,但客戶最后還是選擇了CSC。 我們和中國的銀行也有過接觸,和他們談過。中國的銀行在過去的這些年發展確實非常快,IT投入也非常大,我相信你們也了解,真正在中國非常專業的、銀行知識很強的IT公司還是不多,銀行經常會遇到很多問題。我相信,經過CSC的接觸,未來CSC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來自銀行的機會 《21世紀》:中國的銀行有沒有像這種30億美元的大訂單的機會呢? Tim Hilbert:絕對是有的。我們認為在中國的銀行業有很大的機會,尤其在信用卡這一塊,全世界的信用卡機構都來中國,中國銀行業的信用卡也在蓬勃地發展。其實,在中國信用卡業務也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呆壞賬的問題、信用的評估問題,在這一塊,CSC有非常強的業務能力和支持,機會應該很多。此外,在銀行的核心業務系統、周邊業務系統等方面,我們都有很多建樹。 《21世紀》:我知道CSC的信用卡系統是CSC的強勢,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強的,占據市場的領先地位。但是,據我了解,你們的信用卡系統一般是支持1000萬以上的發卡量級的,屬于高端的那檔,但是,目前在中國真正的信用卡只有100多萬張,這樣的量級怎么能成為CSC的客戶呢?而且,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態度非常明確,他們的信用卡系統不會外包,而是自己建造,那么只有一些小銀行才可能外包。CSC在中國碰到的情況可能會是:大的不外包,小的又那么小。你們如何面對這種矛盾? Tim Hilbert:我們不光考慮信用卡系統,我們也考慮借記卡系統,其實,這兩個系統是共通的。我們認為,在中國人口基數這么大的情況下,算上借記卡,未來擁有量將是非常大的。 還有很多小的銀行,他們的實力不足以支持他們自己擁有一套系統,那么他們聯合起來,像中國銀聯這種方法,那么,我們認為中國的中小銀行,如一些城市商業銀行也會采取聯合的方式,當然,有可能是和銀聯聯合,也有可能是他們自己聯合的方式。到底采取什么樣的聯合方式,取決于他們對市場發展的反應和選擇。但聯合起來后,是要建那么一套大的信用卡系統的。 《21世紀》:目前,中國信用卡外包的情況是,銀聯的外包訂單給了UNISYS,還有一些股份制銀行外包給了FDC,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是要自己建造。好像整個市場已經被瓜分干凈了,你們還有機會嗎? Tim Hilbert:其實對銀行系統來說,不光是指信用卡系統,還包括核心業務系統、周邊業務系統等等,大家更多地是聽說誰家買了誰家用了,但是,這個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之后還有一個服務的過程。 也許,在服務上,銀行們想要一個更有經驗的、服務能力更強的公司去幫助他們,因為很多系統實施并不是很成功,這樣的案例是有的。CSC在海外的經驗,會讓銀行在過程之中可能找到我們。 拿什么挑戰IBM? 《21世紀》:我不得不談談你們在中國的競爭對手。如果CSC在中國的客戶是金融企業的話,那么你還是去那些金融企業先去逛逛吧,先到他們的機房去看看,你會驚詫地發現,大批大批擺放的幾乎全是IBM的服務器。IBM與中國的金融企業的關系看上去是如此地固若金湯,由于使用IBM的硬件,中國金融企業的軟件和服務也幾乎大多數都由IBM去提供,CSC面對IBM這么一個強悍的對手,如何去挑戰? Tim Hilbert:從收入上來講,IBM一年有400多億美元,CSC只有160多億美元,他確實比我們大,我們不能從規模上比。但CSC并不是一個硬件廠商,我們擁有并實施自己擁有知識產權的產品,這是我們比較獨特的地方。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是在和IBM競爭,但也有很多情況,我們和IBM還是合作伙伴,CSC做IBM的分包,或者是IBM做CSC的分包,都存在這樣的情況。 和其他的IT服務公司不同,我們和客戶是合作伙伴式的關系,我們傾聽客戶的需求,我們對客戶要很了解,衡量我們的成功是基于衡量客戶成功的基礎上的。此外,還有我們在金融行業的知識、經驗等等,這些東西談不上去“挑戰IBM”吧,但都是我們和對手不同的地方。 《21世紀》:你認為CSC最大對手是誰,是IBM還是EDS? Tim Hilbert:是IBM,因為它是IT服務業的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