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商學院院長的“道”與“術”(組圖)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7日 13:11 21世紀經濟報道
  高度集權抑或充分放權

  管理圓桌

  ·記者手記·

  誰來孵化“孵化器”

  見習記者 陳雪頻 上海報道

  “我們要培養領袖級的人物,他們可以創造更美好的世界。”當哈佛商學院院長基姆·克拉克以這句校訓作為他在上海媒體見面會的開場白時,哈佛的王者之氣仿佛就寫在他的臉上。

  對于發展歷史不超過20年的中國商學院來說,這種宏大理想似乎還很遙遠。但理想傳達的價值觀卻足以讓每一位商學院院長沉思:商學院應該在經濟社會中發揮什么作用?

  基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本報記者走訪了四位中國商學院的院長。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將商學院的發展目標和中國的經濟走勢聯系起來,一種共識正在形成:隨著中國經濟強國地位的日漸形成,中國需要世界一流的商學院,商學院必將為中國經濟的崛起貢獻自己的力量。

  即便在美國最頂尖的商學院中,哈佛、沃頓、斯隆、凱洛格的發展模式都有很大的不同。每個商學院的背景和發展模式都不盡相同,并不存在一個“成功的商學院發展模式”。對于還處在發展初期的中國商學院而言,拿來主義是遠遠不夠的。

  一個顯然的事實是,中國目前的商學院教育還帶有濃厚的“異域風情”,并沒有和中國的商業土壤很好地結合起來。引進國外著名商學院的教材和教學模式只是中國商學院發展的第一步,學習和模仿無法形成商學院的核心競爭力,中國的商學院必須在發展模式上有所創新。

  以商學院教育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教學而言,在中國的商學院課堂上的案例還少見高質量的中國案例,這恰恰和案例教育的實質相違背———體驗現實社會并對現實環境做出反應。

  一些中國的企業家抱怨商學院培養出來的MBA善于同數字打交道,但面對現實問題卻束手無策,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商學院的培養目標與企業的現實需求脫節。

  一個成功的商學院必須要對當地的商業環境有著深刻的理解,并做出相應的反應,滿足商業實踐的需求,并前瞻性地指導未來的商業趨勢。

  正如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所言:“西方的管理是陣地戰,作戰的平臺是大平原,競爭和合作的對象都是現代化企業。機械化部隊同機械化部隊在平原上作戰,是西方管理最重要的前提假定。西方的管理適不適合新興市場,除了看西方的術和中國的道是不是融合在一起,還得研究不同區域競爭、合作模式的特質。”

  競爭戰略決定經營模式,經營模式決定競爭優勢,適應和創新將是中國的商學院趕超一流的唯一選擇。在中國,企業人才孵化器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見習記者 陳雪頻 姜惕麒 上海報道

  市場決定命運

  《21世紀》:市場對管理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商學院教育在中國開展的時間并不長,這種供求矛盾對于商學院的經營模式有何影響?

  張國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中方教務長):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也需要轉換角色,在市場中獨立運作并參與全球競爭。經營者角色的轉變導致對管理教育的相當巨大的需求量。與此同時中國的管理教育剛剛起步,教學方法還不太恰當,師資力量短缺,高質量管理教育供不應求。在這種供求矛盾前面,通過塑造質量打造品牌是關鍵,然后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規模。

  鄭祖康(復旦管理學院院長):管理教育的需求發展比較快。我們目前是邊學邊干,以最快的速度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項目,同時注意分析和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實際管理問題和項目,創造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教育模式。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涌現出許多新的經濟現象和案例,而這些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性,我們教學部就要把這些問題放到教學中去。

  項兵(長江商學院院長):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制過來,計劃經濟最早時搞管理工程,還是以工程為主;后來經濟發展快起來了,管理學科發展又比較落后。我們欠債很多,經濟發展如此迅速,對管理需求如此之大,這種需求是史無前例的。從供給來講,我們原來沒有管理學科,受過正規管理訓練的人很少。這種倒掛的情況五年、十年解決不了。我們在戰略、資源配置方面應該做出調整,不能照搬美國,他們的情況和我們不一樣。中西貫通和“術”的創新,只能滿足中國企業目前的需求,對中國下一步走國際化之路是遠遠不夠的。

  《21世紀》:獨立的商學院和依托大學的商學院各有何優勢和不足?

  張國華:在國外,依托大學的商學院還是比較獨立的,他們的辦學權利比國內依托大學的商學院要大得多。依托大學的商學院的優勢在于可以利用大學的品牌效應、教學環境和校友網絡,這種促進作用在商學院教育發展初期非常明顯,但最終還是市場力量發揮其作用。他們的不足在于缺乏自主性,對師資的配備、招生和財務方面都沒有太大的自主權。

  鄭祖康:大學的人文底蘊、歷史淵源和品牌效應對于依托大學的商學院發展非常有利,問題在于財務的獨立權和辦學自主權。而獨立的商學院在于決策和品牌推廣等方面更加自由和靈活。

  《21世紀》:商學院的市場化經營策略對于商學院的發展有何影響?

  張國華:中歐的市場化運作不僅體現在一些宣傳層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辦學理念方面,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來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首先,我們在招生方面的自主權比較大,招進來的學生可能比較迎合企業界對MBA學生的要求。其次,我們在請國外的優秀教師方面也有較大的自主權,從而能在短時間內請到最好的老師。

  項兵:長江把商學院當作商業來運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我們根據對市場的分析來制定學校的戰略。戰略路線圖很清楚。前兩三年,在國內做成最優秀的商學院之一,某些項目做成第一流,將來三年四年的目標是攻占亞洲市場,立足中國,大中華地區,涵蓋至少東亞。所以長江商學院一開始不是去建校區,最重要的是吸引一批世界級的教授,不是任何其他,酒香不怕巷子深。世界級的學生加上世界級的教授隊伍才可能產生世界級商學院。都是必要條件,缺一不可。

  王方華(交大安泰管理學院院長):品牌化生存需要市場化運作,要根據用戶的需要來設立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有人批評市場化運作太商業化,我說這是全世界的規律。比如招生就是市場化運作,需要市場知道你的品牌和你的模式來選擇你。比如學生就業也是市場化運作,把學生資源配置到最適合他們的單位去。

  如何在世界版圖后來居上?

  《21世紀》:中國商學院要想早日成為世界一流商學院,如何能后來居上?

  項兵:長江商學院不會復制斯坦福和哈佛的模式,我們有自己獨特的邏輯。戰略的差異化是我們一切追求的立足點,洋為中用最重要的是活用。視野的超前是非常重要的,視野的超前主要來自于對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不是對現有商學院的理解,所以我們不會鎖定任何商學院,只鎖定客戶。我們對兩點足夠重視:第一是必須做到中西貫通,我們的教授都要求是“四通教授”———通理論、通實踐、通國際、通國內。西方管理的“術”如何和中國的“道”結合起來,本身都是很大的學問。服務中國的民族企業、服務在中國運作的跨國公司,這是個不可或缺的東西。第二是我們在“術”的方面必須有創新,在“游擊戰”和“局部陣地戰”方面有獨特的突破。長江商學院的核心就是創新,創新是靠視野,靠對客戶的問題非常深刻的理解,帶來一系列的創新,這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東西。

  王方華:當市場出現多元選擇的時候,就必定會出現品牌化,教育同樣也面臨這樣的挑戰。MBA的發展是由市場經濟的要素發展決定的,很容易不規范,因為企業要就給它,你會發現根沒有了。要品牌化建設就必須把根建設好,首先要把規范建立起來,包括課程設置、教師選擇、教學要求、教學質量的控制等方面規范。規范是質量的前提,接下來是社會和企業的認識和認可,這就是以質量創品牌。當品牌有了以后,發展就有基礎了。

  《21世紀》:商學院的院長在商學院發展過程中應該扮演一個什么角色?

  張國華:國外的商學院院長一般不會從事教學工作,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學院教育發展中去。在一個變革時期,如果你不做全身心的投入,就無法全力推動商學院的發展。

  王方華:沒有商學院院長職業化,就不可能有商學院品牌的持久優質化。因為院長就像CEO,首先要有戰略性思考,要全身心投入,要把品牌當成畢生的事業來追求,這樣品牌才能持續。院長的第二項職能是協調資源,將優質的資源往重點傾斜。

  第三項職能是要會和學校相關部門溝通,如研究生院和財務處等。第四項職能是要對社會溝通,包括面對媒體、市委組織部和人才公司等等。某個細節出問題,品牌就出問題。“細節決定成敗”,追求卓越,就是講求細節。每個細節都做好了,就卓越了。

  《21世紀》:商學院有許多教育項目,比如MBA、EMBA和EDP,這些項目特點何在?如何組合?

  張國華:中歐的MBA,EMBA和EDP同時起步,其中MBA教育是中歐的旗艦產品,EDP主要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我們也有這個責任,我們的短期項目做到非常大,今年大約可以做到7000到8000個人次。EDP不僅給我們的學校財務帶來支持,而且通過口碑和親身體驗的傳達,對于品牌的推廣也有幫助,很多EMBA學生都是曾經參加過短期培訓的學員。

  鄭祖康:MBA和EMBA的培訓還是有區別的,MBA課程主要是發掘學生的潛在才能,學生現在的職位有可能并不高,但是具備相當大的發展潛力。EMBA的層次要高一些,我們主要是找那些老總,因此一些技術性的問題只要求他們了解就可以了,不要求他們進行操作。

  項兵:MBA目前大陸為主,希望兩到三年時間做到泛亞洲。希望兩年時間能和一兩家世界十強開始經常交換學生,成為十大商學院的戰略聯盟中的伙伴。希望以后20%-40%的學生可以互換。EMBA主要是服務中國的大型企業,國企民營為主,占了60%,但是也歡迎跨國公司,政府官員。下一步發展還是泛亞洲。

  王方華:MBA是職業經理人的后備隊,不要期望太高;EMBA是培養企業家的搖籃,應該是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來充電。MBA是系統的管理知識和能力的訓練,對EMBA是給他們管理理念的頓悟。

  靠什么吸引國際一流教授?

  《21世紀》:商學院經營中最重要的一塊是師資力量的建設,你們在擴充師資力量方面做了些什么?

  張國華:中歐對教授的選擇非常重視,首先是在財務上有足夠的資金能力聘請好的教授,其次是在教學和研究環境上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吸引他們留下來。中歐的發展初期采用拿來主義,請國外一流的師資做訪問教授,促進我們的教學水平。后來我們意識到必須建立自己的師資隊伍,以保證課程質量的穩定。

  鄭祖康:我們自己會培養一些教師,同時國外也會幫助我們培養一些,比如利用和MIT的合作關系,每年就有四個教師出國進修。我們還有一個特殊的政策,即美國的前十五所大學和歐洲名校畢業的博士生,如果到管理學院工作,其薪酬體系和國內大學畢業的博士生的薪酬制度是分開的,如此才會有利于吸收國外的優秀人才。此外我們也很重視在本土經濟環境中對教師進行鍛煉和培養,讓他們深入基層企業進行調查研究,積累大量的經驗,從而把握中國企業發展的實際現狀和特色。復旦也會引進一些外籍教師,實際上外籍教師到復旦工作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如待遇問題和定居問題,這些現在都還沒有一個確定的解決辦法。

  項兵:吸引好的教授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發展目標,如果沒有清晰的路線規劃,那些名教授不可能放棄斯坦福和沃頓這樣的商學院來加入長江。

  王方華:商學院師資國際化非常重要,世界上很多名校做得好就是因為師資國際化。師資國際化實際上就是師資資源的國際范疇的優化配置。除此之外,還要加大引進教師力度和參與實踐的環節,從而加大教師國際化水平的提高。

  《21世紀》:商學院在內部管理方面堅持什么發展方針?

  張國華:商學院的內部管理主要是兩個問題:教師管理和學生錄取問題,我們在這方面比較靈活。我們和這里的教師和職員之間都是一個合同式的關系,所以我們的用人政策比較靈活。

  鄭祖康:內部管理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一整套的評估體系,從教學態度到教學成果都有所涉及。這套體系每年都在實施。假如教師的評估成績不好,會有相應的處罰措施。當然同學們是最好的評估者,他們會對老師的教學效果做出最直接的反應。實際上我們還是缺少好的老師,因此還在不斷的招募中。老師可大略分為兩種類型:上課精通型和科研精通型。這兩種老師我們都需要,他們都對學校發展有益處,前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后者可以提升學院的知名度。兩種能力兼備的教師,雖然有,但是可遇而不可求。

  項兵:長江商學院在治理結構上的創新最重要的一條是教授治校。要長治久安就必須教授治校,全世界頂級商學院沒有一個不是教授治校的。我們教授的任命、聘任、提升、重要的決策,必須教授委員會通過。必須三分之二無記名投票,投票通過后,院長只有否決權。長江的院長可能是權力最小的,西方院長還有直接任命權,我都不要了。教授治校一定要和一個世界級的教授委員會相配,他們一定不能有不安全感,而且要有大氣,有歸屬感。這兩點是吸引世界級教授的必要條件。

  王方華:安泰管理學院非常職業化,院為實體,院內資源調配,院長高度集權,很典型的管理模式。專業辦公室做專業化管理,在做的過程中學院統籌安排,資源是整合利用的。現在資源整合上,學院有強大的職業化服務隊伍,招生、培養、后勤服務、職業發展。另外就是教學,四個系有非常好的師資計劃配備,這兩者之間就有一個橋梁,資源往哪里扔,由全院整合。

  《21世紀》:商學院目前發展的主要挑戰有哪些?將來的發展目標是什么?

  張國華:主要有的三個方面,首先我們要建一個龐大的基金,用這個基金來支持請最好的教授,給他們提供最好的研究環境;第二,我們要建立若干個最前沿的研究項目,在這些領域成為企業的腦庫,不斷創造一些新的知識;第三,我們邀請最好的教授,做最好的研究。中國不缺最好的學生。中國有很好的經濟發展環境。我們現在是缺最好的教授,缺最好的研究。好的教授和好的研究都需要龐大的資金來支持。將來還有發展自己的博士培養計劃。

  鄭祖康:我們和世界上頂級的商學院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這涉及兩個因素。第一個是整個經濟發展。中國商學院要成為頂尖的學院,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整個的經濟要上去。商學院強大的真正依托還是中國經濟的強大。第二就是我們自己的努力,通過學院的改革和發展來達到國際頂尖水平。我們商學院向國際一流商學院的靠攏和向國際管理及國際先進水平的接軌這兩方面也會大大改進。所以說我們商學院還是任重而道遠,我們不僅要針對沿海的經濟發展,還要針對內部經濟的發展,最好能夠培養出一批人才可以解決西部問題、中部問題和東北部問題。我現在正在準備,只是目前還不是很成熟,主要是缺乏開發案例的人員。我們目前也有一些可以和國際接軌的先進的案例,可是這些案例并不能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特有的經濟問題。我們目前還要學習,在實踐中探索解決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的方法。

  項兵:將來三五年中國企業最大挑戰是道和道的融合,企業的高端競爭不是術的競爭。其實美國頂級商學院目前有兩個局限性,一是他在美國,不了解歐洲,不了解亞洲,二他太術,芝加哥的公司財務和斯坦福的公司財務基本上沒什么差別。這就給亞洲歐洲商學院成長成世界級商學院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五到十年以后,全球管理教育是三國演義,美國,歐洲,亞洲。這是勢的問題。要超越中國來看問題,要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王方華:最大的困難還是教育體制,比如人員,進出兩難,人員不活的話質量提高就很困難。人員出又出不去,他們是國家編制,沒有市場容納他。沒有市場化就沒有職業化,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體制障礙。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已經迫在眉睫。企業改革給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工人可以下崗,教師為什么不能?工人能流動,教師為什么不能?我們的改革是留活口,一旦上面改革我馬上就能動,比如你說人才流動,我馬上就可以動,我早就把機制準備好了。另一個是跟學校改革接口,學校動我也馬上能動,我的改革體制設計是非常巧妙的框架,始終會站在改革變動的前面,比其他學校更快地迎接變革。
  張國華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中方教務長 王方華 交大安泰管理學院院長

  項兵 長江商學院院長 鄭祖康 復旦管理學院院長
蔡依琳演唱會票價1元? 法拉利版奧林巴斯現身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財富之旅誠邀商戶加盟





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十大空氣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爭議
2004范堡羅航空展
杜邦不粘鍋致癌風波
惠特尼休斯頓北京個唱
亞洲杯精彩視頻集錦
美洲杯 視頻點播
環青海湖自行車賽
海巖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