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李栓科作客新浪實錄(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26日 17:27 新浪財經 | ||
主持人:《中國國家地理》雜志1998年以來,逐漸關注考古方面的話題,有50多篇這樣的文章,請社長介紹一下,為什么關注考古?考古究竟對我們生活有什么樣重大的意義? 李拴科:最最精采的是兩樣東西,每次考古的發現的時候,意味著我對這個地方的文化起源,文化的傳承與演變有了新的證據或者新的認識。另一方面,這樣的一些古文化、古文明的形態或者遺跡能保存下來,以這樣的形態和那樣的,一定保存在一個特殊的自然環境 網友:我們現在挖掘了很多的文物出來,現在又牽涉到了挖掘出來的保護的問題,有一些金屬可能會產生腐蝕等等,這些東西怎么平衡? 李拴科:說到這個話題,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文化的行為,應該涉及到一些經濟問題和技術問題,從科學家所能做的是要盡力地揭示一些,剛才您提到的物品的自然風化、表面的脫落、腐蝕等等,有人在研究,故宮的城墻,怎么樣讓城墻的顏色保持得很久,我們都知道,北京很多的城墻刷的不是油漆,也不是涂料,而是一些礦物刷上去之后,一氧化就變紅,但是它一直都有一個脫落,科學家就是想辦法延緩脫落的過程。很多的文明古跡,這里面是相對矛盾的問題,如果不挖出來,也可能在下面保存得很好,但是更多的是自生自滅掉了,更不談有盜墓的問題,大部分會自生自滅掉,所以說很多的文物,我們挖出來保護,總的來講還是利大于弊的。 網友:您看起來很年輕,請詳細介紹一下您的主要經歷? 李拴科:說年輕已經不年輕了,今天在嘉賓室跟網友們談,我比較高興,所以可能顯得年輕一點罷了。我的經歷,我在北京上了四年大學本科,又讀了三年研究生,23歲研究生畢業,從23歲到33歲參加了一些實地考察研究,我參加了青藏高原的大型考察隊,前后差不多有四年的時間在青藏,我參加過中國南極考察七八九次隊,曾經有一年呆的時間最長,看過企鵝,遇到過極光,遇到過換日。曾經走到北極點,在冰上滑雪運行,這是我大學生畢業,離開研究系統的經歷。我是最基層的研究工作者到比較高層的科學研究方面的領導者,從職位變化來講,最基本的做到了研究員,做到了教授,這是我的十年研究工作經歷。 之后我到這個雜志社來,1997年的8月份加盟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經過了三四個月時間的籌備,98年正式改版改造,一直到現在。這就是我的經歷。 主持人:您能不能介紹一下北極考察,生活上有哪些困難,而且這次考察的背景是什么?現在北極考察的水平到達了什么樣的水平?跟發達國家比有哪些差距? 李拴科:極地考察是展示一個國家的實力,很多國家比我們有錢,不能去考察,是技術實力不夠,或者人員實力不夠,對于極地的考察來講,考研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總體的科技水平、經濟水平和政治的水平怎么樣,缺一不可的。對我們常人來講,在這個地方工作,有三樣東西非常重要,第一是非常好的心態,如果沒有平和的心態,不能經受挫折,不能經受失敗,不能跟惡劣的環境保持一個強有力的自信心,會非常糟糕的。第二條是很好的身體素質,沒有很好的身體素質,不可能在那種環境下工作、生活,抵抗一些困難,越過一些風險等等。第三是要有很好的團隊意識,在這些地方考察,只要有一個人出現了問題,哪怕思想上的不愉快,都會傳染整個的團隊的。還有一些科學人員、技術支撐的,還有輔助性的人員,他一定是本崗位上做得很優秀的,這樣國家才能選得上的。 網友:這本雜志跟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的定位應該是一樣的,您如何看待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 李拴科: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開創了新的媒體的類型,我們對媒體的劃分有很多很多類,NG是一種媒體類型,是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為代表的,所以說,西方國家七十年代、六十年代的西方傳媒學院、新聞學院,專門有章節講述這類媒體的特質,這類媒體的規范和制作標準,跟我們現在的大學傳媒專業、新聞船專業用的教科書一樣,怎樣成為一個合格的、有品位的、有定位的媒體一樣。我們華人圈,八十年代的學院也有了這樣的媒體的介紹。我們國家近幾年,出版的大學教材里面,講NG類的產品的品質是什么,特點是什么。我上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一直在看,尤其是那時候不一定都能借到那種雜志,因為那時候有很多的限制,美國國家隊雜志,大的選題方向是13大類,最重要的一類是地緣政治,比如說美國為什么打伊拉克,會這樣介紹,因為伊拉克不僅僅是有石油,更重要的是通過打伊拉克打垮歐元。當年美國為什么在科索沃,實際上沒有威脅,歐洲人都不著急,為什么美國人著急?就是他要通過科索沃戰爭打得歐元上市推遲了一年的時間,歐元一上市就狂跌。 現在這場戰爭為什么不可避免,無論伊拉克有沒有武器,有沒有核禁品,大家都知道,一個歐元已經到了1.18美元,帶來了大量的資本外逃,對于一個國家的地緣和資本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他一定要打伊拉克。網友:我們這個刊物的理想是做成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還是做成另一本探索性的雜志? 李拴科:《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還是要做成中國國家地理,是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發生的事情為主的,在中國我們擁有地球上所有的自然地帶,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能比擬的,其他國家沒有的自然地帶,生物類型我們國家都有,為什么中國不做自己?越是中國的越是世界的。 網友:您沒有介紹之前,很多人認為這個雜志是很科學的雜志,這本雜志如何能做到吸引讀者? 主持人:我的理解可能就是說,怎么把這種雜志讓我們讀者更通俗易懂一些? 李拴科:這涉及到我們的邊界歸線了,我們談到媒體的品質,媒體的要素,我們的選題歸線有差異之美,和首要之美,差異之美是必要的,一些難點、熱點、疑點,保證了典藏性,熱點和難點保證了時效性,如果一個媒體有這樣的品質,應該就是非常優秀的媒體。國家地理雜志怎么保證我們講的一個科學的問題讓大家明白,我們有很多種手段,比如說三圖的使用,剛才我講的沙塵暴有很多很多的題目,當然我們制作的不僅僅是有一些照片,一些圖,像衛星皂片之外,我們還做了類似這樣一些圖,這樣一些演示圖,讓大家很直觀地看到沙塵暴對于人類的貢獻,對于海洋生態系統的維系,本來這應該是非常枯燥的,或者說很難看的東西,大家通過這個圖就很直接,原來如此,沙塵暴原來這樣供養著海洋系統,所以我認為,無論我們講什么樣的話題,關鍵是看編輯的手段的高明。現在大家對于納米和超導這樣的概念為什么都耳熟能詳?因為科學家給公眾介紹的時候用了大家看得見的用得著的試驗品,比如說我們再講一些故事,講剛才的考古的話題,我們在南極看到過八個太陽,大家都會想到后羿射日,實際上,這樣的神話傳說有自然背景,就是說在特殊的天氣條件下,太空太陽的光線經過折射,形成好幾個影像,幻日就是這樣的,很多科學家都看到過,就是空氣非常干凈,天氣非常晴朗,天會非常非常的藍,這時候會下冰晶雨,就是肉眼看不見,但是感覺到扎的感覺,這種天氣下就會產生幻日。 網友:你也走過南極北極,也走過青藏高原這個地方,能不能介紹一下我們國家的旅游資源和國外相比有哪些優勢? 李拴科:中國旅游資源最大的優勢就是差異性和多樣性,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海邊一直爬升到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這是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地盤,這塊地盤是最多樣性的,地球上所有的自然地帶我們都有,其他國家見不到的,中國都能見到,生態系統類型最多樣的,只要你在美國能看到的,中國一定有,但是我們有的你沒有,所以你要到中國來,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還有人文景觀的豐富多異,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文明和古建筑遺留下來,都是特殊的環境下遺留下來的。比如說報道不同的,有一個村子就住在大石頭上的,不僅對游客,對于攝影師、新聞工作者、科學家都有興趣,有的人家住在大洞里面,還有穴居、巖居等等,這些太豐富了,太取之不盡了。 網友:探險在我們平常看來是很危險的事情,在媒體上也經常有報道,你能不能談一些這方面的看法? 李拴科:我很尊重有這方面愛好的,因為我認為這是非常健康的,非常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因為這不僅僅是取決于一個人有多少的經濟實力,喜歡探險,喜歡出行的人,綜合實力是比較強的,受過良好的教育,我的生活方式很健康,很積極向上,我自己有一定的成就,身體又很好,對于探險出行者來講,是共性的,對于這類網友,我很尊重他們。我對于喜歡探險出行的朋友有一個建議,就是準備好了再出發,千萬別走邊計劃,邊走邊唱,這是非常有害的,而且計劃的時候,一定要尊重科學,尊重自然。我們不可以逆自然而動的,我跟地球上最惡劣的三極打交道,我也夠接近死亡邊緣的活動,大家看到,現在我既不缺胳膊,也不少腿,很健康,就是因為我們每次活動都要經過一年半年的準備,我們把每頓餐吃什么都計劃好,稱量好了,到了這種程度,所以一定要尊重科學,尊重自然,我們不可說我們的膽子很大,我們什么也不怕,這是不行的,所以建議朋友們一定要準備好了再出發。 網友:我們一些珍稀動物,像東北虎、亞洲象、藏羚羊都遭到了獵殺,我們國家有哪些舉措?怎么看待經濟驅動的獵殺和自然保護的關系? 李拴科:在這方面可能是一個經濟增長的過程,或者說發展過程中必須要付出的代價,要年輕我們人類為了生存跟我們的地球上的不可或缺的朋友們爭命,除了靠我們的政策法令的嚴明之外,還要靠教育和傳媒的介入,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地區的經濟。我們國家這幾年一直在一些邊遠地區實施替代種植品的計劃,這就幫助偷偷地違法的種植毒品的人找到經濟來源。 對于這種保護動物和經濟動物之間的關系,是一對矛盾,要解決這些矛盾,靠教育,靠法律,靠經濟的發展。 主持人:能不能談一下,做了這么多年的地理研究,到現在做地理雜志,您有什么樣的體會?有什么樣好的東西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嗎? 李拴科:地理地質,大凡跟野外打交道的行業,心胸會變得非常開闊,尤其是地理類的,我自己的感覺,有一種比較好的傾向,是一些個體變得既有比較好的感受能力,也有耐受能力,一般人而講,感受力和耐受力是向背的,在艱苦的惡劣的環境下,風餐露宿,就要練就既要對新的現象、科學現象,有很強的感受能力,同時要有很強的耐受能力。從我個人,從地質研究到地理雜志,有很多的發展,得益于十年研究考察中的積累,這種積累不僅僅是對我個人的提高,我自己的積累,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批的科學研究資源的積累,這是很重要的。 網友:除了工作之外,您的業余愛好和業余生活有什么?李拴科:我的興趣很廣泛,大家能想到的一些健康的娛樂的方式我都會參加,當然盡管說我的水平不是很高,但是我都很有興趣參加,所以我相信我的業余生活是很豐富多彩的,也是很健康的。 網友:你們編輯部團隊跟地理天天打交道,編輯部會不會經常有出去探險之類的活動? 李拴科:我們組織了專門的會員活動俱樂部,差不多每個月都有一些除外的考察探險,當然這是在專家的指導之下的,還是蠻有意義的。這個月馬上要去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青藏線、川藏線、羅布泊大沙漠,在樓蘭古城里渡過除夕夜等等。編輯記者們經常出外,這是家常便飯,從業的人員沒有這種愛好,對自然沒有豐富的體驗,沒有自己的感覺,我不相信他能編出有血肉有激情的文章出來。 主持人:由于時間的關系,很多網友的問題都沒有來得及問,以后還有很多的方式跟李社長交流一下,能不能介紹一下你們網站的地址? 李拴科:www.ngm.com.tw,我們有一些總編信箱,有論壇,大家有什么意見和需求可以提出來,我非常尊重給我們提反對意見的,非常尊重大家對我本人,我們的團隊,以及我們國家地理雜志的一些建議,甚至一些反對的意見,也特別希望聽到你們的聲音。 主持人:非常謝謝李社長到我們新浪作客,這一期的話題就聊到這里。李拴科:也謝謝網友朋友們,謝謝大家。 《中國國家地理》李栓科作客新浪實錄(一)
|